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岭山
(沂源县医疗保险事业处 山东沂源 256100)
【摘要】目的 探讨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因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88例,按计划分为2组,每组44例,分别予以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观察组)和单用福辛普利(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血脂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129.37±8.2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41.54±9.27mmHg,TC4.6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5.49±0.89mmol/L,TG1.53±0.7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02±0.69mmol/L,HDL-C1.50±0.85明显高于对照组1.06±1.01mmol/L,LDL-C2.53±0.73明显低于对照组3.21±0.79mmol/L,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血脂改善较好,不良反应无异常增高,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镇肝熄风汤 福辛普利 肝阳上亢型 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060-02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严重时可导致脑卒中、肾病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极高,中医学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其主要发病机理,据报道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证约占87%,是高血压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因此该症型的研究对于防治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其机制主要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1]。目前临床上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种类很多,多年来选用何种方法作为首选是我们一直所关心的话题,经我院长期研究试验,本文将就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与单用福辛普利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因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88例,按计划分为2组,每组44例,分别予以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观察组)和单用福辛普利(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14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61±3.5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1.5年;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3±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5±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生赭石30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怀牛膝30g、生杭芍15g、生龟板15g、玄参15g、川楝子6g、天冬15g、生麦芽6g、甘草4.5g、茵陈6g,1剂/天,水煎后分两次服用;福辛普利10mg/次,1次/日,晨起口服,疗程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患者福辛普利,用法同上。
1.3疗效分析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血脂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血压变化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后值;血脂水平包括TC、TG、HDL-C、和LDL-C治疗前后值;不良反应包括干咳、颜面潮红和胃肠道不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129.37±8.2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41.54±9.27mmHg,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mmHg)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4 152.29±9.21 129.37±8.21 100.96±5.31 87.65±3.96 对照组 44 152.47±8.95 141.54±9.27 100.89±6.13 90.37±4.31
2.2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观察组TC4.6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5.49±0.89mmol/L,TG1.53±0.7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02±0.69mmol/L,HDL-C1.50±0.85明显高于对照组1.06±1.01mmol/L,LDL-C2.53±0.73明显低于对照组3.21±0.79mmol/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2: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mmol/L)
组别 例数 TC TG HDL-C LDL-C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4 5.94±1.26 4.62±0.95 2.37±0.99 1.53±0.72 1.05±1.04 1.50±0.85 3.45±1.07 2.53±0.73 对照组 44 5.96±1.30 5.49±0.89 2.39±0.87 2.02±0.69 1.06±0.98 1.06±1.01 3.44±1.05 3.21±0.79
2.3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干咳1例(2.3%),颜面潮红1例(2.3%),胃肠道不适1例(2.3%),服药前后血尿便常规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变。
3.讨论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老龄化比例逐年上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日趋增长,加上我国大多地区高盐高脂饮食偏多,都直接导致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发生,而口服药物进行并维持降压是目前唯一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病的用药多种多样,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多种中药制剂等都为降压常用药,本文将就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与单用福辛普利进行对比分析。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扰清窍所致。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发为眩晕[2]。邓铁涛归结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证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夜睡不宁、或头重肢麻、口苦口干、舌微红、苔薄白或稍黄、脉弦有力,葛健文认为肝阳上亢型除上证外还可见面潮红,舌质红,苔黄,脉弦,并认为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的早期[3-4]。从上述结果中可见,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129.37±8.2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41.54±9.27mmHg,TC4.6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5.49±0.89mmol/L,TG1.53±0.7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02±0.69mmol/L,LDL-C2.53±0.73明显低于对照组3.21±0.79mmol/L,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性,数据中发现,镇肝熄风汤联系福辛普利在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从中医角度而言,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为基本原则。福辛普利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含磷酸基,其降压作用机理与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样,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血管紧张素I向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I转换起到阻止作用,从而实现降血压的目的[5]。镇肝熄风汤降压机制较复杂,其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所设,方中怀牛膝、赭石归肝经为君药,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功效,辅以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息风,玄参、龟板、白芍滋养阴液,柔润息风,以制亢阳,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川楝、麦芽、茵陈三药配合君药,清泄肝阳之有余,通达肝气之郁滞, 有利于肝阳的平降,甘草调和诸药,作为引药,诸药合用,调理肝脏,使阴足阳潜,气血平和[6-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怀牛膝有降压作用,能缓和头部充血,代赭石有镇静作用,生龙骨、生牡蛎、龟板有降低血管壁通透性、镇静作用,玄参有扩张血管降压作用,茵陈有降压及解热作用,且能增加脑血流量及降低血中胆固醇,白芍有良好的镇静扩血管作用[8]。中药复方通过调整人体的总体机体状态,恢复人体自身的调节和平衡能力达到恢复正常血压的作用,虽然同为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个体自身失调的状态也各不相同,故需要恢复状态的方剂也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因[9]。综上所述,镇肝熄风汤联合福辛普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血脂改善较好,不良反应无异常增高,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利利,王长海,李龙,田心等.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85-86.
[2]朱红霞.镇肝息风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3,48(9):48-49.
[3]窦彩萍,葛健文.葛健文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3):100-101.
[4]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经验辑要[J].河南中医,2005,25(5):16-17.
[5]张志坚.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2013,12(3):78-79.
[6]魏旭群.加味天麻钩藤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23-124.
[7]马绍波.镇肝息风汤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7):65-67.
[8]卫智权,阎莉,唐慧勤.加用降龙汤对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抗炎及降脂作用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7,30(6):123-124.
[9]苏庆阳,谢明夫,王旭.肝阳上亢性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研究[J].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4):99-100.
论文作者:齐岭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高血压论文; 熄风论文; 对照组论文; 普利论文; 患者论文; 收缩压论文; 血管论文; 《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