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特别关心和重视教育工作。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他作过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1.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形成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在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以及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尤其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是任何一个国家制定国内外政策和规划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成为“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的问题。同时,全球的科技浪潮来势汹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如邓小平所说:“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都在争取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致力于经济建设,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重点由军事转向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以至于“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时代主题的这一变化,使邓小平深深地认识到,中国要发展,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为此,必须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必须制定适合世界形势和国情的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邓小平特别重视、关心教育,他在70年代末刚复出工作不久,明知教育工作难抓,还是自告奋勇抓教育,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作了充分的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2.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自近代以来,在几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上已有一批又一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而我国已经丧失了几次宝贵的机会,以至于我们在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1979年,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页。)因此,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这一重大政治来进行,要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意识到:“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确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形成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总体思路,就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为此,邓小平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作了充分论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3.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邓小平在阐述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时,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针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这一现实,始终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其重要。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发展生产力,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变革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产生的事实,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988年,邓小平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态势的深刻分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
邓小平认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那么,怎样才能使科学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呢?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而要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科技人才,必须抓好教育。因此,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总之,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而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是根本。
4.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80年代初,我国教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现象十分突出,当时学校培养的学生无论从数量、质量、人才结构上看,都存在着严重问题,教育处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状况。但教育究竟怎样改革,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回答北京景山学校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改革如何进行这一问题时,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题词。“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内容,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必须主动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培养在质量、数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它要求教育工作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要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实行教育自身的对外开放,并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它要求教育工作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指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而且指明了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战略指导意义。
5.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加强党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的出发,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为社会主义教育指出了根本的方向和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认为只有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改革才有保证。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邓小平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第一,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要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邓小平要求把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三,坚持和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第四,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6.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培养什么人,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出发,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理想是人们的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他指出,“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他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使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邓小平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他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法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法纪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公民具有社会主义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团结人民共同奋斗,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加强法制教育。他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3页。)
邓小平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促进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7.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不断地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邓小平在设计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时,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他认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第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也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基础教育,调整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结构,加快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尽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第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1958年和1977年,邓小平两次强调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他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注意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既要办好基础教育,同时又要办好高等教育。
第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教育领域内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特别重视改革的领导,1977年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邓小平不仅从宏观上阐述教育改革必要性和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而且还对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学校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何改进考试制度,如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等具体问题也作了深入的论述。根据邓小平有关思想和改革的实际需要,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指导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
8.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物质保障:要千方百计把教育投入问题解决好
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也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本世纪以来,智力、人力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新资源,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开发人力资源看作是发展本国经济的最主要的目标,因而对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极为重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对此深为忧虑,一再提出要增加教育投入。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现在国家还很困难,有些实际问题一下子还解决不了。我个人认为科研、教育经费应该增加。”1980年,他在对比了我国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之后指出:“总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页。)1988年,邓小平再次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
根据邓小平的一系列指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入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经费作了专门规定:“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从此,我国教育投资有了法律依据,确保对教育的投入有了法律保障。
9.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主导力量: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广大教师。邓小平一贯提倡尊师重教,高度评价了人民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视教师地位的提高及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并始终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发展教育事业、办好学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他认为,教师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艰苦的。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要为教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邓小平提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要充分信任教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保证教师的业务工作时间,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去;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为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要认真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保障、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
再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在提倡尊师重教的同时,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多次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办好师范教育,培养新的师资力量。他要求,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应负起重要责任。
10.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支持教育
邓小平不仅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勾画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从而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战略上解决了方向、道路和大政方针的问题,而且更注重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教育发展蓝图的组织实施,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此,他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全党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我们党曾有过沉痛的教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少知识分子受到程度不同的迫害,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郑重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他认为,能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人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各级领导都要重视教育。邓小平认为,要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最基本的一条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重视,而且要身体力行,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抓好落实。他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抓教育工作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第三,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邓小平历来主张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他不仅要求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抓教育,而且提出社会各界和广大爱国侨胞也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他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他希望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