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_陈焕美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_陈焕美

云南省交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各种公路工程越来越多。隧道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各种施工影响因素较多,一旦对这些因素控制不当,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突泥涌水事故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生后果比较严重。为此,笔者将要在本文中对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灾害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希望对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隧道;涌水灾害;处理技术

1前言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种公路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在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导致各种施工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高压与富水区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突水和涌泥危险,需要认真做好公路隧道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一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提升施工的进度。

2造成公路隧道突泥涌水事故产生的原因

地下水的力学作用有静水压作用和劲水压作用,岩体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裂隙,裂隙在压力的作用下也会越来越大,导致裂隙的渗透能力越来越大,地下水位增加很快。因此,水是涌水突泥灾害发生的最大根源,其次是压力高,隧道一般埋深都比较大,通过爆破开挖之后,打破原有平衡压力,处于高压状态。还有就是不良地质,隧道一般存在长、大、深等特点,沿途经历围岩变化繁多,隧道在穿越溶洞、断层破碎带或接触带、地下河等不良地质时,特别容易发生涌水突泥灾害。综合来看,“富水、高压、不良地质”三者不利组合是诱发涌水突泥灾害的主要地质条件。对不良地质围岩的盲目不合理开挖,开挖进尺过大,是造成涌水突泥的主要原因[1]。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根据对施工地点环境因素的研究可知,发生突泥涌水位置经常会常年流水,导致地质流水侵蚀现象比较严重,岩石结构比较松散,在受到施工振动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结构破坏的现象,并最终导致突泥涌水事故的发生。

认为因素造成。由于大部分的岩石比较细碎,很容易导致积水现象的发生。由于公路隧道的降水量比较丰沛,容易在公路的浅层基岩表面形成裂隙。其中覆盖岩和基岩在风化层位置处会直接进入地下,基岩内部就容易出现裂纹,很容易造成孔隙潜水。由于当前技术发展的限制,在公路隧洞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岩石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并最终引发公路隧道突泥和涌水事故的发生,对施工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3突泥涌水过程及具体原因

在洲头咀路段隧道施工过程中,在K93+640处出现了突泥涌水现象,刚开始水压比较大,然后水量逐渐减少,经过对该洞的仔细勘测发现,此处的埋深在30-40米,地表存在一条小河,河流在流到此处之后,就会通过此处的溶洞流入到隧道当中。为了让施工正常进行,对小河采取了筑坝截水处理,水直接通过管道流到山下。经过进一步的钻探勘察发现,在左线K93+575处有溶岩发育的情况,溶岩会直接带来涌水突泥事故的发生。溶岩涌水是指在地下洞室开挖的过程中,由于溶岩发育而形成的地下集水,这些水会随着隧道的开挖流入到隧道内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该施工段中心位置溶洞为多层发育的形式,断层的数量相对比较多,两侧山坡经常会呈现单层溶洞发育的形式,单层溶洞通常分布在大理岩地层地表区域,沟谷下游溶洞发育比较严重,一旦岩溶的发育速度过快,就会由于过度的溶管与地表相通,从而导致突泥涌水病害的发生。溶洞经常会表现为空溶洞的形式,其中各种填充物的数量相对比较少。该地区的降水量相对比较丰沛,在施工人员开展衬砌的过程中,隧道施工中出现的雨水会直接通过岩溶洼地、漏斗和落水渗入到地下,这些很容易成为隧道突泥涌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如果进一步发展,就容易导致大规突泥涌水灾害的发生,涌水量甚至会超过1250立方米/h[2]。

4突泥涌水事故的处理

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根据对国外相关施工经验的总结可知,在开展突泥涌水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的原则:在处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施工和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施工中的排水工作,最大程度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在坚持该原则基础上,在开展具体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采用超前水平地质钻探对掌子面溶岩发育情况进行勘察。然后对勘察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为了彻底解决突泥涌水问题,就需要认真做好泥砂土处理工作,不能一味只是治水。首先应该认真做好地表水的处理工作,对溶洞开展填砂砾注浆,对溶洞发育处不良的表层石块,应该进行注浆固结,这些可以有效避免地表水的下渗。针对超前水平地质钻探所揭示的溶岩发育范围较大区域,应该首先开展预注浆加固,并根据岩溶发育的规模和隧道的相对位置、充填物形式、地下水发育情况,在系统超前注浆导管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注浆管。在注浆管长度、角度、数量的设定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堵排结合”的综合治理施工方案。

填充注浆加固。在隧洞洞身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4-6米的注浆,采用CD法进行开挖,对隧道施工上的台阶采用CD法进行施工,对爆破开挖面积进行严格控制,单次循环开挖尺寸不应该超过0.5米。对于隧洞开挖的每一步都应该及时采用全断面封闭措施。对岩体可以采用小导管注浆堵水工艺,小导管的直径应该控制在42毫米左右,并采用热轧无缝钢管,环向间距应该控制在0.5米,纵向间距应该控制在1.5米,并及时开展二次衬砌,衬砌的厚度应该控制在55-85厘米之间,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不应该超过50米,变形与流量应该保持在26-32厘米。每根小导管的长度应该设置在3.5米,管上设置的梅花型布置孔,孔径应该保持在7毫米左右,这样可以方便浆液的扩散,其成孔可以采用凿岩机钻孔的形式,并采用锚固剂来封闭端孔缝隙,这样便于浆液的扩散,成孔也可以采用凿岩机钻孔的形式,并使用锚固剂来封闭管的两端,避免出现冒浆现象的发生[3]。在注浆中,应该使用双液浆,为了保证注浆的效果,其中应该添加一定比例的水玻璃或者BR增强防水剂,其中水、水泥、水玻璃、防水剂的比例为1:1:0.65:0.256。在实际开展施工的过程中,对其中水玻璃、防水剂的添加量,应该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凝固效果。

超前帷幕注浆。对轮廓线外4-6米处进行开挖,通过对洞内全断面注浆,从而形成4-6米的注浆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注浆压力和扩散半径的选择过程中,其终孔压力应该保持在静水压力的2-3倍。如果地下水压小于3兆帕,就应该首先浇筑C20混凝土,注浆的长度应该在25米之内,并尽量一次全孔注浆,将浆液的扩散范围控制在半径为2.2米的范围之内,可以采用超细泥浆,注浆压力应该为净水压力的2-3倍。

在注浆完成后,应该及时开展小孔检查。在隧道开挖之后,由于重力的影响,在开挖之后,拱部涌、渗水往往难以引排,这在施工中非常常见,可以通过小导管注浆,将渗水集中到一点,或者直接封闭到墙外,然后进行引排处理,应该将用水量控制在0.2L/m*min。小导管注浆施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超前注浆的形式基本是一样的,在注浆过程中,应该根据涌水量、围岩裂隙情况,对注浆位置和角度进行及时的调整,合理对浆液配比进行调整,进一步缩短浆液凝固的时间。在在实际开展施工之前,应该首先做好中心泄水孔的施工,然后及时开展各种地质注浆试验,及时对浆液比进行调整,保证满足充浆填充率、胶凝时间、注浆量等指标的要求,可以直接采用从周边向中心的注浆形式,然后在开展封孔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及时检查各种机械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各种管路的连接是否正确。在开展注浆施工作业之前,应该对注浆的参数合理进行确定,最大程度保证注浆的效果。此外,还应该根据现场施工效果,合理对水泥、水玻璃的比例进行调整。当注浆压力达到0.5兆帕之后,就应该及时停止注浆。通过开展注浆堵水,在减少地下水流失量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确定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排水作业。为了保证排水作业的正常进行,应该合理使用排水管排水和埋管排水。排水管在排水作业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将支护背面的水排入到水沟中的作用,通过采用埋管的形式,可以直接将排水导出洞外。在采用排水管排水的过程中,对弹簧排水管可以采用环装排列的形式,可以将三根排水管当中一列,其纵向距离应该设置在2米。如果渗水现象比较明显,可以采用小间距设计。如果泄水量比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排水管的布置密度。在本次工程排水过程中,将间距设计在了45厘米,环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直接进行连接,将水导入到排水沟中。为了避免排水管的稳定工作,需要认真做好排水管的预埋工作,避免混凝土进入到排水系统当中,否则很容易导致排水管堵塞现象的发生。

埋管排水。对于涌水突泥比较严重的地方,应该合理设置泄水管,利用埋管的形式,将多余的水排出。为了避免溶洞的水压过大,可以在溶洞回填混凝土施工中,可以预埋一根直径为159毫米的钢管,通过该管道将洞内的水及时排出。

5施工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管道排水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静水压力,需要管道有较高的密闭性,只有在管道进口处合理设置泥砂装置,才会避免在管道排水中出现渗漏和淤泥现象。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做好管道初期的支护工作,最大程度保证支护的强度,认真对隧洞周边岩溶发育情况进行调查,认真做好施工的监控测量工作,及时做好支护初期的监测工作,并对隧道内部水位变化进行监控,通过合理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最大限度避免施工的发生。由于施工段的注浆使用量相对比较大,需要密切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中,根据地下水量变化,及时对注浆参数进行调整,最大程度保证注浆的效果。整个注浆孔段的作业应该连续进行,不应该出现中途退出的情况,最大程度避免机械故障、停电、停水、器材等问题的发生。由于采用的是间歇注浆的形式,应该尽量避免串冒浆事故的发生,在将扫孔至原设计深度之后,可以开展复注。

认真采取稳固措施。认真做好超前支护,在隧道的入口处可以设置大管棚的超前支护,可以在事故段一定范围内的两侧打入3排大管棚,从而进行加固。管朋可以采用直径为89毫米的钢管,其外插角可以控制在30度,每侧应该设置6根。然后,在进行回填注浆,从而进一步稳定围岩,注浆管的直径可以控制在50毫米左右。为了避免突泥区域的拱架发生变形的情况,可以对事故段采用强化锁脚处理,在拱脚斜向下打入直径为76毫米的钢管来进行锁脚,对于其它部位可以采用药卷状的锚杆来进行锁脚,其环状间距应该控制在150厘米,纵向间距应该控制在100厘米。

做好组织救援工作。一旦在突泥涌水事故出现之后,施工管理人员应该认真调查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尽快召开会议,制定救援方案,并立即组织救援工作小组,让其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组织进行救援。如果突泥涌水现象比较严重,应该立即和政府部门进行联系,让他们帮助开展组织救援。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置。在接到突泥涌水危害报警之后,应该立即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措施,通过对现场材料的合理利用,来降低突泥涌水量,让水压降低到合理的区间范围。如果作业正好处于多雨的季节,应该在出现突泥涌水渗水点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及时准备各种排水设备,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现场也应该备有发电设备,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并派专人负责值班,努力将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在隧道施工中,应该把握正确的生产管理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进行处理。在隧道工程中务必要加强相关设备的投资,进一步购买先进的技术装备,避免由于设备故障导致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在进行施工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考察勘测,根据施工用地的地势特点进行施工,找到最合理科学的方案,在设计方案的同时要提前预想出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问题,并做好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应该认真做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严格要求员工按照规范进行施工,树立各种安全作业典型,让其成为开展安全工作中效仿的榜样。此外,还应该认真做好施工安全监督工作,及时排除各种施工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隧道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隧道施工中的突泥涌水事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做好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并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将事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超,薛海璞.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的处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18):22-23.

[2]刘海京,黄伦海,张学强,丁浩.平阳隧道突泥涌水灾害处治设计与施工[J].公路交通技术.2011(06):35-36.

[3]苏涛.天成山隧道突泥涌水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J].福建交通科技.2014(06):55-56.

论文作者:陈焕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  ;  ;  ;  ;  ;  ;  ;  

公路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_陈焕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