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近几年来,在市、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校网建设实现了“三通两平台”,教育云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努力探索信息时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农村语言文字工作面临新形势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时空特点和几乎是无限的学习资源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使教育的方式、内容甚至课程模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信息时代网上对话与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农村学校,面对13亿人口中的9亿的农村人口,规范农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更重大。
二、稳中求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几点措施
1.营造氛围,扩大宣传力度
(1)建立信息技术支撑下语言文字工作网络。信息技术工作专班全程服务教育教学,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形成了学校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语言文字工作新机制。
(2)创设校园内良好的用字规范化环境。
(3)营造良好的用语规范化环境。学校把师生校园使用普通话列为基础性的要求,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师生在课堂教学、课间交流、校园广播、校园视频、接待交流等说普通话,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共享服务,资源最大化利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习欲望。面对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
(2)制做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的交互性、课程微视频的可重复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练习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享受。
(3)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建立学科教学联盟,为农村学校提供一个与名校、名师跨时空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是探索推动城乡语言文字规范化均衡发展的新途径。
(4)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三(1)班陈娟老师运用网络平台,在班级中开展每周至少诵读两首经典儿歌童谣、每周一次读写会、每个孩子生日送诗、每学期共读一本经典童书的“四个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规范书写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文化、积累了精神,为习作打好基础。
3.积极奋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开展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活动。学校精心组织开展“晨诵、午练、暮省”特色教育活动,将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活动延伸到生活,在生活里蕴含规范训练教育,为学生编织了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2)开展校园吉尼斯汉字听写比赛活动。学校借助信息技术资源,结合学科教学活动,开展“汉字听写王”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技能的舞台,让学生收获体验、收获快乐,由此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精心策化推普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大限度发挥师生推普工作的积极性,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4.多方合作,推广信息技术下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是开展了“家校共创文明城市”主题活动,让普通话、文明语走进家庭。努力使广大家长也能积极投入到说普通话、文明语的活动中来,使普通话、文明语由校园语言迈向社会语言。
二是我校还经常举办教学展示活动,让家长听课评课,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家长的不规范用语用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走进千家万户。
三是建立班级微信群、班级QO群,让网络平台在家校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日益密切更加深入,也使语言文字规范化面向家庭、社区辐射的功能更强。
三、充分利用教育云,推进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
1.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成立工作专班、建好学校专题网站,让学校专题网站成为学校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新阵地,成为师生、家校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舞台,成为学校展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新窗口。
2.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与区内、区外名校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加强对农村小学的师资进行培训,探求农村小学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逐步实现语言文字工作城乡的均衡发展。
3.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建立网上课堂,通过“家校天地”、“家教超市”、“校长信箱”等不同频道,开展家长培训活动,畅通家校互联的渠道,拓宽语言文字工作由学校走向家庭、社区的途径。
4.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正确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既要充分享受在网络环境下通俗易懂、诙谐生动的网络语言在网上带来的愉悦,又要知道不能把网络语言带进现实生活。
在积极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中,师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形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新常态。
论文作者:杨汉庭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语言文字论文; 学校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工作论文; 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网络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