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苏州旅游业进一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旅游业论文,一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旅游业发展,苏州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即建立“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使之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定位比较高,但符合苏州市情及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九五”期间,苏州主要依托古城、古镇、古典园林的“三古”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境内外旅游者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为18%和23%,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原有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同构竞争加剧,旅游发展的效益和后劲日显不足,迫切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及时创新,以适应人们对旅游的新需求及大旅游发展需要。可以预见,休闲度假游将是今后的增长点,因此客观上需要太湖的“一湖”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对旅游整体功能结构的调整。
苏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及优势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有“天堂”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受传统吴文化的影响,境内历史文化遗存密集,人文景观众多,尤以融山水楼阁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的古典园林为最。江苏省现有的九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全在苏州境内。遍布城乡的文物保护单位417处,数量之多仅次于北京、西安,位居全国前列。令人心旷神怡的太湖有三分之二在苏州境内,知名景点占总数的一半。
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旅游环境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加快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整治、大搞绿化、积极创建各类城市等举措,改变优化了城乡面貌,巩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九五”末,全市共有涉外饭店94个,旅行社96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接待能力。2001年旅游“黄金周”期间,苏州成为受全国表扬的无投诉的城市。
旅游作为独立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苏州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配套产业体系,旅游从业人数进一步增加。2001年,旅游总收入达172亿元,占全省近1/4,相当于自身GDP的9.7%,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强市。旅游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对财政的贡献增大,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约苏州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虽然苏州旅游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但与其他一些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在省内,许多城市都把旅游产业作为“十五”期间服务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无锡、南京等地的发展更是迅速,总体差距在缩小。在“长三角”,不仅浙江山水资源开发的有声有色,上海都市旅游的概念推介、产品开发以及恢宏的规划都让其他城市跟不上。在国内,不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难以并论,“后起之秀”深圳的旅游总收入也已是苏州的两倍。随着西部开发及旅游热的出现,市场被继续分割难以避免。另外,今后还将面临入世后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冲击,更加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对苏州来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体制不适应。政府在旅游中的作用可经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从苏州情况来看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对旅游业的管理开始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与此相对照,现行的管理体制还不适应,行政条块分割及传统管理特征比较明显,在旅游政策、规划、项目开发等方面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部分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相互恶性竞争,景点景区管理较为混乱,资源未能形成特色和发挥整体优势,宏观调控作用未能较好地发挥。
产品结构不合理。苏州要想成为“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基地”,在产品结构和体系上还存在较大不足。一是产品整体开发滞后。虽然旅游产业规模在省内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新产品贡献率不高,老产品“超负荷”运作现象突出。二是主导产品调整力度不够。苏州现有主导产品都是经过若干年逐步培育而成的,结构单一,面对新形势后劲显得不足,缺乏新兴增长点,作为今后依仗“主力”的休闲度假游还未见端倪。三是同构产品竞争激烈。《苏州市旅游总体规划》之所以将对苏州旅游最大的威胁定位在区域旅游竞争、特别是长三角内部的相互竞争上,主要是基于其较高的产品同构度考虑。别的不说,光江浙沪交汇地区的古镇旅游开发竞争就已近白热化。
投资环境不宽松。旅游产业属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财政性支出导向与相关发展政策直接决定其投资及发展环境。目前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都显不足,影响带动效应不明显。旅游产业总的投入量不大,造成部分基本要素供给相对困难,配套服务能力差,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一些地区、行业、企业专注对资源的垄断性经营,政企未真正分开,不利于境内外资本进入,不利于大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此外,水是苏州的灵魂,古城、运河、太湖水质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苏州旅游投资和发展环境。
加快苏州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有经济学家说,旅游业发展就像航空业,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要搞好机场建设的规划以及宏观监控,让企业在市场竞争原则下成为建设和营运的主体。面对新一轮城市及产业竞争,应重视并发挥政府作用,激发旅游业的旁侧效应,带动服务业以及整个地区经济良性发展。
一、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调控能力。完善政府旅游管理机构职能,提升其在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战略实施、协调监督中的主导地位,推进全社会块块管理模式,强化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清理现有不适应的政策法规,拆除分割旅游市场的行政藩篱,以经济手段调节供求关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竞争行为,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重视并加强旅游与规划、环境、交通、水利、建设、园林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减少政策和管理上的重叠与冲突,提高政府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组织并发挥旅游行业组织作用,增强旅游企业自律能力,促进合法、有序竞争。
二、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为加快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政府首先应在财政支出上有所侧重,起到引导示范作用。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适当超前建设,全面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学习广东、浙江等地经验,消除资本进入障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国际资本和个人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和开发建设。重视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投入及产出比重。实践证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本投入,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广开投资渠道,提高并保持一定的投入总量,确保其发展后劲。
三、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依赖核心产品的支撑。苏州原有园林旅游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观念、旅游需求的变化吸引力减弱,竞争力有所下降,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非常迫切。不仅要适当改造、调整传统的古典园林、古城镇,通过控制过度商业化,注入文化内涵,更新包装等办法增添新活力,更应把着眼点放在新兴产品的开发上。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周边地区竞争状况以及自身资源条件,建议紧紧围绕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太湖生态资源,抓紧科学规划、高起点开发相关产品,尽快推动环太湖旅游的兴起。
四、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为发挥品牌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也要搞规模经济。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企分开,加快旅游企业机制转换步伐。确立新型、科学的资本战略,优化旅游企业资本结构,扶持1-2个大型旅游产业集团上市,做大做强苏州旅游,提高对外综合竞争力,通过资本运作将分散、单体小、分属不同部门的各类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苏州旅游的整体魅力和比较优势。除园林、古镇等资源需整合做大外,特别要抓紧扩大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范围,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其龙头发展地位,早日搭好旅游业引进外资、环太湖旅游资源整合的大平台。
五、优化旅游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发展与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对各种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治理,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科学构建城市形态、布局,搞好城市绿化,加强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重点做好环太湖地区的发展规划,严格控制与环境和发展方向不协调的建设项目,避免由于规划失误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找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防止局部利益或短视因素影响旅游业长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