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辉
新化县中医医院内三科 湖南新化 417600
【摘 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每组中均包含2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膀胱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并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并加入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疾病的了解程度,使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护理,抛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价值
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这种病症往往发病较为迅速,患者在发病时病情进展较快。所以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预估,才能保证在患者发病时能够于快速的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将其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能够促进患者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应当将这种有效的护理方案应用到日常工作中[2]。本次研究中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每组中均包含23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5.8±6.8)岁。实验组中患者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5.4±7.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心肌梗死常规方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日常体征检测、病房常规护理等工作。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对患者的状况进行每日预估,评价,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护理人员应当制定相应的预见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和可能发生的病症,每日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和预防工作,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感受,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在患者住院期间,每隔3-5h,患者应当进行一次翻身,避免发生压疮,如果患者运动不便,则可以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其进行翻身;患者应当尽可能对自己进行肢体按摩,行动不便者,可以由家属或护理人员进行按摩,按摩时应当注意动作要轻、稳,避免过大动作。同时在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家属,在进行探视时,避免对患者的情绪造成刺激,避免患者的心肌功能受到影响。
在患者出院后,应当叮嘱其进行充分休息,在三个月以内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而饮食也应当以瘦肉、蔬菜、瓜果、粗粮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这类饮食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评分。
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对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并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预见性护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护理,从各个角度满足患者的需求的一种护理方案,主要是就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实际需求、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3]。同时预见性护理还能够通过预见性的管理模式,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状态调控[4]。其主要方式是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患者对手术的负面情绪,保证患者健康的生理状态[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并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并加入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疾病的了解程度,使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护理,抛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林萍,张华,张士芳.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04):8-9.
[2]孙楠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性考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04):218-219.
[3]谢国柳,张伟,陈娜,骆玲娟,华秀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3):157-158.
[4]孔瑞娟.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5):2856-2857.
[5]王灵芝.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145-2146.
论文作者:陈平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