摘 要:数学课上堆满课件的演示,根本没有一丝逻辑思想的影子;历史课上展现的是跌宕起伏的戏说故事,根本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偶然和必然;地理课和生物课用多媒体展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地理事项绝对没错,但是你总得探讨点分布原因或者规律吧?
关键词:课堂 坚守 学科特点
一、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
1.取材内容:地理课程取材于地理科学,按照学生心理特点,叙述最基本的地理科学知识,尽可能地反映地理科学的最新成就。
2.地理课程侧重于教育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3.地理课程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是教学方法。
通俗一点说,地理课程是用地理知识来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形成地理知识和技能、人地和谐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二、如此特点下,地理课程或者地理课堂所承担的教育任务
1.地理学科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2.地理特有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
3.地理学科认识、阐述、感悟和改变世界的独特视角。
4.唯有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才能获得的特有的情感经历和情感体验,如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等。
5.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独特的地理学科美。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初探
1.“地理视听——推理猜想——规律总结——知识应用”的形象—抽象探究型。
下面以《人种》为例,讲述这种模式的设计目的和通常的做法。
第一环节是“地理视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环节,我或者出示一段音乐,让学生从里面听出歌词里所描写的地理景象或者旋律(青藏高原和南方水乡的民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大相径庭),从中得出形象的地理认知;或者出示一段消去解说词的录像,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阅读、去感知,然后就在课堂中发展这种感知;或者就像这节课里面出示的照片,让学生比较分析,得到问题,然后在课堂里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环节,符合青岛市“五化教学”里的课堂导入问题化。不过这个“问题”来源于形象的地理现实景观,更符合“知识联系生活”的原则,也符合中学生形象化和抽象化思维互助互长的心理学事实。也让地理课程具有了形象的“美”,使学生感悟世界的触角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里面无限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学生发现问题后,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他就发挥了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他也可能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答,或者产生了一些联想,怎样检测他们的认知水平呢?我用第二个环节。
除了反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师下一步的重点讲解做准备外,它也是从形象化向抽象化发展的必要环节,锻炼着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
地理科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地理知识本身是复杂的,规律却是简明的,它是世界的奥妙所在,更是激发学生热爱这门课程在思维品质这个更高层面上的点睛所在!所以,我安排了第三个环节。
讲解规律后,我会安排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来使用这个规律,一般用目标上的题目来练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但是必须明确这节课里面所呈现的这种规律。
2.“地理视听——自测和解答——重难点讲解——学习展示”的自我架构型。
以《澳大利亚》为例:这是借鉴了“杜郎口”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理视听”训练,让学生观看影片、感悟世界,然后组内汇总和班内展示,以达到互相比赛、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激发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是“自测和解答”,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自己的理解和架构。因为阅读本身是一种自我架构的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我消化这些知识,自我架构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记忆。当然,这种架构的媒介最好是地图。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对重点和难点的引领。
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架构思路。我在地图上指指画画,随着话语,将知识点勾勒在投影上:
四面环海所以是孤土,南回归线穿过中心,最南面也在南纬40度上。地形和缓,是起伏最和缓的大洲,南北纵列,东面是东高止山,中间是大自流盆地,西面是高原,和北美洲正好相反。因为上面两句里面提到的自然环境,导致气候分布呈马蹄形,东南面气候适合,而其他地区比较恶劣。因为孤土,所以生物进化缓慢、古老。现在的澳大利亚以羊毛和矿产闻名。
然后让学生或者对照着我的提示,或者自己架构,将这些基本知识点边讲边画出来,形成内化的东西。
上面两种方法,基本上满足了地理课程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分别用建构方法对知识点和整体之间进行了整合;用生活—知识为载体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生活形象和抽象规律之间共同内化;在视听中感悟世界,在知识里思考世界;以图为语言和媒介进行思考和训练,等等,形成了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的美育。
这些方法,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有着地理特有的过程和方法,以地理科学的特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必能培养出尊重人地关系,能同环境和谐共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能力的新的地球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论文作者:姜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地理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课程论文; 学科论文; 环节论文; 架构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