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需要战略规划和系统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战略规划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3-0004-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为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反思:德育实效性的现实困境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其中折射出的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虎妈狼爸”式教育走红折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与“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之间存在着逆差。近年来,“虎妈”蔡美儿和“狼爸”萧百佑,通过严厉的教育使子女取得了所谓的成功而备受瞩目。但在这些教育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对学习的关注和对意志的磨炼,而鲜见其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着力。似乎为了佐证这个判断,2011年,一则研究生毕业的公务员暴打父母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不能不让我们的反思,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素质教育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实际上“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这种教育功利主义的潜在危险值得我们警惕。美国《福布斯》杂志撰文指出:“教育体系是中国软肋。高考制度催生出严峻环境,反复考试和狭隘的学科排名,迫使学生采取龌龊甚至残酷的竞争手段。这将令整个中国社会只顾个人利益,无视任何超越家庭私利的价值观。这种习惯会影响到成年期:工作环境充满猜忌的零和情绪。不彻底改善现行教育体系,中国就不可能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是“中国式过马路”折射社会“现实规范”与学校“理想规范”之间存在着反差。2012年,一条有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引起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交通规则,为什么在现实世界里的遵守变得如此之难?知易行难,虽然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很清楚,但由于缺乏行为训练以及现实践行,使得学生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相背离。日本的加藤学园校本《德育》教材值得我们借鉴。在这本贯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里,从最基本的坐、立、行、鞠躬等礼仪规范教起,学生也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行为训练中养成了良好的遵守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文化自觉。
三是“航母style”折射微时代下“苹果一代”的群体特质与学校德育方式之间存在着落差。2012年底,央视报道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和降落。指挥员引导飞机起降的动作迅速被冠以“航母style”在网上热传,并相伴产生了一个热词“走你”。“航母style”引发网络狂欢,让我们看到了“正能量”的强大力量,无论时移世易,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一面精神旗帜。同时,它也给德育工作传递了一个信息,微时代下对“苹果一代”进行德育,大可更加自信和开放,不必总是板着面孔、贴着标签、说着官话和套话。
因为微时代下140个字符的语录体表达,除了即时、快捷、分享之外,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权威的瓦解和零距离的平等交流;因为以“苹果”为代表的电子消费品打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岁月,他们从小就习惯通过“苹果”产品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他们行走在不同于前辈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成长空间,居高临下、照本宣科的说教式灌输会让他们反感,甚至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像“航母style”这样的方式,或更能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二、突围: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党的十八大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德育工作来说,现在的任务是如何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变成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育儿理念,如何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的教育方式、课堂的教学方式、家庭的教子方式,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数案例表明,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成为德育的短板,也就更加需要我们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进行德育的战略规划和系统设计。
首先,要做系统规划的整体德育。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深化综合改革,对于破解素质教育这一难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深化综合改革,就是用整体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协调好德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德育与整个教育体系之间、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为此,尤其要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大德育”和“小德育”的关系。德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提出加强德育的战略规划,不只是强调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要把德育放到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置于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协调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之间的关系,共同服务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二是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常说德育常做常新。的确,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任务也在与时俱进,这些都对德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创新是德育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加强德育战略规划,需要对德育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研判和前瞻思考。此外,德育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有一些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行之有效的“规定动作”(如大学四年哪些教育内容必不可少,如对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需要达成哪些目标、具备哪些要素、设计哪些环节,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强德育战略规划,也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规定动作”进行系统梳理,把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德育内容加以系统化、体系化,形成指导性的规范,使德育不至于在忙乱中偏离主线,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
要在平衡好这两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对德育进行时空设计。一是要纵向促进“三个学段”的有效衔接。2011年,上海承担了国家教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在推进过程中,课题组以课程为核心,从教学体系着手,系统梳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中的重复、脱节、错位等问题。德育的系统性决定了教改不能拘泥于第一课堂,课程衔接必将引起课外实践、网上空间、师资建设、体制机制等其他环节的连锁反应,继而带动整个德育体系的衔接。二是要横向促进“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成为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第三空间”。对于学校德育来说,网络也将日益成为与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堂和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的“第三课堂”。对此,我们必须提前应对,实现三个课堂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第二,要做润物无声的隐性德育。美国中小学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国情教育大多不单独设立课程门类,而是包含在“社会研究”、“英语语言艺术”等课程之中,并在“社会研究”课程标准中常常将“公民教育”单独作为一个板块来处理。美国中小学国民教育的途径除了这些“显性课程”之外,更加强调隐性课程的作用,从学科渗透、正面引导、环境熏陶、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网络互动等多个角度,开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国民教育,并使其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于生活之中,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使国民品质与爱国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强调正面教育,强化显性课程,这当然不可少,但隐性德育的作用和潜能远未得到我们很好的重视和运用。
比如说学科德育问题。近年来,上海通过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加强学科德育,引爆了课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停留在穿靴戴帽式的牵强附会,或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把语文课、数学课等上成“四不像”课。我们所要追求的隐性的学科德育就是要注意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即事明理,因势利导”,把德育目的隐藏在教育内容之中,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
比如说文化育人问题。我们在提到校园文化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校园标志性建筑等物化的东西或者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些固然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但还远不止这些,“大学的文化,正是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这是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先生曾说过的意味深长的话。每年新生入学时,流传在校园里的关于大师和名教授的小故事,总是为新生们津津乐道。这种隐性的文化浸润,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形成强大的育人磁场,让身处其间的师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文化自觉。
比如说教师培养问题。在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观摩的学生对一名年轻的教师作如下评价:她知识很渊博,理论功底很扎实,口才也很好,形象也不错,但她上课只顾自己讲,不和我们交流,其实哪怕是一个眼神看看我们,哪怕是在讲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停下来给我们思考的时间,我们都会更喜欢她,更认同她讲的道理。这番评价值得引起我们对于教师培养的思考。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德育体验,对于教师培训,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之“术”,更要教给他们为师之“道”。
第三,要做学生自主的生活德育。像“航母 style”这样被疯狂转载的网络热帖,都是因为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德育也是一样。脱离了实际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茶,远离了学生每一个成长进程中发生的细碎琐事,忽略了学生内心尊重、认可、发展、求知的需要,偏离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眼睛朝下、重心下移的教育原则,德育就只能沦为一种形式、一种空洞的说教。因此,德育要秉持“生活即德育”的理念,坚持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语言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注重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实践体验中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共识,使教育变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学生所真心认同、自觉践履。
第四,要做打开围墙的开放德育。近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行大课堂”在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知行大课堂”依托产学合作教育办学特色,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针对学生的择业需求,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实施“预就业工程”,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在“接地气”中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企业也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联合开展支部共建、把党团活动搬到生产现场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企两种文化相互激荡、无缝对接,延伸了育人空间。学校在总结“知行大课堂”工作经验时,将这种模式称为“开放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开围墙办教育,立德树人不能只靠每周五天的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搭建家校合作的育人桥梁,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育人通道,“5+2才会等于7甚至大于7”。
三、聚焦:推进德育内涵式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加强德育整体规划,改进德育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德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是以教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为契机,完善德育体系。探索从德育内容的衔接延伸到德育教师队伍、德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等的衔接,研制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德育工作方案,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可行的教育建议、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策略和手段等德育规范性程序。探索从第一课堂衔接拓展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衔接。经过几年努力,上海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德育版图”,纳入“版图”的场馆、基地已达上百个。整合资源、开放场馆只是第一步,如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才是关键。要推动场馆、基地为不同年龄和不同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做层次性、个性化的活动方案,实现“学科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精准对接。还要建好网上互动社区,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对虚拟教育基地、场馆进行三百六十度全景游览,互动学习。
二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按照中央的最新部署,大力推动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要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教学比赛、教师培训、教学论坛、教学观摩等常规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强调夯实教师理论功底,引导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强化学科支撑作用,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互动。在中小学,要重点推进学科德育,对在学科德育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有较大创新突破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及时将优秀的项目成果转变为实施和管理的规范。
三是以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为平台,创新网络德育。扩大宣传、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网络文化素养,吸引和培育更多名师走进易班。出台易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整合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易班,优化易班移动客户端,拓展中小学生和校友的易班平台,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易班。
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目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上海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8%(其中35岁以下占近40%),他们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其思想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要落实习近平同志在第20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2012年6月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政治上引导、思想上引领,着力促进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同时,辅导员是青年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95%以上是中共党员。要广为宣传辅导员誓词和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强化辅导员的党员身份,提升辅导员的党性修养,培育辅导员团队文化,制定辅导员职业规范,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使辅导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在中小学,要着眼于育人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培训,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做班主任,喜欢做班主任,在班主任岗位上得到锻炼、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