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人才论文,企业信息化论文,校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谁拥有优质人才,谁就占据了优势。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本文先分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供需矛盾,进而从合作模式、校企结合点以及配套设施完善三个角度就信息化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校、企之间信息化管理人才供需状况
1.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多类型人才。目前,缺乏技术和信息化人才的支持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且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数量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我们可将企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底层三个类型。其中,高层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和开发型人才;而中层人才则主要是指服务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维护型人才;底层人才主要是指包括执行各类业务的工作人员在内的操作型人才。不管是属于中高层的设计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人才还是属于底层的执行层人员,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拥有结构多样、层次合理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早日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2.现有信息化人才供给不足。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除依靠自身培训外,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从社会或高校引进。结合现阶段,从我国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来看,主要有三大类型,即高等院校培养、专业机构培训和企业内部培训。高等院校是向社会和企业提供信息化人才的最主要途径。通过专业机构对信息化人才进行培训是一种补充性的人才培养途径,主要向企业输送一些急需人才。企业内部培训则主要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信息化人才进行岗前再培训。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院校又分成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更注重培养专家型和复合型的高端信息化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更注重培养维护型、管理型和技术型等能将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实践的中低端人才。目前,企业对信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大对维护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这对各大高校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总之,如今校企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供需矛盾,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不少好处。但从企业方面来说,除了可以挑选少量的优秀毕业生外,现实受益比学校方面要少得多,导致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难以调动。
要发挥校企合作的效力,一方面依靠政府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企要努力改善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之间存在的衔接问题。这既是校企合作的一大难题,也是必须突破的一道难关。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1.校企合作构建实习基地,满足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学校和企业需要进行亲密合作,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依据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管理、课程实施及安全生产教育,学校安排教师协助管理。基地模式要求企业应该具备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否则很难接收大量的学生。另外,教学内容也应该选择目前还不具备充分条件的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课程,这样,学校就可以通过企业的帮助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校企多层次全面互动,实现校企双向人才培养。与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首先,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和进修,提高教师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人才,及时关注和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发现教师培训课题的新目标;其次,聘请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从事日常教学工作;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讲座,安排优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到校介绍行业,宣传和讲授最新科学技术。这种模式主要是在教师之间展开的。
3.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模式。订单模式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开展较多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所提出的对学生专业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设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进入企业上岗工作。
学校的日常教学和企业的生产既需要融会贯通又不能干扰对方,这就需要校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制定出有针对目标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必须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4.校企教育设施设备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人才培养。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无偿或有偿地向学校相关专业提供一部分设备专门用于实习教学,并通过培训将设备的使用技术以及业内的新技术技能传授给教师,让他们能尽快地掌握好新设备和新技能。
三、寻找校企利益结合点,共同培养优秀信息管理人才
1.培养目标的合作结合点。在和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和培训计划,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2.课程设置的合作结合点。学校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统编教材,另一方面,还需要邀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优秀技术员工按照业内标准编写能够反映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工学结合的教材。
3.师资配置的合作结合点。聘请企业内部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到高校任教。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锻炼,积极培养“双师型”人才。
4.学生实习的合作结合点。尽量把毕业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内部优秀员工进行指点。按照企业自身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由企业对学生的品行、工作状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5.在不违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规定的要求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内部的专家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价和鉴定,并根据企业所需及时地增删考核内容,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专业人员对其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校企合作完善教育资源,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人才质量
学校与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如将二者有机结合,对实现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十分关键。校企可通过建立职教集团,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的在职员工,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应专题活动,进行理论层面的深造和学习。此外,要使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健全,还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创立新的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培训套餐。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多采用脱产、半脱产、假日、夜校等方式,这些培训方式在实践上长短结合,在具体地点的选择上可依据实际需求在校企之间选择。校企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邀请企业领导、技师、高级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到校授课。
为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加大对校内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健全实训条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聘任企业内部优秀信息化管理人才进行实训指导和教学指导。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根据社会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修订教材内容,进而推动教师、教材、教室的一体化进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培训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机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进而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有助于打破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局限性,为企业提供更多合格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和企业探索更多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校企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