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TSS学校的单级制与价值转型_经济学派论文

TSS学派单一分期体系与价值转形问题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TS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8)2-007-03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价值规律成为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的转形过程,只谈到了产出商品的价值转化成了生产价格,没有进一步把下一生产过程作为投入的商品改用生产价格来表示。马克思也曾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正是由此产生了所谓的“转形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茨(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对转形问题第一次进行了详细的逻辑论证。他的解法对后人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温特涅茨(J.Winternitz)、多布、米克和塞顿(Francis Seton)等人的种种解法无不受到鲍特凯维茨传统的影响。①到了20世纪80年代,关于转形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而不承认转形问题的存在。另一派认为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马克思未能把投入生产价格化,处理转形问题时存在技术性的缺陷。因此,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批评马克思转形理论的很少,倒是对马克思转形理论持赞成或部分赞成态度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兴起的TSS学派(Temporal Single-system),由斯克尔曼(Gil Skillman)和克里曼(A.Kliman)命名,弗里曼(A.Freeman)称之为一元序列分析(Sequential Non-dualism),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该学派对转形问题的解答,引起了广泛的注意。TSS学派认为,只要正确理解价值概念,马克思体系中的基本结论,是必然的结果。因此,TSS学派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对价值概念作了新的解释。诺思尔(Ernst Knoesel,1982)、卡奇德(G.Carchedi,1986)、克里曼&迈克格龙(Ted McGlone; 1988,1999)、格萨尼(Paolo Giussani; 1991,1992)、弗里曼(1996)、菲尔(Maldonado Filho,1997)、拉莫斯(Según A.Ramos,1997)和弗里曼&克里曼(1998,2001,2002)对TSS学派的形成和确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②

本文试图对TSS学派关于转形问题的解法作出系统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形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第一部分对TSS学派的核心观点——单一分期体系进行述评;在第二部分分析价值转形的动态过程;第三部分结合TSS学派的解答,对不变性方程作出阐释;最后在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一 单一分期体系

TSS学派在对转形问题进行解答之前,首先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进行了“修正”。TSS学派认为,价值和价格应按下面的一阶差分方程来定义:③

其中λ、P、A和L分别表示价值向量、价格向量、投入技术系数矩阵和劳动投入量,下标t表示时期(离散),g表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

由此可以看出TSS学派的基本命题:

1.预付资本的价值依赖于投入品的价格而非价值。这就是TSS学派所谓的“单一体系”(Single-system)的含义。克里曼(1996)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和价格是相互决定的,而非对立的。一方面,投入品的价格参与决定产出的价值,另一方面,价值利润率也参与决定产出的价格。

2.价值和价格历史地被决定着,而非同时决定,价值只能由消费来减少或毁灭。投入和产出品的价值、价格都是不同的。这就是TSS学派的所谓“分期体系”(Temporal)的含义。

3.《资本论》中所有的结论都可由命题1和命题2导出,比如两个不变性方程同时成立和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等。

TSS学派认为,他们的见解不过是对马克思理论的重新表述,而非新的理论。④在单一分期体系中,“单一体系”根据价值方程可表示为:λ=PA+L(3)

这意味着把不变资本的价值定义为其价格,(3)式是把价值和价格置于一个方程中,显然TSS学派借鉴了“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MELT)理论。

然而,马克思从未认为价值和生产价格是相等的,为了不与之矛盾,只有两种可能:不变资本生产部门有机构成恰好等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或者,不变资本价值依赖于其价格。显然,前者并非是一般性的条件,而后者却是事关价值定义的重大问题了,这实际上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TSS学派还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与价值之差源于利润和剩余价值之差的观点,可由“单一体系”得到很好的解释。TSS学派对马克思观点的维护是建立在(1)、(2)式成立的基础之上,但(1)、(2)式的成立又是以对马克思价值概念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修正”为代价的。

TSS学派认为“单一体系”并不足以证明马克思的所有结论,尤其是利润率下降理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分期体系”是必要的。因此,他们按(1)、(2)式来定义价值,为了使(1)、(2)式成立,他们在历史时间范围内来定义。⑤由于价值是由过去时间内活劳动创造的,因此(1)和(2)显得自相矛盾。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假设一经济体只生产一种产品X,技术条件如下:a单位商品X+1单位劳动≥1单位商品X。

这被看做是TSS学派的优点,尤其对于“联合生产”问题来说(克里曼&迈克格龙,1999)。但是,“分期体系”具有这种“优点”的同时,却没能解决另一个问题,即马克思认为:当劳动投入减少时,商品价值量是下降的。而从(5)中可以看出,当a>1时,商品价值量趋于无穷大。我们前面已指出,其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来考察同一商品的价值量是没有意义的。

弗里曼(1999)认为,TSS学派的时间概念依赖于对“即期成本”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对价值概念的修正。然而并非如此。

从(1)和(6)可以看出,TSS学派显然是假定ρ=0的。

在对“单一体系”和“分期体系”这两个命题论述之后,TSS学派转而来证明转形问题中两个不变性方程的同时成立。

由于利润π=m+g,式中m为剩余价值,在该式两边同时乘以产出的列向量x,则得到:πx=mx+gx

TSS学派根据马克思交换过程不可能创造价值的论断,指出整个社会的gx=0。因此,πx=mx,即社会的总利润等于剩余价值总和。在gx=0的前提下,(1)和(2)式两边同乘以x向量,则P[,x]=λx,得到两个不变性方程中的另一个即社会总价格和总价值相等,这样便证明了两个不变性方程同时成立。

从以上TSS学派对价值定义的“修正”及对转形问题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TSS学派完全把价值与价格放在同一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这就误解了转形问题的实质,转形要求解的是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无法通过货币作为中介进行精确的度量。同时,TSS学派认为价值和价格方程是分期的,这就误解了价值创造过程,价值创造过程是个时点均衡,不存在所谓的分期问题。

TSS学派是以对萨缪尔森、斯蒂德曼等提出的“劳动价值多余论”的批判者面目出现的,但他们并未作出有力的批判。因为,根据(1)式可得:

由(7)式可知,从t期到t+1期价值量的变化仅取决于物质技术条件和投入要素的价格,显然这是与TSS学派主张只有知道价值才能确定价格的观点相左的。

TSS学派认为,根据他们的“分期体系”和“单一体系”,马克思的所有结论都可以得到证实。从这一点来说,要比鲍特凯维茨以来的其他转形理论容易使人接受,但TSS学派改变了价值定义本身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TSS学派的理论也是对MELT的一次具体运用,不过他们把MELT运用到了不变资本的价值确定上去了。

二 转形过程的动态分析

转形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为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正面回答转形是否成为问题、是否可以解决等问题。鉴于投入以价值计算的转形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已有详细的论述,我们在此直接构建投入以生产价格计算的转形模型。

我们假设转形模型遵守: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及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相同三个假定。应该注意,这三个重要假定是为了叙述和理解上的方便而作出的,取消这些假定条件也很容易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一点可在后面的论述中看出。

在构建转形模型之前,先来看一个数例。⑥假定生产部门I-V不变资本投入的价值依次为82、75、61、87和98,却依次按80、70、60、85和95的生产价格购进;劳动力的价值依次为18、27、36、14和3,却依次按20、30、40、15和5的生产价格购进。生产价格体系如下表所示。

应该注意的是,有的学者(丁堡骏,1995)认为,对于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来说,工人会按照其劳动力生产价格来再生产可变资本。以部门Ⅲ为例,劳动力生产价格为40,价值为36,这样可变资本在量上与劳动力生产价格40相等,此时剩余价值为40。显然,这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劳动力生产价格为40,那么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必须为36,因为只有这样不变资本才可以得到等额价值量的补偿,否则会出现超额补偿或补偿不足。正如马克思指出:“可变资本,无论它的价值和费用价格之间有多大差额,总是由构成新商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的一定劳动量补偿的。”⑦

因此,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生产价格都是有出入的。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而总生产价格和总价值之差为-1,即总生产价格不等于总价值。应该注意的是,投入的生产价格总和与转移价值、再生产的可变资本之和的差额恰好也为-1。也就是说,在该数例中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差和投入的生产价格总和与转移价值、再生产的可变资本之和的差额是一致的。下面我们把模型一般化,来检验这些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

设n个部门经济体系的转形模型为:

方程组的左边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显然与方程组右边的生产价格相等。根据方程组,

显然,在转形模型中,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而总生产价格一般来说是不等于总价值的。

三 关于不变性方程

所以,一旦平均利润率作为前提条件进入方程组,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就成了一个无需证明的定理,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一个自然结论。而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差等于生产要素投入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差,因为产品的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组成,而,所以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差在量上自然就等于生产要素投入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差。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费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是由双重原因产生的:一方面是那些构成新商品生产过程的前提的商品费用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方面是实际加到生产费用上的剩余价值和按预付资本计算的利润之间的差额。⑧而对于社会总产品来说,由于,所以引起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间差额的原因就成了单重的,即生产要素投入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的差额。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一致的根源,我们用迭代方程:

由迭代方程可以看出,t期n个部门经济体系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相等是由于t-1期产出、在t期产品生产过程中充当投入的k个生产部门产品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相等造成的,而后者的存在显然是双重原因引起的:第一,进入t期再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生产部门,在t-1期并非是全体生产部门,因此,t期投入的生产要素并非是t-1期全部产出,因此,无法保证进入t期生产过程的这部分产品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其差额取决于投入品所在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成本价格的大小;第二,这部分t期投入品的生产要素投入(t-2期部分产出)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间的差额。相应地,t-2期充当t-1期投入的部分产品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等,对t-1期有关产品的总生产价格的偏离造成的影响,也是由同样的两个原因造成,依此类推。

假如任意t期的生产要素投入均为t-1期全部产出,反过来,也就是说任意t期的全部产出都进入t+1期的生产过程,这样的话,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临界点以后的任意时期,社会总产品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差额都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任一时期产品的投入品总生产价格中,,而投入品为上一时期的全部产出。在临界点,不变性方程同时成立。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若任意t期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为t-1期全部产出,那么t期产品的;且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

显然,一般来说,社会总产品的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是不相等的,其差额为,这一差额的存在是否说明生产价格规律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显然不是。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间的差额,是有劳动作为它的价值实体的。以n部门经济体系为例,其t期社会总产品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等是以其投入要素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相等为前提的,而t期投入要素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等,又是以t-1期总产出中未进入t期再生产过程的产品(即t-1期总产出中对于t期来说为非投入品的部分)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不等为前提的,依此类推。正如前述分析,如果在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进行当中,没有任何产品退出社会再生产过程,那么两个不变性方程同时成立。

四 结论

通过对TSS学派转形理论的批判、构建转形模型说明以下问题:1.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理论并不存在矛盾;2.转形问题的实质是求解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才能理解转形问题的产生及其本质,转形模型正是依此构建;3.逻辑分析与动态分析有机结合是理解投入生产价格化之后两个不变性方程的关键;4.投入生产价格化之后,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之间的一致性以复杂的形式得以反映,而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这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也并不是对《资本论》第三卷中结论的否定。

注释:

①参见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出版。

②类似代表性的论述参见:Freeman,A,The Psychopathology of Walrasian Marxian,in A.Freeman & G.Carchedi(Eds.) ,Marx and non-equilibrium Economics,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6,p37.

③Kliman,A and McGlone,T,A Temporal Single System of Marx's Value Theory,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11(1),1999,p.37.

④Kliman,A and McGlone,T,A Temporal Single System of Marx's Value Theory,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11 (1),1999,p.38-40.

⑤Kliman,A and McGlone,T,A Temporal Single System of Marx's Value Theory,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11 (1),1999,p.41.

⑥丁堡骏:《马克思只走了半程吗》,《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181、18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标签:;  

再论TSS学校的单级制与价值转型_经济学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