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樊燕
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西安710082
【摘要】目的:长蛇灸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外治方法。方法:因其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不便,本文对长蛇灸治疗前、中、后三阶段的护理要点进行了详细总结。结果:有效的提高长蛇灸的安全性及疗效。结论:合理使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值得推荐。
【关键词】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92-01
长蛇灸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外治法,常以蒜、姜、艾条等作为铺敷药物,但因其多有刺激性,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烧灼伤、感冒、低热、腹痛、胃痉挛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该方法的疗效。护理是否完善与该灸法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本人通过对43例病患的护理研究,现总结出如下的护理要点。
1灸前护理
灸前护理分为灸前防止过敏护理和灸前饮食护理。
11灸前防止过敏护理:灸前一周患者应做过敏源的排除试验。操作方法:在患者手腕内侧用酒精消毒,选用碗豆大小蒜泥铺放在消毒过的皮肤上,用绷带轻轻固定,防止滑落。2h后解开绷带,用温水擦掉蒜泥,防止冷水刺激局部皮肤。并且询问铺药后患者有何不适?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红疹、肿胀。眼睛是否有干痒不适的现象,如有,禁止使用蒜铺疗法。改用姜铺疗法。
12灸前的饮食护理:灸前的饮食对施灸治疗的效果影响很大。通过对比得知:灸前患者进食油腻、生冷的食物,灸后的水泡为胶质糊状,引流慢,内邪不易发,影响疗效。灸前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食物,则灸后的水泡、泡质清,引流快,内邪易生发,疗效好。因此在灸前的一周嘱咐患者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杂粮、牛奶和豆制品。不吃油腻肥甘以及生冷之物。蒜铺灸法,因蒜泥中含有大量的蒜辣素,而蒜辣素对胃肠道有很大的刺激,故使用蒜铺灸法的患者,在灸前2h内不要进食,防止因胃肠的剧烈蠕动而引起焦躁不安、心悸、头晕等不适影响疗效,所以有严重胃肠疾病的患者禁止使用,而应改为姜铺疗法。
13灸中护理:在施灸过程中,患者皮肤毛孔大开极易受风邪外侵,应关闭门窗或屏风遮挡避免冷风直吹,加重病情。注意观察蒜泥有无裂缝,如有,及时给予修补,防止蒜汁外溢影响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如有强烈的灼热痛感体表温度达到45℃时,可沿背部自上而下按摩从而缓解其不适感。施灸结束后,个别患者会大量出汗,需用温水轻轻擦拭身体,并且擦干患处,不要用力过大,以防擦破皮肤,造成感染。
14灸后护理:灸后,患者施灸区有时会出现水泡,应注意保护,避免摩擦,以防感染。饮食应进食清淡宜消化食物,忌生冷油腻之品。患者在灸后,大都会出现低烧,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必紧张。只要不超过385℃,不建议用抗生素及退烧药。嘱咐病人多饮水,注意休息,不要劳累。灸后3d,患者创面水泡日见增大,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引流。(可消毒完伤口后,用无菌针自下而上逐一引流,并涂抹龙胆促进收痂。)灸后2月内,患者应避免冷风直吹,防止受凉感冒,忌用凉水洗澡。
2讨论
长蛇灸,又称铺灸、督灸,因其于督脉上铺敷药物施灸,形如长蛇,故因而得名。督脉为“阳脉之海”,灸治具有调和气血阴阳,疏通经络,鼓舞人体正气之效。长蛇灸在临床实践中,已证明其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罗氏[1]曾用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结缔组织血清型疾病,中医成为“脊痹”(又名“大偻”),其特点主要以腰骶关节、髋部开始向上延伸至脊柱的关节。导致下肢、腰椎疼痛不适,夜间疼痛加重,翻身困难,晨僵为主要表现,甚至出现驼背,脊柱强直畸形,活动受限等。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多有家族遗传史。因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不足,肾督亏虚,风寒湿之邪乘虚深侵肾督,筋脉失调,骨质受损[2]。长蛇灸以蒜、姜、艾绒作为铺灸材料,其中蒜性辛、温,有温经止痛之效,姜铺、艾灸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补虚壮阳,与蒜相合,温经通络之效增强,有助于药力直达患处。但因蒜有强烈的刺激性,容易导致多种不良反应,通过对施灸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分段、分步骤的完善护理,有效的预防了患者在长蛇灸中的蒜铺灸法产生的不良反应,用姜铺灸法替代蒜铺灸法,解决了那些不能使用蒜铺灸法的患者的需求,也有效的预防长蛇灸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可以更加安全和系统的使用长蛇灸法,使得应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朱月伟.罗诗荣.老中医学术特长与临证经验[J].中国针灸,2003,23(3):162164
[2]王承德.沈丕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4
论文作者:夏樊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患者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论文; 疗效论文; 蒜泥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皮肤论文; 水泡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