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思想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按从大到小、层 层递进式分类如下。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心是元素。对某元 素,学习的要素为: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 / 碱)、 重要盐。对每个要素而言,具体学习内容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制取与保存、用途与检验。对于化学性质,主要方面为:元素化 合价(当前化合价与元素主要化合价)、氧化性和还原性、酸碱性、 热稳定性、其他性质(如漂白性等)。而化学性质涉及到的化学 反应,则按照该物质与其他单质、氧化物(如水)、酸、碱、盐、 有机物等反应来归类分析。
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学生无论是面对自学预习,还是课堂学 习,以及课后复习,都更加从容,不再毫无头绪,甚至重复混乱 而无效率。以学习钠及其化合物为例,学习钠元素的时候,我们 首先学习钠单质的相关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于制取; 钠单质的反应主要是与氧气反应、氯气、硫等反应(非金属单质), 与水的反应(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与碱和盐的反应(与水反 应或者先与水反应)。而学习钠的化合物,则主要是氧化钠、过 氧化钠(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要盐)……其余细节 不在赘述。
总之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时候要重视分类思想,善用分类, 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二、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与研 究的重要方法。高一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选取了钠、铝、铁、硅、氯、 硫、氮这几种元素作为主要学习对象,学习时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以它们的单质或者化合物为主。我们对实验进行分类,大致可以 分为制取与保存、性质的探究和检验、纯度的测定或者化学式的 确定等。高一化学的实验主要是前两者。实验过程分类的话大概 就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试剂、操作步骤、细节与改进、 结论与反思。
以制取氯气为例。根据氯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1 可知,需要 对含氯化合物进行氧化处理,我们选择合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根据该原理涉及的试剂及其物理性 质选择仪器并进行组装:二氧化锰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需 要加热,因此选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双孔塞、 分液漏斗、导管;生成的氯气是气体,里面混有会发出来的 HCl 气体和水蒸气,所以需要洗气瓶净化,用集气瓶收集;氯气有毒, 因此需要尾气吸收装置,考虑氯气的性质,选用 NaOH 浓溶液吸收。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可以改用其他氧化剂,实验装 置又如何改进,等等。
实验学习可以对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复习反馈,让学 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更加积极。
三、教学机智
从心理上讲,教师需要有教育机智,面对各类突发事故能从 容处理。化学属于理科,但需要一定的记忆,离开了趣味实验之后, 学习过程中难免枯燥。很多优秀的教师都针对化学知识进行设计、 改头换面,让学习不再枯燥。比如很多教师编顺口溜帮助记忆, 有的教师制作幽默风趣的化学试卷让学生忍俊不禁。特别是现在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渗透到生活中各个细节,学生几乎人手 一部手机。学生往往沉迷网络游戏,很多时候教师叫苦不迭。笔 者深知堵不如疏,曾投其所好,将化学知识点改头换面,让学生 去记忆。比如学生对蒸馏操作中碎瓷片的作用经常写错别字,笔者曾对学生笑称:“……酒精灯发现同学们没有携带碎瓷片,防 御力不够,遂对同学们的蒸馏烧瓶造成了暴击……这种现象叫做 什么?”学生异口同声“暴沸”,从此很少同学写错字。
当然这些东西应当适可而止,而且应该多方面、多角度,教 师越是旁征博引、知识渊博浩瀚如海,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
以上是个人对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点经验,当然还 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 段晓英 . 梁萍浅谈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方法《河北工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2,17(1):42-43.
[2] 孙天山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z1):11-13.
论文作者:苏任急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化合物论文; 元素论文; 单质论文; 氯气论文; 知识论文; 氧化物论文; 学生论文; 《红地产》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