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探究,首先需要掌握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意义,结合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重视桩基础技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桩基础施工技术的细节处理等有效强化措施,从而全面阐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强化重要性。
关键字: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桩基础技术
引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其中建筑业尤为突出,占据经济发展一席之地。自我国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技技术不断发展进步,随之而来的也有建筑技术迭代更新,特别是建筑结构的桩基础这一重要工序,其技术备受人们所关注重视。毕竟建筑结构桩基础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建筑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目前,桩基础技术面临巨大挑战,原因归结于桩基础具有复杂性,对其工艺技术要求颇高,施工难度较大,工序操作较繁琐。建筑公司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注重对桩基础技术的提升与控制,要充分合理安排桩基础技术的使用。
1.1桩基础技术对建筑工程的意义
桩基础是建筑工程建筑结构的基础,凡是立柱、建筑物、墙等结构的基础都是桩基础。桩基础是把根桩的顶部连接起来的承台基础,承受着桩向下作用力的负荷,将此传递到更密实、更硬的地基上。桩基础技术在现代建筑土建工程中运用很广泛,如地基浅,层上质量不好的施工现场,建筑施工对地基强度要求高,地基浅的施工现场需要借助桩基础技术加固桩的承载力,确保桩的承受力稳定性和提高地基的沉降承受能力,确保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桩基础技术对坚硬的土层或岩石层等持力层面有良好的群桩分散承载力,分担建筑物整体向下作用的重力,同时提高土层或岩石层的松软度,以达到地承受建筑物压迫重力的硬度,防止建筑物倒塌或下沉。一旦桩基础没有达到承受建筑的整体重力,就会完成桩的承受力有限,超出其承受力,再加上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直接导致建筑下沉,甚至倒塌,造成严重事故。
2.建筑土建重视桩基础技术的原因
选用桩基时要注意结合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桩基础的承载力由桩基施工质量决定,如果不被重视,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2.1桩位偏移过大
由于防线和打桩工序不正确等原因导致桩位偏移过大,直接影响桩基础位置偏移,本该拥有的承受力偏小或直接受力变化,桩基不牢靠,桩基础不稳定,没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导致各个桩之间间距有偏差,承接建筑物整体重力下降,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严重者建筑物地基不承受力不均,出现墙体开裂现象。
2.2单桩承受力差
由于桩基本身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承压力、耐寒、耐热、耐腐蚀性不足、易变性等原因导致单桩基础承受力不足,直接影响桩的不稳定,易弯曲,易断裂,基座不牢固,更难以支撑高层建筑,更甚者,立柱混凝土浇筑完凝结之后,桩基支撑不了立柱的重力,致使出现立柱倒塌现象。
2.3颈缩
由于施工操作疏忽、地质缘故导致套管成孔灌注桩和导管水下灌柱混凝土桩基在某点桩径收缩变小,直接影响桩基受力不均,向下传感应力时,传力不均,坚如磐石也会受其力的影响变质变形,不稳。
2.4吊脚桩
由于预制桩尖质量不达标,沉管时易受损坏,混合泥沙挤进桩管内,损坏的桩尖挤进桩管内,拔管时,混凝土没有直接落入到桩基内,而是落在具有一定高度上,还有混凝土浇注时不连续,中间隔了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接着浇注的混凝土与之前浇注的不能很好的混合相凝等原因出现混凝土镂空或进入沙泥形成的松软层的现象,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进行,桩基在镂空或松软地方出现断裂,严重者后续工序无法开展。
2.5塌孔
由于桩基孔内部水压不强,泥浆配合比重不合格等原因,导致桩基孔塌孔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直接导致桩基础承受力强度下降,后续工作因塌孔问题,无法进行,如不及时改善处理,造成桩基础受其侵蚀,影响原本施工质量,形成隐患,桩基变形,强硬度变差,无法受力的现象。
3.解决桩基础问题采用的技术措施
3.1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
工序的合理安排,按照工序顺序,进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减少人、材、机的浪费和施工难度,节约成本的同时使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工程项目要认真谨慎制定施工计划,将设计图纸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考虑地质,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安排合理施工顺序,保质保量按工期完成施工。对于桩基施工工序的安排,应在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例如灌柱桩施工工序,按照定点防线确定的位置,钻机按照设计钻孔,验收合格后,将绑扎好的钢筋笼放入,将搅拌好的混凝土顺着浇筑导管输送到槽孔内,最后将泥浆回收。最好将外围桩先安排施工,等待施工完成的桩孔混凝土凝结后,暂时将剩余部分桩孔不做混凝土浇筑工作,将其做为排水用途,以免排水不及时拖延施工时间,这样既可以缩短桩基础施工时长,还保证其施工质量。
3.2桩基础施工技术的细节处理
3.2.1桩基施工时,桩基本身内混凝土的强度与设计要求的强硬度符合,在桩进行蒸汽养护静置后施工即可。沉桩施工时,借助测量仪器严格控制桩始终垂直状态,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桩身开裂,甚至折断等现象的发生。
3.2.2接桩施工时,通过钢筋或钢板焊接,保证桩与地面相距1m时操作接桩工序,接桩时注意实时关注查看桩身的连接状况,确保圆与圆,角与角的正面相对。固定定位板之前要谨记清理桩顶,使其保持干净整洁,有利于吊着的上部分桩放置于下部分桩顶板上,定位板使其接直,这时可能会借助焊接铁片,最好是锲形,填充相接点的空隙。相接点坡口槽焊接要对称,焊接要注意焊接缝隙填满,避难在焊接处变形,引起桩身断裂。焊接工作完毕后,要及时清理电焊产生的残渣,仔细检查焊缝是否有缝隙,再等焊接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在100摄氏度以内,静压桩最佳等候时间为6分钟,捶击桩为8分钟,禁止用冰敷、水敷等方式急速降温。
3.2.3选择合适的桩帽与送桩器,外形大小要一致,相匹配,刚强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其下面顶端为增加桩内与外部环境相互连通的机理,可开孔操作,保证沉桩一次成型,尽量减少中间性短时间停顿,操作不连贯。沉桩时还需注意沉降度不够时,桩身倾斜或位置移动的偏差,一旦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停止施工,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原因及时解决,以免出现桩顶或桩身损伤、损坏等现象。
3.2.4空心桩尽量不采用截断桩解决问题,如必须采用截断桩的,需使用机械进行分割,保证不需要截断去掉的桩身稳固住,对其进行切割,注意钢筋箍不能被破坏,如有必须破坏也需要用气割的方式。
总结:虽然科技日益进步,在建筑施工中的机械技术也越加丰富,目前,已有很多工序,由专人操控机械即可施工,但在桩基础技术方面,仍会出现人工或机械施工不当造成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相互配合,施工准备工作要做细,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作出明确的施工计划,施工中,管理人员实时监督检查施工情况,施工人员认真负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施工内容,施工结束后,要仔细检查施工时出现的问题是否解决,施工质量是否达标等检查工作。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提高,需求日益壮大,对于建筑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业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序,它承载着整个建筑物的重力与压迫,要为建筑物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其施工质量直接作用于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桩基础施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筑公司不仅要重视其专业技术的作用,还要发展问题及时解决,采取有效措施将安全隐患去除掉,根据实际情况,将桩基础技术灵活要运用。将这一基础工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出纰漏,才能有效保证其他工序的陆续进行。
参考文献
[1]高金玉,杨帆.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问题与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15):105-108.
[2]王如华,祝家华,张星.工业厂房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1):471-476.
[3]王强,孙娇.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23):654-658.
论文作者:杨座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桩基础论文; 桩基论文; 工序论文; 技术论文; 土建论文; 混凝土论文; 施工质量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