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特点与趋势分析_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特点与趋势分析_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特征与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趋势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概念

美国学者丹尼斯·皮雷奇斯教授在1978年出版的《全球经济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内容》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概念,但该书对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含义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其后,美国其他学者也没有对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含义作出明确的界定。我国学术界自1987年倪世雄教授和金应忠教授在其出版的《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一书中第一次翻译了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概念以来,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概念就频繁见诸国内学术著作和论文中,但对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含义是什么,我国学者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

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自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从17世纪的重商主义者到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各国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一直都在同它打交道”。然而本世纪以来,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们忽视了国际经济过程和经济政策中政治因素的作用”,直到本世纪70年代后,影响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发挥作用的客观原因才大部分得到改变,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开始日益明显。(注:[美]琼·斯佩罗:《国际经济关系学》(国内更多的学者把此书名译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学》),储祥银等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导言。)为了反映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加强这一事实,美国一些学者首创了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其学说——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注:See Dennis Pirages:《Global Ecopolitics--the New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Duxbury Press,1978,P.5.)我国学者也认为,尽管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五彩缤纷,但其中有一个特征却非常鲜明,即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不断加强,直接利用经贸关系为一己政治服务,或出于其他政治目的不可避免地使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注:参见赵永清:《当前世界经济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从美国与中日经贸关系看世界经济政治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7期。)

在明确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概念旨在反映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不断加强这一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国际经济政治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应该是指:冷战结束后除传统的“国际权力政治”继续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外,国际经济关系中内生的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注:关于“国际权力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的概念参见柳剑平:《“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新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0期。)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国际政治因素。在这两种国际政治形式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些具体经济行为被赋予政治的功能,从而使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具有自然和社会(政治)双重属性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这种内涵的界定,首先表明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关系除受到传统的“国际权力政治”的影响外,还受到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的影响,而且“国际经济政治”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其次表明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结果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际经济关系中一些具体经济行为常常出于“国际权力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的目的,实施的结果不仅使这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政治的功能,而且进一步使整个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政治关系的属性;最后表明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方式和结果,不仅与冷战结束前不同,而且它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这种方式和结果只不过是国际政治影响国际经济关系整个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

美国学者琼·斯佩罗博士在其1979年出版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学》一书中,从“国际政治体系影响国际经济体系”、“国际政治关系影响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际经济关系就是国际政治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即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我国学者也从“经贸关系为一己政治服务或出于其他的政治目的”或“经济活动被赋予政治意图和政治目的”方面分析了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实质上属于斯佩罗所分析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应该说都是合理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

1.国内政治影响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一个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直接触及国家内部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不同的阶层和集团必然通过其拥有的政治资源来影响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墨西哥1979年申请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因在国内遭到从保护贸易政策获得好处的工商业界的反对而作罢,法国因国内农民的政治影响而始终保持与欧共体其他国家不同的农产品贸易政策,美国克林顿政府出于国内选举的政治需要而在美日贸易谈判中持强硬姿态,德国和英国因不同的国内政治的现实而对统一欧洲货币政策而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等,都是国内政治影响对外经贸政策制定的具体事例。

2.国家对涉外经贸活动的全面管理。国家对涉外经贸活动的管理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包括国家积极制定和贯彻各方面涉外经贸活动的政策,而且还包括国家及时地制定和执行各方面涉外经贸活动的法律,以控制整个国家的涉外经贸活动。中外许多学者把这种在国家全面管理之下的涉外经贸活动称之为有组织的“管理贸易”。如果说国家制定和贯彻执行这些政策和法律的目的是要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利用自身资金及技术优势,将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获得全球性的最大化利益的话,那么在直接经济目的之后隐藏着实现国家战略的间接政治目的。美国冷战结束后进一步扩大国家管理之下的多边、双边甚至是单边的涉外经贸活动,无非是在无力继续维持冷战时代那种成本巨大的军事霸权的情况下,转而通过扩大涉外经贸活动而获得多样化的资源以维持其新的经济霸权的支出。

3.贸易干预主义。“贸易干预主义”是国际法中的一个概念,它特指一个国家运用经济贸易手段对另一个国家的事务进行强制或专断的干预,目的在于对另一国家强加某种行为或结果,它实际上剥夺了被干预国家对有关事项的控制权。当前的贸易干预主义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在与他国贸易问题上附加与贸易无关而与他国主权相关的限制性要求;其二,单方面的贸易制裁或威胁进行贸易制裁;其三,赋予国内立法以域外效力,干预他国之间的贸易。(注:关于贸易干预主义这三种形式的具体事例和分析详见程卫东、雷京:《论贸易干预主义与主权平等》,载《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此外还有利用贸易直接使弱小国家与之形成单方面的依赖关系,从而取得对这些国家的控制权等形式。

4.经济外交。冷战结束后,单以政治强制和军事高压为手段的强权外交已难以实现其对外战略,世界各国均实行以经济贸易为推行其对外战略的手段的经济外交。经济外交从一国对外经济对本国外交活动的决定性影响,或从一国外交活动必然为本国对外经济服务方面来看,是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表现,但从一国外交活动对本国对外经济的影响或从一国对外经济必然服务于本国外交活动方面来看,又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向前苏联、东欧地区进行政治渗透,日本频繁使用“日元外交”向政治大国迈进等,无疑是一国外交活动影响本国对外经济或一国对外经济服务于本国外交活动的例证。

5.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调,对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政策行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协调分为特定式国际经济协调和机构式国际经济协调两大类,主要采取六种具体方式:其一,通过国际会议对经济贸易进行意向性的协调;其二,通过经济贸易集团对地区经济贸易进行协调;其三,通过多边经济贸易协定与组织对缔约方和成员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进行协调;其四,通过商品协定和生产组织对具体商品的产、销、价格等进行协调;其五,通过标准化对国际经济贸易行为、商品规格、产品质量进行协调;其六,通过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或协议对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进行协调。(注:关于国际经济协调的这六种方式的具体情况详见薛荣久:《国际管理贸易的兴起、影响与对策》,载《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2期。)

三、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成因

关于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提供了必要性。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过程在18世纪世界市场形成时就开始了,经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较大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已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如果说早期的经济生活国际化以生产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话,那么现阶段经济生活国际化则是由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相互结合而构成的。经济生活国际化意味着由疆界和主权分割开来的个别国家经济,已经不可能再保持原来意义上的独立了,它们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经济目标和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其他国家的牵制,同时又对其他国家发生影响,世界经济已形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作为“自我利益”的执行者,通过制定对外经贸政策、管理涉外经贸活动、开展经济外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国都从“自我利益”的角度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益上的差别和结构上的不平衡必然产生各行为主体交往过程中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破坏国际经济交往的正常秩序,甚至由此产生各国之间的战争。各国只有成为“共同利益”的执行者,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对现实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发生的矛盾进行调解,并建立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才能使各国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可以说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动力。

2.利益关系的主次转换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提供了可能性。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政治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政治利益关系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主要方面,政治利益关系决定经济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强国通过对外战争、殖民统治、武力威胁等手段谋求政治利益关系中的优势,进而控制整个利益关系以实现本国的国家战略。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便经常直接地干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一方面战争的成本太高,加上核武器对全人类生存的威胁,通过对外战争、殖民统治、武力威胁等手段获得政治利益关系中的有利地位,进而控制整个利益关系以实现本国国家战略的困难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高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的交往和竞争在进一步强化,获得高新技术、信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主控权的国家便可以在经济利益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进而控制整个利益关系以实现本国的国家战略。只有在经济关系已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主要方面,并决定政治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的时候,一些国家才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放弃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直接干预,转而运用对外经贸政策制定、涉外经贸活动管理、经济外交、国际经济协调等新的国际政治形式直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并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

3.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提供了现实性。自本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领域发生“凯恩斯革命”以后,经济自由主义的主流派地位便被干预主义所代替,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由此而成为西方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冷战结束后,由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国际金融体系的瓦解等一系列原因,西方经济体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日益明显;东西方两大经济体系的经济摩擦和冲突时起时伏;南北方之间的经济问题日益引起各国的关注。各国政府在加强对国内经济干预的同时,纷纷加大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干预的力度,其目标主要是:保证控制本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维护其对外经济贸易自主权;积极参与国际垄断竞争,保证市场占有份额;努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巩固其已有的经济地位;运用经济贸易手段,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的。国家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这些目标,只有运用对外经贸政策制定、涉外经贸活动管理、经济外交、国际经济协调等具体方法才能最后实现。可以说国家对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干预使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由必要和可能变为一种现实。

4.对全球问题的普遍关注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提供了生长点。全球问题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引起的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涉及各国利益全局关系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包括多边贸易体制、国际金融体制和国际分工体系等重大经济问题,而且还包括环境、资源、能源和人口等与经济有直接联系的重大社会问题。可以说各国政府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增加了许多新的生长点。

四、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趋势

上述我们分析的形成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四个方面的原因,尽管从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初期在不同的时点上会此消彼长,但从总体上来看形成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原因会有所加强。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和程度也会有所加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演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国内政治对对外经贸政策制定的影响和贸易干预行为有可能相对减少。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国的对外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一方面要受到他国对外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他国的对外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法国在欧共体其他国家的要求下最终不得不修改农产品政策,美国克林顿政府在欧盟国家的强烈反对下不得不暂缓实行赫—伯法的部分条款,说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不顾他国的反对,完全出于本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的需要来制定对外经贸政策和进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参与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在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上同西方大国进行斗争,西方大国越来越不可能独霸世界、独揽世界事务,不顾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而为所欲为。

2.国际经济协调在全球协调和区域协调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面对本世纪末很难得到根本解决的经济衰退、国际债务危机、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以及下世纪初还有可能出现新的全球性问题,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协调的作用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组织在完善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规模、拓展活动领域、提高运行水平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功能和作用将不断地表现出来。区域经济协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球经济协调因各国经济目标和经济理论不一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不相同而形成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局限;另一方面又迫使全球经济协调在区域经济协调形成区域利益矛盾后不得不寻求新的机制以解决新的问题。而全球经济协调在新的协调机制形成并发挥作用后,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协调创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在新的全球经济协调格局下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扩大协调范围、最终向全球经济协调过渡。

3.国际贸易政治化仍然将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主要领域。对外经贸政策制定、涉外经贸活动管理、贸易干预主义、经济外交、国际经济协调等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具体表现,不仅过去主要指向国际贸易领域,今后仍将主要指向国际贸易领域,使国际贸易政治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主要内容。其原因有:其一,贸易是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部分,它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在各国国际收支中占主要地位;其二,贸易是国际汇兑、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基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首先要经历贸易一体化的阶段;其三,贸易对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较大,各国政府都特别关注本国的进出口和同他国的贸易关系;其四,除欧洲联盟和欧洲经济区等部分地区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目前尚处于贸易一体化的阶段。

标签:;  ;  ;  ;  ;  ;  ;  ;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特点与趋势分析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