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陆地边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_旅游开发论文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陆地论文,边境论文,中国论文,县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14)06-1117-08

      1 引言

      我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约2.2万公里,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畔,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9个省(自治区)的136个边境县(旗、县级市、市辖区),其间穿越了十万大山、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三山夹两盆、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等复杂的地貌单元,分布着世界上著名的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帕米尔高原[1],以及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伊犁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数条界江、界河或出境河流,造就了德天瀑布、西双版纳植物园、哈纳斯湖、呼和诺尔草原、巴丹吉林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高品位旅游资源单体,加上沿线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发展潜力。

      我国边境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与边境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也得到学者们的重视,陈永涛分析了边境与旅游的关系,界定了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价值,提出了边境旅游资源的大致分类[2]。周长军等对广西边境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措施[3]。姜晓娜将黑龙江省边境旅游资源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四大类,并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4];赵壮等探讨了吉林省开展边境旅游的资源优势,并指出边境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5]。周彬等在分析中俄界江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中俄界江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其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策略[6]。苟中林从氛围、神秘、差异、特殊、建筑、边贸六个方面探讨了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并归纳总结了新疆边境旅游的发展特点[7]。谢莉将奇特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边关风情列为西部边境旅游开发条件和优势并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西部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况[8]。苏氏妆详细梳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高平省旅游资源单体,并对两者的优势特色进行分析[9]。卢卫对广西边境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广西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10]。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我国边境旅游资源的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在概念界定、局部边境段落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尚没有对我国整个陆地边境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标准(GB/T18972-2003)》,对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进而提出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以期对我国边境地区各县域旅游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促进我国兴边富民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为我国带状区域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提供思路借鉴与方法参考。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陆地136个边境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单体,边境县是指县域边界包含有国界线的县或县级行政单位(县级市、市辖区、旗)。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县级市、1市辖区、5县,云南省有4县级市、21县,西藏藏族自治区有18县,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有5县级市、27县,甘肃省有1县,内蒙古自治区有4县级市、15旗,黑龙江省有5县级市、1市辖区、12县,吉林省有6县级市、1市辖区、3县,辽宁省有1县级市、3市辖区、1县。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旅游资源单体现状调查表填报、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提取、部分重要旅游资源单体实地考察以及与当地各部门座谈调查等途径和方法获取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相关数据信息。参考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部分边境县县志、旅游发展报告或规划、旅游局官方网站信息以及各类期刊文献。实地考察的县域包括吉林省延边州各边境县,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沿岸县域,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云南省西双版纳市与红河州的边境县,以及广西百色市、崇左市与防城港市的所有边境县(市)。

      中国各陆地边境县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依据《标准(GB/T18972-2003)》进行。评价时邀请了地理学、旅游学、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水文学等领域21位专家对参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赋值,并根据总分将旅游资源质量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3 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类型与数量

      经梳理分析,本文共提取到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3263处,对照《标准(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边境旅游资源涵盖了8个主类和31个亚类,142个基本类型。从主类上来看,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占有绝对的优势,约占总数的1/3;其次为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只有28处旅游资源单体,在总数中的比重仅为0.86%(见表1)。从亚类上看,综合人文旅游地548处占的比重最大,约占总数的1/6,其次为综合自然旅游地281处。从基本类型上看,可分为6个数量规模档次,其中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山丘型旅游地、观光游憩湖区、废城与聚落遗迹、观光游憩河段、林地、菜品饮食、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等8种基本类型所拥有的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处,属于数量较丰富类型。单体数量介于50~99之间的基本类型有8种,介于30~49之间的基本类型有16种,介于10~29之间的基本类型有39种,10处以下的基本类型有71种(见表2)。

      4 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4.1 数量繁多而且体量较大

      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总量达到3 263处,在全国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而且有一批体量巨大、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例如怒江大峡谷,穿越云南省的泸水县和贡山县延伸到境外;乌苏里江流经黑龙江省虎林市和饶河县,在抚远县注入黑龙江;喜马拉雅山麓更是横亘了聂拉木、定日、定结等边境县。另外还有一些人文旅游资源也有较大规模,如宁明花山岩画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三道海子石堆墓地表形状设计完整,是迄今为止新疆古代游牧族中最大的陵墓群。

      4.2 类型丰富多样

      我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中主类和亚类占《标准(GB/T18972-2003)》所列类型总数的比例为100%,基本类型占91.61%,极为丰富多样。而且组合度高,高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海绿洲相映成趣,民俗文化与生活艺术相得益彰,旅游者们在领略壮观、秀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一睹恬静自然的少数民族风情。另外,不同边境段落的旅游季节互补性强。边境地区跨越30多个纬度,经历了从热带雨林气候到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多个气候带。多样的气候类型使得边境旅游的季节互补性较强,不同边境段落开展旅游的季节不同,彼此之间可以实现很好的补充和协调。如广西、云南段边境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冬春时节,东北三省和青藏高原则最适宜在夏天开展旅游。

      

      4.3 在全国具有较高垄断性

      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由于地域空间跨度大,各段落旅游资源的特色非常鲜明,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垄断性,其中东北边境以界江(黑龙江)、界湖(兴凯湖)和界山(长白山)为特色,西北边境以草原(巴里坤草原)、荒漠(如巴丹吉林沙漠)、戈壁(如哈密魔鬼城)和高原湖泊(如赛里木湖、喀纳斯湖)为特色,西南边境以高山(喜马拉雅山)、冰川(希夏邦玛冰川、阿扎千年冰川)、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生物景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喀斯特地貌(南伞跨国溶洞)为特色,各段落还拥有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

      4.4 具有神秘性和庄严感

      自古以来边境地区都处于国家管理的边缘,由于地势的阻隔和环境的恶劣,当地居民与外界的沟通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小于内陆地区。正是由于边境地区的与世隔绝才保留其民族文化的纯正和多元,才使得边境地区的自然风光原始和纯粹。这些无疑使得边境旅游资源披上了神秘性的面纱。同时边境线不仅是两个国家地域上的分界线,往往也是两种文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分界线。边境线的这种社会属性也赋予了边境旅游资源神圣感和庄严感。站在口岸回望两侧,熟悉与陌生的对比,更能激发游客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5 线性分布特征明显

      陆地边境地貌单元穿越不同行政区域,连续性明显,例如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与鸭绿江;从云南西北部到内蒙古的海拔大都在1000m以上,整体上以高原景观为主,分布有不同山脉,沿线段落之间的自然类旅游资源虽有差异,但连续性明显;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部以喀斯特丘陵地貌为主。而且各边境县的自然类旅游资源大多是分布在边境沿线,人文类旅游资源多分布在行政中心或者交通道路的两侧。这一空间分布的共性使得边境旅游资源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基本沿线平行分布,从整体上看线性特征明显。另外,边境县域内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几乎每个县都建有大量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沿线分布如同颗颗珍珠被串联在一起,使得边境的宗教旅游资源分布整体上具有连续性。

      5 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价与分析

      根据《标准(GB/T18972-2003)》对我国陆地边境3 263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普通级(二级、三级)、三级、四级、五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分别为1 665处、844处、237处和61处,分别占总数的51.03%、25.87%、7.26%、1.87%,其中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名称见表3。另外,此评价中有456处单体(约占总数的13.97%)尚没有较为统一或公认的评判标准,如旅游商品主类和人文活动主类,故未予以评价。

      

      5.1 不同主类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

      从主类上看,建筑与设施类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有404处,约占总数的35.38%。这主要是因为陆地边境地区汇聚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分别有261处和239处,分列第二和第三,这主要与陆地边境地区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景观多样,界山、界湖、界河旅游资源丰富有关。数量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主要是与该类自然景观的出现多具有偶然性,边境旅游资源体系中该类型数量较少有关。

      5.2 不同省域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

      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边境省域由高到低依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甘肃省。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均有200多处优良级边境旅游资源单体,三省(区)之和占优良级边境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71.19%。这主要与该段边境线较长,少数民族众多,地形起伏度大以及自然景观丰富有关。

      5.3 不同边境段落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

      在各边境段落旅游资源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中缅边境,中蒙边境,中哈、中吉、中塔边境,中越边境,中尼边境,中俄边境,中印边境,中朝边境,中不边境,中阿、中巴边境,中老边境。中缅边境优良级旅游资源最多,这主要是因为中缅边境是陆地边境上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一段,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同时怒江大峡谷、独龙江等世界级的自然景观也极大提升了该段边境的旅游资源品位。与其毗邻的中老边境由于边境线较短,只包括勐腊和江城两个边境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见图1)。

      

      图1 不同边境段落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

      6 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总体开发策略

      根据我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类的特征,建议各边境县域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以下策略。

      6.1.1 特色开发 不同国境段以及不同省份边境旅游资源的特色存在差异,这是由各地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人文历史文化所共同决定的。在边境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各边境段落应该坚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边境旅游资源特点,分析其开发利用因素,进而科学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包括开发范围、转化为产品的路径、开发时序等),探索适合自身边境旅游发展的模式。

      6.1.2 择优开发 边境旅游资源数量繁多、品质各异,在开发过程中不可能一次性实现全部开发,为提高边境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在边境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择优开发、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各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结果及其他条件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顺序,优先开发品质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旅游资源单体,实现开发利用效益最优化。

      6.1.3 多元开发 丰富的资源类型说明了边境旅游资源具备多元开发的潜力和基础。在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综合运用品牌开发、项目开发、委托与承包等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民俗体验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同时要积极创新,以不断适应游客的需求变化。

      6.1.4 联合开发 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存在段落性特征,联合开发非常必要。各边境县域应该积极整合本县域内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划分联合开发区域,合理布局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积极打造边境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格局。针对一些跨国分布的旅游资源单体,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边境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机制,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向周边邻国提出倡议,积极推动这类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

      6.1.5 保护性开发 由于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地方民族文化的敏感性,保护性开发成为边境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在边境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兼顾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对自然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原生态原则,走生态旅游之路。对人文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地方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经验;注意当地人民文化自信的培养,加强本地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坚持批判吸收现代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早日实现各地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平等共生、和谐共处。

      6.2 不同质量等级开发策略

      6.2.1 优良级旅游资源 优良级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发展较为成熟,是边境县(市、旗)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物。但由于旅游业在各边境县(市、旗)内受重视程度不同,目前部分优良级边境旅游资源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开发混乱以及过度开发等问题。开发策略为:

      (1)针对优良级旅游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浪费,其中五级旅游资源应由国家或省级旅游部门编制开发利用规划;

      (2)注重优良级旅游资源的带动效应,丰富优良级旅游资源的营销手段,进一步提升高品质旅游资源单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重视跨区域优良级边境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统一规划、联合开发将有效遏制跨区域优良级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有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完整性。

      6.2.2 普通级旅游资源 就目前来看,边境地区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较为完整地保持了陆地边境原生态的特征,对特殊兴趣旅游爱好者和生态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普通级旅游资源数量巨大、空间分布广泛,其合理的开发模式必将能惠及更多当地居民。开发策略为:

      (1)各边境县域应积极核查本辖区内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根据其区位、类型和数量,分区域、分主题制定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

      (2)加强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改善周边基础设施,增强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

      (3)强化普通级旅游资源和优良级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鉴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在边境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有主导地位,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积极配合优良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主题,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坚决避免优良级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屏蔽作用,努力实现两类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

      6.2.3 未评级旅游资源 未予评级的资源主要是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它们多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直接相关,是边境地区民风民俗和民间工艺的最好展示,也是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内容。开发策略:

      (1)应坚持地方特色,完善地方旅游商品体系。鉴于目前边境地区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同质化程度较高,盲目开发现象较严重的现状,边境地区在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地方特色,“以我为主”完善旅游商品体系,这样既能促进地方旅游商品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助于宣传边境旅游。

      (2)要提高人文活动的真实性和参与性。人文活动作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应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参与性,让游客在原汁原味的人文活动中感受地方传统文化,领略边关少数民族风情;坚决避免为一味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导致人文活动缺乏民族特色、不伦不类的做法。

      7 结论与讨论

      本文按照《标准(GB/T18972-2003)》对136个陆地边境县域内旅游资源单体做了数量统计和类型分析,得到了3 263处旅游资源单体,涵盖了旅游资源体系中的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42个基本类型;总结了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包括数量多、体量大,类型丰富,垄断性高,神秘性与庄严感并存以及线性特征明显等5个方面;并按照不同主类、不同边境段落和不同边境省域分别对陆地边境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依据上述总结与分析,提出了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策略及不同质量等级的开发策略。

      本文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论文采取专家打分法对边境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较多,虽然有21位专家参与,但是仍有大量边境旅游资源单体未曾进行过实地考察,对这些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依据只是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以及各类出版物中的信息,这也导致了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本文从宏观上研究边境旅游资源体系,所归纳总结的边境旅游资源特征和质量等级及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均是针对边境旅游资源整体而言的,由于每个边境县的情况不同,其参考价值可能有所差异。各边境县以及其他区域尺度的边境旅游资源开发,在借鉴参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3)论文侧重于从整体上分析边境旅游资源的开发,所用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议今后在不同边境段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开发方向方面加强研究,以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

标签:;  

我国陆地边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_旅游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