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的和谐:电影赎罪的叙事学解读_电影叙事结构论文

融合中的和谐:电影赎罪的叙事学解读_电影叙事结构论文

杂糅中见调和——对影片《赎罪》的叙事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见论文,影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赎罪》是有“电影奇才”之称的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的一部影片,在2008年年初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先是在第65届金球奖获得了剧情类最佳影片与最佳原创音乐两项大奖。2月10日又在素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中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布景设计奖。并斩获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更有人将这部电影称之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完美的电影”。影片取得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的独特叙事策略,导演采用多人称与多视点叙事方式,叙事线索双线并进,采用段块式与心理式结构相结合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更是驳杂多样,使影片在叙事上呈现出“杂糅中见调和”的特点。

一、叙事人称与视点:多人称与多视点叙事

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讲述”(呈现)一个故事,意味着架构一个可供观看或阅读的本文。而要构筑一个本文,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谁来讲述故事?“叙事人”是每个叙事本文所不可或缺的。就影片而言,镜头“话语”的组织、本文时间畸变的处理、时间信息范围的框定、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无不受影片“叙事人”的“声音”的制约与导引。① “人称与视点”是电影人称最富于活力的叙事功能,人称是本文叙事主体的定位,不同的人称构筑起整体结构意义上的叙述角度,确立了不同的叙事视野与范围。视点则是影片本文结构运作的具体切入度,不同的视点构造出不同的叙述层次,形成多种多样的叙事叙述焦点。叙事人的人称与叙事视点的设置与变化都影响影片故事的讲述。

《赎罪》在叙事人称与视点上是较为复杂的,影片采用了的是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相结合的多人称和多视点叙事方式,并且这种第一人称“我”并非局限在剧中某一个人物身上,而是根据叙事需要不断发生叙事视点的转换。

作为第三人称“他”者叙述,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叙事者对正在叙述的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采取了一种中立的态度,叙事完全由电影的“呈现”系统:镜头——影像来实施,叙事视点也相应采用的是摄影机的视点,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局外人的视点,是观众自己的视点,在这里,“摄影机最终成了一名旁观者,也仅仅是一名旁观者。”② 这样一种叙述人称与视角贯穿《赎罪》始终,不管是表现布里奥尼因为误会和嫉妒的情绪将罗比送进监狱,还是表现罗比在二战期间的经历,抑或表现布里奥尼在二战期间做护士来减轻良心的罪责感,还是最后布里奥尼接受记者采访谈起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赎罪》,这些故事段落采用的均是第三人称“他”者叙述的叙事人称和视点,叙事完全是由电影自身的镜头和影像实施,从而能完整客观全面地“呈现”了事件的全过程。它虽然呈现一切,但却极力消解作为提供观照视角的自身的存在,让观众以为自己在观看事物、了解事件、窥视人物,从而最大限度产生“现实幻觉认同”。

但导演在用第三人称他者叙述客观表现这一切的时候,又穿插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者叙述,并且根据叙事的需要而灵活变换叙述人称和视点。“我”在影片中并非唯一的、专属的。

第一人称“我者叙述”意味着影片的视角是以某一个人格化的角色(主人公、次要人物、或特殊人物——画外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梦为立足点。在影片前半部分,“我”的视点就在布里奥尼、罗比之间不断转换。当布里奥尼排练话剧不成然后百无聊赖走到窗前,结果看到花园水塘边她的姐姐西西莉亚宽衣解带,跳进水池而后湿漉漉的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这一幕,而这一幕是主观视点,代表着布里奥尼眼中的景象,这种景象在一个早熟敏感而又阴沉的13岁少女眼中便具有了一番迥然不同的意味。紧接着,导演又运用第三人称他者视点客观呈现了西西莉亚为何在罗比面前宽衣湿身的前因后果。在这里,导演将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转换,一方面让观众清楚了解真相,另一方面赋予布里奥尼特定的叙事视点,造成了她认为姐姐西西莉亚和管家的儿子罗比有不可告人的奸情的误会,从而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紧接着,又一个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的转换。当罗比将道歉信交给布里奥尼让其转交给西西莉亚时,望着布里奥尼奔跑的背影他突然想起自己装错了信,将那封信手涂鸦充满色情意味的信错交给了布里奥尼,随后顺着罗比的主观视点镜头推向遗忘在桌上那封真正的言辞恳切道歉信。这次叙事视点的转换,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原委,也为后来布里奥尼在私拆信件后误认罗比是色魔、虐待狂提供了合情合理的依据,从而导致情节环环相扣地发展。

第三次视点的转换是在罗比来西西莉亚家做客的过程中。影片先是以布里奥尼的视点来叙述事件,当她看到遗落在地毯上的姐姐的发卡时,她循着灯光来到书房,发现布里奥尼与姐姐扭结在一起,在她的眼中,姐姐双臂被按在书柜上的景象犹如耶稣被痛苦地钉在十字架上,扭曲可怖,痛苦万状,所以在她眼中,姐姐是被侵犯了,这更加重了她对罗比“性虐狂”的判断,随后镜头又以第三人称视点向观众呈现了真相,那不过是情人间的缠绵温存。而正是这种主观视点下的误会,才导致她当劳拉是夜遭到不明人强奸时她想当然的认为是罗比所为,并直接造成罗比蒙冤入狱。导演在三个地方用了双视角叙述同一件事的方式,先是第一人称“我”眼里看到的,然后予以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客观呈现,从而说明误会的缘由,在影片第一部分导演正是通过镜头视点在第三和第一人称、在客观视点和主观镜头下的不断转换下,才导致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转直下但却合情合理,情节环环相扣但又真实可信。

而这种叙事人称和视点的转换在影片第二部分战争段落中变得更加频繁,第一人称“我”主要指代罗比。当罗比与部队失散夜晚躺在废弃木屋的草垛上,回想起前尘往事,镜头闪回,表现半年前罗比参军前与西西莉亚的最后一次餐厅见面、分手,这一段落,是属于罗比的叙事视点,是第一人称我者叙述,镜头不断在现实与回忆间切换,让我们感受到罗比对西西莉亚的朝思暮想,从而为这份凄美的爱情欷歔不已。而行军途中,发现许多女学生的尸体再次让罗比陷入回忆,看到那些无辜柔弱年轻的生命,想起数年前他曾经奋不顾身地跳进池塘去救布里奥尼,这时叙事视点人称再次在第三和第一人称之间转换,既补充了剧情,让观众看到布里奥尼对罗比的暗恋,同时又激发了观众对生命的无限敬畏与怜惜,感受到战争对爱情、生命的毁灭。敦刻尔克撤退的前夜,罗比行走在残垣断壁间,恍惚看到他的母亲,影片紧接着表现罗比与母亲重逢,母亲为其洗脚的幻境,这段幻觉又是一次人称和视点的转换。柔和的光线,饱满的色调营造出温馨氛围,既能让观众感受到罗比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又为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动容。而当他和衣躺在地上,睡梦中梦到被逮捕的细节,梦到西西莉亚在他耳边低喃要等他回来,这次叙事人称和视点的转换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恋人因分离而生的痛苦,蒙冤入狱更是成为他难以摆脱的梦魇。在该段落中,导演多次运用第三和第一人称的交错,既完整丰富了剧情,又深入细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罗比内心涌动着对母亲、恋人、祖国的深沉眷恋。

而在影片第三段落——布里奥尼战地医院赎罪过程,则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从而客观展现布里奥尼心怀愧疚,想通过救助前线伤员来减轻罪责求得人性的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只有在她参加劳拉婚礼突然意识到4年前强奸劳拉的就是现在劳拉的丈夫巧克力商人保罗而非罗比时,镜头闪回表现当年诸种情形,这时镜头视点变为第一人称我者叙述,“我”在这里又回到了布里奥尼身上,从而既能使真相水落石出,又活画出布里奥尼发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后的震惊、自感罪恶深重的心理。

在影片最后部分,镜头突然转向一电视演播室,这时银幕上呈现出老年布里奥尼接收电视记者采访的情形,此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整个故事不过是建构在老年布里奥尼的回忆基础上,影片视点又回到第一人称我者叙述上,并且通过这种人称和视角向观众完整展现了罗比和西西莉亚的爱情结局和各自命运归宿。

在影片中导演没有画地为牢将自己局限在某一视点和人称上,而是根据剧情需要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视点,第三人称他者叙事能更为客观完整地交代故事地全过程,而第一人称我者叙述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和完整了剧情,并有力地表达了影片主题,影片叙事灵活自如、驾轻就熟,体现了导演高超的叙事功力。

二、叙事线索:双线并进

影片名为《赎罪》,但并非仅仅设置了布里奥尼赎罪这一线索,而是双线并进,采用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故事线是影片的主线——布里奥尼因年少无知,因为误会,再加之微妙的嫉妒和报复心理导致罗比蒙冤入狱,从此也拉开了布里奥尼为减轻罪责和负疚感求得心灵的安宁和解脱而进行的不断赎罪历程。这是贯穿影片全片的主体线索,应和着影片的主题。另一条故事线即是罗比和西西莉亚的爱情悲剧。两条故事线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布里奥尼的线索导致了有情人的劳燕分飞直至以悲剧结局告终。罗比和西西莉亚如果没有这一场无妄之灾,也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因为布里奥尼的诬陷,加之战争,使两个人物命运身不由己,最终一个客死异国他乡,一个死于空袭带来的灭顶之灾,酿就一场爱情悲剧。与此同时两人的爱情悲剧则成了布里奥尼穷其一生忏悔、赎罪的原动力。凄美的爱情悲剧让人不胜欷歔,用尽一生的赎罪和忏悔则让观众直视内心,拷问灵魂,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发展,使影片主题意蕴厚重深沉。

三、叙事结构:段块结构与心理式结构的结合

段块结构,原本指作品由许多既独立又略有联系的部分所构成。几个段落之间看似没有关系,仅仅用镜头交代了一种视角观看到的局部面貌,但这几个独立的视角一旦拼成一个全图的时候,却突然让这些组件重新焕发了意义,产生一种透明的韧力,顿时有一种全盘皆活的感觉。

《赎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段块结构,但因为导演在每一个叙事段落时间和空间以及事件的巨大差异使影片结构呈现出段块式特点。同时在段块结构中又穿插运用了心理式结构。

影片的段块大体如下:

第一,1936年的英国庄园。主要讲述罗比与西西莉亚的恋情以及罗比蒙冤入狱的故事;

第二,1940年的法国北部。主要讲述罗比在二战战场中的经历,穿插与西西莉亚的恋情;

第三,1940年的伦敦,布里奥尼置身的战地医院。主要讲述布里奥尼通过在战地医院救死扶伤的实际事务,完成人性的救赎;

第四,当代时。老年布里奥尼接受采访,交代人物命运结局和真相。

这样一种段块结构,虽然给人以时空的大幅跳跃和断裂之感,但整体上却保持了故事发展的线性顺序,从而使事件讲述得完整详尽,更能折射出布里奥尼穷尽一生的忏悔和赎罪,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另一方面,在线性讲述中,导演又在第二、三、四段落中大量运用了心理式结构,导演依据剧情需要按照剧中人的意识活动结构影片,运用时空交错等手法,深入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达到对人物形象深层的立体化的塑造。尤其是讲述罗比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段落中大量运用了这种心理结构,如夜晚躺在草堆上回忆半年前与西西莉亚的餐厅重逢与大街上的永别;目睹女学生尸体回想起6年前营救跳水的布里奥尼;行进在废墟里出现与母亲重逢的幻觉;夜晚梦境中梦到前尘往事。在这里,现在与过去、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回忆、梦境与幻觉,此段落的结构完全是由人物的意识活动构筑,各种片段交织在一起,不仅曲折呈现了故事的完整过程,更表现了罗比对女友、亲人的思念和深深眷恋,更以这种时空的断裂跳跃隐喻了主人公分崩离析的人生,意义深远,结构匠心独具。

四、叙事手法:平行蒙太奇与陡转的运用

影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导演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更是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其中平行蒙太奇和陡转的运用更使影片叙事清晰,线索分明,跌宕生姿。

平行蒙太奇手法可以讲述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空间里的事件。如影片第一部分,由于属于故事铺垫部分,也是事件的起始,众多人物依次出场且关系复杂,导演便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将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里发生的事件交替呈现在银幕上,不仅使叙事简洁,信息量丰富,而且形成了互补、照应、因果、对比、隐喻等各种逻辑关系,使叙事显得有条不紊,举重若轻,显示出导演高超的叙事功力。

陡转是一种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在影片第三部分,当布里奥尼发现强奸犯不是罗比后,她找到罗比和西西莉亚向他们坦承了真相并得到了他们的宽恕,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而观众也为在银幕上看到罗比和西西莉亚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甚感宽慰时,影片最后却在老年布里奥尼的讲述中给了观众残酷的真相,原来前半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聚完全出自布里奥尼杜撰的虚构结局,故事真相罗比因败血症死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夜,而西西莉亚也死于一场空袭,有情人双双罹难,作者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才给出男女主角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而布里奥尼一生也注定要在悔恨、遗憾中度过,罪无可恕,罪无可赎。

在影片这样一波三折、真假难辨的陡转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导演和剧中人布里奥尼作为叙述者的残酷,影片设置了一个动人的美丽的故事,但是,她却让剧中人物暌隔人世,她一点不给观众以梦境般的假设,甚至她假惺惺地拿出了她的美丽计划,来营造一个虚幻的美梦,紧接着,她又自己破坏了自己营造的梦,让观众走出了她的温暖的自慰式的想象,使观众滑入到冰冷而严酷的现实中。这样一种陡转,使叙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叙述指向,带给观众的是大相径庭的心理感受。

多人称与多视点的叙事,双线并进的叙事线索,段块式结构与心理式结构相结合的结构安排以及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成就了《赎罪》这部影片,高超的叙事策略,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使影片成为一部玩之者不厌,味之者不尽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247页。

② 巴赞:《电影是什么》中译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153页。

标签:;  ;  ;  ;  ;  ;  

融合中的和谐:电影赎罪的叙事学解读_电影叙事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