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呼唤德育变革_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变革呼唤德育变革_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变革要求道德教育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许多道德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道德观念的变迁,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时,依然显得滞后和单调。本文从道德教育滞后的表现、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对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的滞后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客观运作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机械、僵化的状态,对道德教育按照统一模式进行着接力传递,这种惯性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已显得滞后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政治是一个阶级概念,它反映和解决各种阶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的基本内容,就是反映和处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最大的政治。进行政治教育,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规范引导、舆论评价、榜样激励等方式去指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然而,将政治教育视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视为政治教育,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教育存在的现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社会道德、思想道德实际上成了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附属物。一方面,强调“阶级斗争觉悟”为最高道德标准;另一方面,道德问题又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加以解决。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成了“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学校道德只重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大德”,轻视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小德”,致使不少青年学生只会喊口号,却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弱化了对“做人”问题的探讨,远离了“做人”这个中心话题。这种“政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模糊观念,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

(二)道德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使道德教育束之高阁,远离现实生活,远离人们的思想实际,没有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和效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理论灌输、道德说教,轻能力培养、行为养成,其结果造成学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两张皮。在大学生中,时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一方面写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进步,另一方面为获得荣誉不择手段,造谣中伤,把自己的竞争对手打下去。这种知行背离的情况在大学生中突出地存在着。正如教育界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主宰学校道德教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1]

(三)道德教育极端化

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拨高”社会道德水准的极端化现象。如一味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无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成员的认知觉悟水平,“拔高”社会道德水准,把道德教育“神圣化”,无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乃至道德水平、道德境界的差异,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共产主义道德水平和境界,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这种脱离实际道德标准的“拔高”,其教育效果恰似“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挑战

当前,我国在“科技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计算机产业与网络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人类美好的生活理想,正在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社会的他律性道德需要被网络社会自觉自律性道德所替代。伦理精神的基本特点是道德的自觉。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不同,其道德行为的层次亦不相同。道德在现实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只是由于在乎别人的议论,才不得不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而难以做到“慎独”,从伦理学上说,这是他律而不是自律。这种在他律条件下发生的道德行为还是处在道德的较低层次上。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虚拟自己的身份,这就逃避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相互监督和评价,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在伦理学上称之为自律。自律的道德行为才是高层次的道德。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知识的垄断、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将逐步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网上,来自于社会而不是学校。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然而,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网络技术在为社会和道德提供进步机遇的同时,也带了负面的消极影响。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用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交往活动,渲泄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排解的烦恼及消极情绪,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这就容易产生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的品德持怀疑态度。“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自己肯定,什么都是可以的”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网上,思想“藩篱”形同虚设。这对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社会现实的挑战

社会变革、对外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利益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价值日趋多元,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冲击,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个人的权利、利益和尊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确认,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较以往更为强烈。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在接受主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的同时,也日益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但是,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政治敏锐力较差,看问题、想事情容易片面化、简单化。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要直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现实,针对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把道德教育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帮助学生走出日益复杂的道德选择困惑,教育他们学会自己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

三、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

在道德教育方面,我们要正视现实,直面挑战,认真总结道德教育的经验,吸取教训,克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极“左”思想影响,把道德教育同政治教育区分开来;克服道德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行为,赋予道德教育以崭新的时代特色。

(一)道德教育必须突出主体性本质

传统道德教育因其对教育对象“标件化”的追求而难以培养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有个性的个体,因其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和可能性而难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懂得如何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现代化事业接班人,而不是造就高分低能儿或死记教条的“知识仓库”。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本质,最大缺失就是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道德教育上表现为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忽视主体精神活动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殊不知,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以及道德存在的价值是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的。道德教育的实质是造就道德主体为具有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2]。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自主和创新的空中舞台,使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再盲从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各种道德现象作出批判,以自己的参与和创造建构时代的道德精神。因此,道德教育突出主体性本质既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社会现实的需求。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律道德行为

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讲,学习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打开电脑,接通网站就可以查寻本学科世界领先的技术资料信息,与名人聊天,访问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等,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但同时也可以寻求网上黄色刺激,实施网上诈骗犯罪等等。网上良莠并存,如何取舍,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是非辩别能力和自觉自主的道德自律行为。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3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指出:“要对付力量所带来的邪恶结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为,而是伦理行为。但是科学对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所以,科学不断发达完善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恶用。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用科学本身来根治。”[3]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守网上道德规范,善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我们可以构建校园网络环境,建立校园网,开设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妙趣横生的网站,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要求,为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参与网络新技术提供积极健康的环境。

(三)道德教育,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寓教于乐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他们需要沟通和交流。应结合他们的实际特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积极建设和发展与广大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以及向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的开放性实体。如学生活动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将学生社团、群体、个体广泛地吸引和聚集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中来”[4]。 实现校园文化传递信息、娱乐育人的功能,使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道德教育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效果。

(四)道德教育要结合青年学生实际

“事实胜于雄辩”。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效应,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地讲,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方式应该接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共鸣。在道德教育方面,注意对他们进行“做人”教育、“修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指导他们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道德习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形象、生动,信息传播快捷,具有时代气息,深受学生欢迎。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学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即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生产劳动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感悟人生的追求;请进来,即把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榜样人物请到学校,向学生讲述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历,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理想、克服困难的信念)。把道德教育由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理论转移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培养上来,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正确判断和处置面临的道德问题,学会独立、乐观地面对人生,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收稿日期:2001—05—08;修订日期:2001—06—28

标签:;  ;  ;  ;  ;  

社会变革呼唤德育变革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