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犯罪预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犯罪预防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高职院校论文,亚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犯罪预防,简而言之,是指一切防止犯罪发生和再发生的措施及其活动过程。由于导致犯罪产生的原因众多,因而预防犯罪的措施或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贝卡利亚对诸多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制订明确而通俗的法律、“让光明伴随着自由”、“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 完善教育”、“奖励美德”等等,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犯罪预防作用。可见,在西方犯罪学家那里已经看到了道德及教育在犯罪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从36%提高到59%。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已达2000万人,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也呈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在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中又以职业院校学生违法犯罪居多,并呈现出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犯罪类型集中、突发性强等特征,这些问题引发我们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对有些同学缺乏应有的作用?怎样有效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引导到位、教育到位,减少和杜绝高职学生出现的各种道德品质问题甚至犯罪?这就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笔者试图以犯罪学中的亚文化理论为视角分析高职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并以此为根据就高职院校如何创新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亚文化(subculture)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艾伯特·科恩在1955年出版的《少年犯罪人:帮伙亚文化》一书中使用,之后得到理查德·克罗沃德和劳埃德·奥林等人的进一步论证。它通常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Subculture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派生含义。
亚文化理论认为:在社会的较低阶层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由于亚文化群的成员没有社会、经济地位,因而不能实现其较高的目标,这类持有相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便纠集在一起,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来帮助群体成员实现各自的需要。在亚文化群中,往往存在大量与社会主体文化相冲突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在他们那里,违法犯罪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是不受指责反而受到鼓励的。亚文化理论不仅清楚地阐明了产生和维持犯罪亚文化的原因是社会力量而不是个人特质,而且系统阐述了帮伙—犯罪亚文化—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分析当今高职学生犯罪行为提供了良好的视角,从而有助于我们揭示高职大学生违反犯罪的原因,并研究其对策。
一、“地位挫折”与高职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在亚文化理论中,科恩用“地位挫折”与“反向作用”两个概念解释少年越轨亚文化的形成和少年犯罪。科恩认为: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自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即亚文化,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由于他们认为自己不属于正常的社会,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动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犯罪亚文化是罪犯的欲求、心态和本性的自然、真实流露,给罪犯的欲求、情感以寄托和补偿的对象与可能。我们知道,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来自高中、技校、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无奈之下才来就读的,这就加剧了自卑感。如一份调查中显示,有57.8%的学生因为自己进入了职业学院而感到自卑,他们把自己看成前途渺茫、没有出息的学生。还有一些在中学阶段即被视为“差生”的“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基础太差,又成为高职院校的双差生。由于老师的主要精力一般放在优等生身上,对双差生显然关心不够,使得这些学生被冷落的感觉更为强烈。在经历欲求实现的挫折与失败之后,这些“双差生”往往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境遇和心理,为了获得一种代偿性的成功和安慰,他们往往以退缩、冷淡、超现实的想象等方式应付挫折,他们中的一些个体便会聚合为小的伙伴群体,小群体也即亚文化群体,它摆脱了社会中那些权威的约束,作为“避难所”为其成员提供安慰、支持和承认。在亚文化群体中,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成分恶性膨胀,“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并蜕变为一种特殊的反文化——越轨亚文化。
这种越轨亚文化对置身于其中的一些高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化过程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群体化的犯罪人格。越轨亚文化链条使帮伙成员集合在一起,它也为帮伙成员的越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供支持的价值平台。在越轨亚文化中,“花天酒地”、“出人头地”会受到帮伙的羡慕;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会受到帮伙的称赞;“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会受到帮伙的佩服。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了继续越轨的决心和勇气。相反,如果谁违反了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谁就要受到帮伙的鄙视、非难、甚至无情的惩罚。正是由于亚文化的精神支配作用,使帮伙成员的违法犯罪由无到有,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理论到有理论。由于亚文化在团伙内的不断传播,使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失去了法律上的罪恶感和道德上的自律感,从而使帮伙成员的越轨程度越来越大,危害性不断加剧,越轨也朝着犯罪严重化和团伙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不良亚文化与高职生违法犯罪的产生
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但“推动人类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高职学生犯罪是学生在对立于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支配下的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正是由亚文化所提供的。
高职生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5~16岁左右,正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期”,即青春期。这个时期由于心理、生理尚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辨别是非、抗拒诱惑能力差,一旦遇到不法分子诱惑、强迫或不良亚文化的诱导,很容易掉进犯罪的泥沼。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心理危险期”(psychological crisis)。三年制高职生年龄一般处于18—22岁之间,被人称为“第二断乳期”, 他们的情绪处在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 ,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与落差,造成他们缺乏分辨与自控能力,在不良亚文化的影响下,极易诱发犯罪和其他错误行为。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住,使高职学生认知上产生偏差。有些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面对不良现象和行为,往往缺乏辨别判断能力而跃跃欲试。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正是受这些亚文化的影响,一些高职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开始一味地追求享乐、独立、自由、极端个人主义,一切以对我是否有利为价值尺度。在这种价值观念的诱导下,很容易形成帮伙亚文化,加入帮伙的学生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不劳而获的幸福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和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他们无视校纪校规,把法律当儿戏,缺乏罪恶感,导致高职生违法犯罪中团伙作案越来越多。
暴力文化是导致高职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的一个深层原因。遍布高职院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录象厅及其他场所为了迎合这些学生的口味和心理特点,大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毒害青年学生。这些暴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年学生争强好胜、崇尚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畸变,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观念中。
此外,在高职校园内还存在着以手机短信、课桌留言、口头禅等中的不雅信息而带来的“灰色文化”,它是一种以流行的、通俗的文化范式表现出来的庸俗观念。它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满足人的欲望为突破口,以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不断地削弱主流文化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由于亚文化的反叛性和不成熟性,它极易与灰色文化相融合,从而强化了自身的负面功能。生活在这种亚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性功能畸形增强而理性功能日趋萎缩,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茫,精神上愈加感到空虚,酿成犯罪行为的突发性和盲目性。
总之,无论是地位挫折还是社会转型时期不良亚文化的影响都会导致高职生犯罪亚文化的产生,在犯罪亚文化的的诱导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三、犯罪预防中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途径
无论是由于地位挫折或社会转型时期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导致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要么受纪律处分,要么被开除学籍,也有的受刑事处罚,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他们的犯罪实际上也是高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失败,因而在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犯罪显得十分必要。
1、明确高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自信心
新生入学之初,各系各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专门的时间向学生系统的介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发展前景,使学生及时转变观念、增加自信、产生自豪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加大学校形象宣传力度,使社会和家长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并使他们成为宣传学校的中转站,从而转变社会、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误解和偏见,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平时,教师还应多收集一些有关成功人士的资料,以供学生参考,学校还可通过开设众多特色课、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来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能力与文凭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竞争机会。最主要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获得不少成果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厌学情绪严重的“双差生”将消除自由散漫或者自怨自艾、自我放逐的学习乃至人生态度,他们在接受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乐于受教。
2、增强学生耐挫能力的教育
高职学生的违法犯罪,地位挫折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男生易采取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过激行为,女生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消沉,有的采用自我虐待、恋爱托情、出走辍学等消极方式来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特长,教育他们在确定自己的人生抱负时一定要适度。增强耐挫能力教育,主要是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高职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各高职院校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社会实践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顶岗社会实践,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与企业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流水线上工作时间常常长达十一、二个小时,对学生来讲,确实是磨练了意志,体验到一线普通劳动者的艰辛。顶岗社会实践,一是能克服学校生活的单调性,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与企业员工的“三同”中,能使他们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摆正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三是使他们在学会关心爱护他人的同时得到心灵回报,建立起和谐人际关系,使内心冲突得到缓解,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四是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的差距,学会如何主动地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实际的进步。
3、关爱“问题学生”和“双差生”
高职院校在管理上仍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由于受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应该是对大多数学生提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平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三生”(贫困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双差生)上。高职院校的“双差生”多,“双差生”是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人群。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但对双差生来说,能受到关爱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家长和教师冷漠、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得这些学生受挫折的感觉更为强烈,只得在网络世界、不良群体中寻求关怀和支持,甚至犯了错误还能从那里得到赞许。因此,学校及教师要积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将切除“脓包”变为医治“脓包”。德育工作者还要避免动辄给“问题学生”和“双差生”戴帽子、贴标签,在对他们偶有的越轨行为进行批评、处罚时也要做到慎之又慎,随意性的训斥和惩罚有可能使他们在越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用“三心”对待这些学生,即要有爱心、关心、耐心。只有教师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只有“润物细无声”、“绵绵无尽期”的爱,才会真正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使他们幡然醒悟,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4、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如长期不引起重视,那么正规教育就有被釜底抽薪的危险。因此,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必须遏制不良亚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有效地减少高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1)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先,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其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重视校园景观建设,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三,切实加强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等保障措施。
(2)加强文化劝导力度,提高高职大学生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目前的世界已难以找到一块纯文化的净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还是广告、演出、光盘、音像带,抑或是信息高速公路,到处都飘荡着欧美的形象与神话,意识与观念、情感与趣味、风情与时尚。” 1998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宣称:“当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战场已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这种赤裸裸的“文化侵略”、“文化扩张”,使当代青少年面临着严峻的西方文化其中包括各种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的诱惑与考验。
为了防止文化污染,首先,要用优秀的作品占据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空间,用高尚的精神陶冶情操,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大学生,提高其文化修养,增强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其次,政府、高校、社会联手加强对文化传媒的管理,对充满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和广告要适当“隔离”。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工作,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并通过设计内容健康、学生喜闻乐见的网页,以先进文化抢占网络阵地,同时,要倡导提高创作者的责任感,遏制“文化垃圾”的生产,控制“污染源”。再次,合理疏导,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群体实行“个案化管理”。如对于网络不良亚文化,辅导员要找相关学生谈话,建立定期的谈话、交流和监督机制,同时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防止消费攀比、享乐主义等亚文化的蔓延。
5、防止和减少学校的帮派活动
高职学生帮派的存在是产生校园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预防和减少学校的帮派活动是预防和减少学校暴力的一个主要手段。要防止和减少帮派,首先要求建立积极的学校氛围、良好的沟通和安全系统,还要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不仅要承认帮派的存在,更要调查它的范围,并准确地测定哪些是帮派成员,他们干些什么事情,以及在哪里集结。此外,德育工作者还要使潜在的和活动中的帮派成员参加学校的、课外的和咨询性质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如辅导之类的教育支持,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业成就对他们的回报和价值,以提高帮派成员的认识水平。对学生中的高危犯罪人群,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包括每周和学生见面了解其上课准备情况、是否厌学、课堂表现、出勤率和纪律情况,以此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