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型论文,广度论文,对外开放论文,深度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且明确指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开放进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从1978年至1991年是探索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结束了闭关自守的状态,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就,为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2.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扩大阶段。这一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外贸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外商投资大规模流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内陆,浦东开发取得成功,商业零售、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开始对外开放。
3.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我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按照WTO规则全面调整了国内经济体制和政策,提出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国内市场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对外经贸发展大踏步地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二)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重大成就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0.78%,排名世界第32位。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30年增加了105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二大出口国。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产品一半以上是初级产品,机电产品只占3%,高技术产品不到1%,目前,制成品出口比重已达93.6%,机电产品出口超过一半,高技术产品接近三成。
30年间,中国从零开始,发展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5万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00亿美元,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在550亿美元左右。对华投资的企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资金、外汇都十分紧缺,根本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条件,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的对外投资加快发展,从2002年到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7亿美元增加到187亿美元,投资额排名世界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近5年,年均增长47%。
对外经济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目前,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达20%,与进出口相关的就业人数超过1亿。外资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缴纳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
(三)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增强。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和贸易大国,国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第一、二、三产业规模分别名列世界第一、第三和第七位,产业配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交通、运输和电信等主要指标均名列世界前茅。我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同时,劳动力质量也明显提高,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在经济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为今后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体制环境。
2.国内经济发展对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经济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国内市场和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市场、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产业调整和升级日益迫切,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利用。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规模的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海外利益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以后,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来自国外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都面临新的挑战。
3.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我国贸易和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扩大,对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外部世界普遍受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也不可避免地给一些国家的企业带来国际竞争压力,影响现有的国际经济和利益格局。更多地承担国际责任,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的话语权,妥善应对“中国威胁论”和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4.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发达国家更加注重抢占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不断加强对金融、能源和高科技的控制,国际产业转移也由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延伸。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由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全球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加速全球化。如何在新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比较优势,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面临的新课题。
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
二、全面理解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科学含义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诠释了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深刻内涵。
1.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当时主要是针对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带提出来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正确确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规划,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四大沿用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提法。总的来看,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更多地和“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等贸易、引资模式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七大又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和我国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联系在一起的。在开放型经济中,不再是某一地区或以某一方式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而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商品、资本等各种要素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流动更加自由和开放。开放型经济不是一项临时的经济政策,而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更加有效的内外联动。我国对外开放正在进入商品和要素双向流动的新阶段,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利益互相交织。实现内外联动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订国际经贸规则,善于运用我国综合优势,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必须统筹内外贸政策,将内贸延伸到国际市场,把外经贸深入到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还必须把对外开放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尤其要在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总之,只有实现内外联动,才能真正建立开放型经济,并使之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3.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和世界市场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年出口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接近40%。中国成为韩国、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印度、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三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十个国家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导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崛起的一方,我们越要贯彻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扩大市场准入,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为自身的长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总的来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状况大为改观,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抵御外部冲击也大大增强,国家经济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些开放条件下的潜在风险因素增加。在金融安全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存在大量游资,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下,金融监管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能源资源安全方面,目前我国对原油、铁矿石、铜精矿、天然橡胶等多种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依存度已达到或超过50%,维护能源资源稳定供给的任务十分重要;在产业安全方面,在电子信息等行业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有限,核心技术存在对外依赖;在粮食安全方面,我国进口粮食逐步增多,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据测算约相当于2.56亿亩耕地的产量,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粮食对外依存度扩大;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海外的人员财产安全问题也面临新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完善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量快速扩张,但是总体效益水平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外贸出口中高附加值的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比例比较低,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较大,不少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低于20%,虽然创造了就业机会,但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一些地方在吸收外资过程中,片面追求引资规模,外资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走出去”虽已起步,但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还亟待加强,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领域和形式均有待进一步拓宽。如何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效益,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完善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任务,也是外经贸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按照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要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虽然面临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总的来看,世界经济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国民经济也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
1.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加入WTO时,我国在扩大开放方面作出了广泛承诺,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就此止步。今后,我们仍然要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有序地扩大开放。一是利用跨国并购,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目前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呈现出高端化趋势,由以一般消费类产品为主,转向以冶金、化工、机电等重化工业为主。积极承接这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益于我国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跨国并购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我们应继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积极利用并购这一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承接高端产业。二是把服务业作为新的开放重点。加快金融业、电信、铁道、港口、民航及公用事业的开放步伐,促进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四是稳步有序地推进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
2.不断优化开放布局。把优化开放布局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明确开放的方向和重点,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开放区域,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发达地区要注重制度创新,更多地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区内产业升级,继续发挥开放先导作用。中部地区要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力争形成若干产业聚集度高和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开放中心。要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结合起来,促进沿边经济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以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促进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振兴,实现跨越式发展。
3.努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低廉的劳动力是我国对外竞争的主要优势。今后,大量吸纳就业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依托。但是,在土地、资源、能源日益紧张,劳动力成本稳步上升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大力培养国内的研发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扶持自主品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现在,我们要向研发和营销的上下游延伸,尽快改变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局面。在货物贸易已经取得较大发展的情况下,要下大力气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促进信息、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使之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动力。
4.加快发展对外投资。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对外投资将大幅上升,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人民币升值对扩大对外投资也有利。我们要抓住战略机遇,放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制定必要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品牌、国际营销网络的载体,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才能真正支撑我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地位。我们要深入研究后起国家培育本国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解决好当前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面临的人才、融资、外汇管理等突出问题,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同时,大力开展对外投资也是保障我国海外资源供给和缓解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手段。
5.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资源和能源稳定供给的任务更加紧迫和突出。开展国际资源能源合作将是今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自主投资开发、长期供货协议以及现货贸易等多种形式,在全球构建可靠的资源能源供给格局。把境外能源资源开发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利用援外、投资、合营等手段,为国内企业开发境外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推动进口多元化,利用进口大国优势增强价格话语权。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单向掠夺资源能源的老路,我们要和供给国建立和谐互利的合作模式。中国也不可能靠大量消耗境外资源能源来发展自身经济,我们必须立足自身资源开发,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6.在国际经贸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近来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所谓“中国责任论”的声音,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里面固然有要求中国多承担义务的企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形势变化的新要求。今后,我们对外仍需继续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但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我们也应当有意识地在国际经贸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扎实促进互利共赢,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多边规则的制定,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积极发挥影响力;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广泛参与各类区域经济合作,完善以周边为重点,辐射全球的外贸网络;要积极参与八国集团等组织的活动,加强与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要继续巩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力所能及地扩大援外规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全球对话。
7.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开放型经济的特点,确立更加全面科学的经济安全观。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审慎开放资本市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强法制建设,以实施反垄断法为契机,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和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体系,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必须强调的是,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是在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实现的,不能以经济安全为由,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反对开放。
8.深化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继续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结合深化投资改革的进程,在对外投资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标签:开放型经济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