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

匡杨宏[1]2000年在《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文中认为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是一个全新的、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运用专题比较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两岸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四个基本环节: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安排、形式的设计、方法的选择作一比照研究,力求辩证地剖析台湾和内地的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异同,并为内地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本文前四个部分,依次对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了比较,挖掘其异同。通过比较可知,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共性主要有:目标上,具有统一性,重视奉献精神的培养;内容上,继承性与时代性并存,公德突显,私德与职业道德兼顾;途径上,都选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德育;方法上,重视说理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和表扬批评法,相对忽视陶冶教育法等等;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异性主要有:目标上,阶级性、政治性、层次性不同;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取向的偏重不同,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的偏重不同,层次性、渐进性不同;途径上,台湾重视辅导与“训导”工作,大陆重视班主任工作与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方法上,台湾重视引进国外德育方法,重视行为训练法与自我教育指导法的运用,大陆普遍运用灌输教育法,重视大型活动法的运用。 最后,本文认为,内地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 1.构建分层递进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体系; 2.重视传统道德的现代诠释与运用,适当补充道德基本知识,以充实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3.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4.重视行为训练法的运用,并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方法,以改进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

万万[2]2016年在《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历来重视君子德行的修养,大陆教育始终倡导“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台湾教育也将“德、智、体、美、群”的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本文从德育的宏观层面入手,综合运用了材料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等,在准确把握德育教育与中小学德育教育概念的前提下,首先梳理了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从殖民时期到独裁统治时期德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并重点结合具体案例对台湾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给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总结了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特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实用性,回归社会生活;内容趋向突出本土化特色。笔者认为,台湾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有自己成功的经验: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良性互动;方案、制度、法律的有利保障;德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忧患:过度强调道德多元化造成的价值观混淆,以及德育教育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文章最后在归纳了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给大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启示:树立核心价值,需求多方合作,扶持公益事业,及顺应历史发展。在中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践环节中,充分结合区域特色,赢得更多合作契机,为两岸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两岸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共同发展。

鲍金琳[3]2014年在《变革中的两岸小学品德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视品德教育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都继承了重视品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海峡两岸小学品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既有利于德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也为今后各个学段的品德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历史传承及现实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影响,两岸品德教育既互相融合又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运用专题比较的研究手法,综合采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力求辩证地分析两岸小学品德教育的异同。相较于共同点而言,差异性的比较更有利于发现我国大陆地区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品德教育的优化发展。因此,本文在简洁概要地描述两地小学品德教育共同点的基础上,将重心放在二者差异性的比较之上,以寻求为大陆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两岸小学品德教育当代发展的概况,指出两岸品德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大陆小学在发展中呈现三大趋势,即重在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意识,课程设计逐渐回归日常生活,教育目标日趋现实。台湾小学在变革中主要有四大特征,即学校教育自主性高,德育模式从课程教学走向综合,教育目标强调能力的培育,从“政治中心”走向“学生中心”。第二部分依次对两岸小学品德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评估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其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包括:教育理念倾向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内容注重传统价值观的弘扬,教育途径注重活动载体的运用,品德评估侧重行为层面的考察。第三部分着重指出两岸小学品德教育的差别。体现在:理念上,存在意识形态介入的程度差异,学校教育的自主性以及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差异;内容上,品德教育的主导内容各有侧重、范围宽窄各有不同,层次区分各有千秋;途径上,具有教育模式和教育力量整合的差别;评估上,存在功能发挥的侧重点、形式的多样化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异。第四部分在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大陆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理念方面泛政治化导向、学校品德教育缺乏自主性、忽视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内容方面范围宽泛、层次不够分明、重认知轻践行;途径方面隐性教育不足、各个途径整合程度不高;评估方面偏重管理型功能发挥,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第五部分进一步剖析导致大陆小学品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归结为品德教育功能定位偏差、品德教育概念界定宽泛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活力不足三个方面。第六部分借鉴台湾小学品德教育的宝贵经验,为大陆小学品德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第一,坚持和谐社会导向,为道德人格培养奠定基础;第二,遵循地域特征,发挥学校教育自主性;第三,调整品德教育内容,追求教育的连贯性和序列化;第四,塑造“品德校园”文化,整合全社会的德育力量;第五,坚持标准本位,全面发挥品德评估的功能。

王越[4]2016年在《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海峡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较新的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运用专题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归纳总结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各自特点。本文力求辨证地剖析大陆和台湾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陆地区中学道德教育途径的设置进行反思,以期能为大陆地区中学生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对道德教育的概念及本质进行解读,介绍道德教育途径的内涵,并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介绍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不同的道德教育途径;第二部分主要就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中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与分析,了解海峡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并探讨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设计理念的相似处和不同处,得出相应的启示;第三部分通过对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分析,尝试着提出了优化大陆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相关对策,并对当前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进行展望。本文认为,优化大陆地区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中学生道德教育要强化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中学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回归生活;强化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文化育人环节;完善显性教育兼顾隐性教育的中学生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和谐配合;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自育过程。

方彬彬[5]2012年在《海峡两岸中学体育教师资格准入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对海峡两岸的中学体育教师资格准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海峡两岸中学体育教师资格准入都有三个阶段。研究结果主要有:1、中国大陆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在教师资格准入过程中主要区别在第一个阶段,即教师资格证的获取。2、海峡两岸的教师资格准入,最大的区别也在于第一个阶段,即教师资格证的获取。3、在教师资格证上的另一个突出的区别是,福建省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并未突出各个学科的特点。4、中学体育教师资格准入中的招聘阶段,海峡两岸在程序与手段上差别不大。但是,福建省自主招聘的一些中学招聘模式比台湾地区严格。5、研究认为,无论是对于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加强教师资格准入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除了能力之外对于一名能够胜任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有想要做好一名教师的心。6、建立健全的职前培训制度不仅对非师范类毕业的这个群体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加强所有新进教师,引导新进教师更好的更快的进入体育教师角色的一种手段,也是开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钥匙。

林萍[6]2011年在《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上都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但两岸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中都体现了时代性、阶级性、生活性的共同特征;同时由于两岸政治制度不一、意识形态不同,造成了在目标界定的依据及表达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且各有利弊。因此,吸纳台湾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中的可取之处,对大陆的道德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丽娟[7]2011年在《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与途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运用专题比较的方法,从道德教育的内容、特点以及教育途径等环节进行比照研究,力求辩证地剖析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各有其特点,在教育途径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从而给大陆青少年道德教育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一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创新,使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更加生活化;二是提倡隐性课程,重视德育课程的渗透性,提高心理辅导地位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和谐配合,以此促进大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王亚婷[8]2017年在《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现状研究及对大陆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自古以来,台湾人民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血浓于水的重要成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联系着海峡两岸民族的情感。但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经历了曲折的社会改革后呈现出与大陆地区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大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相比,台湾地区倡导的学校公民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梳理了台湾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立足于台湾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汲取几十年来公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为转型期的大陆地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一是绪论部分,论述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以及研究的的背景与意义;二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现行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纵向分析,探究转型期教育的发展趋势;三是对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结合相关专家的理论性诠释,对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述;四是与大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历史沿革,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上的异同点,为大陆地区能够借鉴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的经验奠定理论基础;五是分析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的特色与不足,从而寻觅出推动大陆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发展的有效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台湾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为戒,避免重蹈覆辙,并将台湾公民教育改革的经验进行转换,探索推动大陆地区品德教育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六是结语,回望台湾公民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强调两岸学校教育的共同愿景,兼顾共性与差异,在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寻求共同的价值基础。

何冰[9]2012年在《台湾中小学德育多元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德育与大陆德育同宗同源,由此台湾德育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大陆更具有借鉴意义。在台湾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台湾德育的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公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多元智能的充分发展;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生活基本能力与良好行为习惯;以多个层面取代单一途径实现德育教学的统整性;以情意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引导学生好善、行善等多个方面。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台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台湾教学方法也不断革新,呈现出德育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德育教学中教师教法多样化、德育教学中学生学法多样化、德育教学的教学资源综合化等多元化的特点。台湾德育的多元教学方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与运用,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复杂多变的因素,尤其是道德教育充满了多种价值取向.和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选择德育教学方法时要确定好选择依据,可分别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层次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专长选择教学方法。综观台湾德育,台湾地区对于德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不一,在对多本专著进行整合,以及分析教案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部份主要的德育教学方法进行论述与示例,这几种教学方法使用广泛,且具有明显的道德教育特质,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的侧重点不同。这些德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价值澄清法、道德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欣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服务学习法六类德育教学方法,本文分别从四个部分对这六类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首先概述其含义、理论依据和主要分类等基本内容;然后结合德育教学分析其意义;再结合教学实例解析它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后根据课堂使用经验提出在实施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总结分析六种德育教学方法,可以为大陆德育教学提供多个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不仅丰富大陆地区德育教学方法的体系,更重要的是从中总结出可供大陆德育教学参考借鉴的正反面经验及启示。从台湾的多元德育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借鉴其统整性进行进行多管齐下的德育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学习其注重体验、省思、实践的教学倾向,加强善用省思的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教学;可以参考其将能力指标具体化促进全人教育的教学方式来努力挖掘学生的多元道德智能;同时,更要反省德育是否可以人人为师的问题,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德育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多元德育教学方法为台湾德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大陆德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台湾德育多元教学方法强调体验、省思、实践与创新,这对于正在不断革新的大陆德育来说是可贵的借鉴,他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在提醒着我们要引以为戒。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务实的创新,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邹总兰[10]2008年在《深挖历史教材 弘扬传统美德》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金钱至上、享受第一、个人第一等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再一次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对于适应当今形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长周济2004年在规划今后五年教育改革的基本蓝图时,曾明确把“成人”与“成才”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两个根本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途径很多,而学科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更是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论文主要围绕深挖历史教材对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深挖历史教材弘扬传统美德进行论述。本论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首先,提供相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其次,检索、搜集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些文献资料,把握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逐渐形成本研究的思路与轮廓。另外,本研究中还采取了观察法和实验法。在本论文的研究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在中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中的新观点,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将对教师的学科渗透德育评价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等等。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德育、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教育等几个相关概念。第二部分分析了弘扬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及挖掘历史教材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一教案为例,阐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历史教材弘扬传统美德。第四部分,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历史教材,弘扬传统美德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身。本部分对历史教师提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并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这一宝库,充分利用历史课堂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D]. 匡杨宏.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2]. 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研究[D]. 万万. 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 变革中的两岸小学品德教育比较研究[D]. 鲍金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 两岸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D]. 王越. 湖北大学. 2016

[5]. 海峡两岸中学体育教师资格准入的比较研究[D]. 方彬彬.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比较[J]. 林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 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与途径比较研究[J]. 杨丽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8]. 台湾学校公民教育现状研究及对大陆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D]. 王亚婷. 温州大学. 2017

[9]. 台湾中小学德育多元教学方法研究[D]. 何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0]. 深挖历史教材 弘扬传统美德[D]. 邹总兰.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