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产销--关于中国服装业走出渭谷的思考_时装论文

生死攸关的产销--关于中国服装业走出渭谷的思考_时装论文

生死攸关话产销——中国服装业走出维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死攸关论文,产销论文,中国论文,服装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挑战世界名牌,称雄世界市场,任重道远。行业今天的薄弱点就是明天的增长点,解决了问题和矛盾,将使服装工业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本篇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总结。

——编者

“八五”以来,改革开放的各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服装工业生产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1年至1994年中国服装工业实现了生产年平均递增25%,出口创汇年平均递增30%的高速度,成为历史上服装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在“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1995年,中国服装工业陷入了矛盾之中,暴露出了近年行业高速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服装出口产量比重逐年增加,对行业生产影响显著

据海关统计1995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40亿美元, 仅比1994年增长1.3%,梭织服装的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 这在我国服装出口史上尚属首次。由于我国服装工业的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出口来带动的,“八五”以来,我国出口服装的生产占服装总产量的比重已从“七五”末期的33%,提高到了51%,因此1995年服装出口的大滑坡,使得服装生产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全国服装总产量的增幅仅为14%。

三资企业、非配额市场服装出口增长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仍是外贸专业公司掌握的配额市场占主体,出口下降的主要是这部分。服装三资企业的出口金额增幅不减已达76.8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16.5%,占服装出口总量的比重继续扩大,1994年服装三资企业的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27.8%, 1995 年上升到32.0%。以自营出口为主体的非配额市场出口增幅也不减,以据我国对各国服装出口前十位中的日本和韩国为例,1995年我国对日本服装出口7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3%,已跃居我国对各国服装出口金额的首位。我国对韩国服装出口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也增长了30.8%。

服装出口产品质次价低

由于外贸体制羁束和行业内无序竞争造成服装出口产品价格极低。近几年国内原辅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成倍增长,但出口服装的平均单价却一直在3.2—3.8美元徘徊,许多服装出口产品的价格早已低于生产成本,但服装生产企业为了眼前的生存,接外贸的订单是靠加班加点创效益,用内销的盈利补贴出口的亏损,以退税为利润。包括一些设备、技术精良的国内知名企业,也以低廉的加工费,为洋名牌打工,优质产品也无法卖优价。其结果是肥水外流,价格好处全部转让给了中间商和外国消费者,也使中国服装失去了应有的价值。1995年出口退税率和汇率降低后,外贸公司又进一步向服装生产企业转嫁亏空,使得正规服装企业的出口生产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一些订单只能安排在费用较低,但不具备加工出口产品条件的企业,使用质量较差的国产原辅料,使我国出口服装产品合格率大幅度下降,据国家商检局统计, 1995 年检验服装15.3亿件,金额54.42亿美元,其中不合格产品金额为1.96亿美元, 比1994年不合格产品数量增加1.13亿件。

现行的从外贸公司到服装企业的配额分配使用渠道,很不利于我国服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一些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虽拥有服装自营进出口权,也具备独立接单的能力和条件,但苦于没有配额,失去大量订单和用自己品牌出口的机会,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附加值服装产品出口。

目前我国出口服装的高档产品几乎100%采用的是外商来料, 只有低档产品多是采用国产原辅材料,而目前无法继续维持生产的和产品结构调整需消减的主要是低档产品,这将会使我国的服装产品原辅料自给率进一步大幅度下降,这也是制约服装工业上档次和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的一大问题。

中外服装企业竞相争夺国内市场

1995年国内服装市场成为国内外服装企业竞争的热点,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商业街都有几家甚至十几家新的服装店开业,各大商场的服装营业面积也有增无减。大批的国内服装企业由于生产出口服装效益不佳,被迫凭借多年做外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去争夺内销服装市场;国外和香港的服装企业更是早就看好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品牌、面料的优势,通过开设专卖店,搞代理制或采用合资合作、参股承包享有一定的内销比例等方式争相扩大在我国中、高档服装市场的份额。据海关统计,1995年我国进口各种服装9.7亿美元, 比1994年增长55.7%。进口的服装主要来自日本、台湾、香港、韩国,这些地区和国家不仅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同时也作为消费基地。

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矛盾突出

服装厂商竞争火热,国内的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却日趋成熟,一年来尽管厂商采用多种促销措施,收效却大都是暂时的。1995年我国服装内销总量约为34亿件,女、男、童装占总量的比重为4.5:3.5:2, 总量增幅依旧维持“八五”以来内销年增长13%的速度,居民消费穿着类增幅回落,有向吃、用转移的趋势。消费者对服装产品的要求以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对产品质量和工艺有了较高的要求,更明显的是人们对服装的文化内涵、品位、风格等方面有了更丰富和成熟的追求。但国内服装企业的大部分服装产品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消费者“买衣难”的呼声又起。

服装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我国服装市场消费时尚、消费格局所发生的变化,必须解决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的问题,并要注重引导消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国内开发自己的特定市场,尤其要注重培育和开发农村市场。服装市场需求弹性极大,如何使潜在的服装消费实现是内销增长的关键。

企业两极分化,名牌效益明显

“八五”以来,一批以资产为纽带,名牌产品为龙头,依靠科技进步和多种经营求发展,拥有世界一流的服装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服装行业中形成,据中国服装协会统计,1995年销售收入过亿,利润过千万的企业有四十余家,占服装行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九,但是利税总额却占行业内独立核算企业利税总额的33%,他们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服装产业群,具有集约经营的竞争优势,是行业的排头兵。

当前行业中最困难的企业绝大部分是我国六、七十年代行业生产和我国服装出口的主力军——工业部门的服装企业,他们大部分没有从传统的产品经济中走出来,仍单一依靠做外贸订单维持生产,使企业逐步陷入绝境。这些企业虽然在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外部机制束缚和内部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加上企业历史包袱过重,根本无法与乡镇、民营、合资企业竞争。所以顺应市场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规律,加工型的服装生产基地将进一步向乡镇和农村转移。

标签:;  

生死攸关的产销--关于中国服装业走出渭谷的思考_时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