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 四川攀枝花 617061)
【摘要】 目的:探讨在小儿湿疹治疗中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湿疹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湿疹治疗中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不仅调节患儿的肠道菌群,而且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双歧三联活菌;西替利嗪;小儿湿疹;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166-02
小儿湿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过敏性皮肤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瘙痒、皮肤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睡眠、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1]。有文献报道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小儿湿疹,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诊治湿疹患儿50例,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治湿疹患儿100例,均符合小儿湿疹的临床诊断标准[2]。在患儿家长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医务科批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2.5岁,最小4.0个月,平均年龄为(1.82±0.65)岁;病程为1周至3个月,平均为(2.44±0.65)个月;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6.0个月,平均年龄为(1.90±0.59)岁;病程为1周至3个月,平均为(2.37±0.70)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3%硼酸外洗后外涂15%氧化锌软膏,每天3次,注意保持皮损干燥。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治疗,口服西替利嗪2滴,每天2次;观察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口服西替利嗪2滴,每天2次,口服双歧三联活菌1g,每天2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临床疗效。采用PCR方法检测患儿1g新鲜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基因拷贝数;采用流式细胞仪记录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CD4+/CD8+);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无效:治疗后,患儿皮损无变化,甚至出现恶化;好转:治疗后,患儿大部分皮损消失;痊愈:治疗后,患儿皮损基本消失。治疗的总有效率=(好转+痊愈)/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统计描述各组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效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含量
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前,两组患儿在CD4+、CD8+、CD4+/CD8+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cP<0.05。
3.讨论
小儿湿疹好发于肘部和面颊部,引起难以忍受的瘙痒,患儿抓后易合并感染,皮损处常有明显的渗出。如何实现迅速缓解小儿湿疹症状,减少小儿湿疹复发是医务人员面对的又一个重要临床课题。
西替利嗪是一类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适用于抗过敏治疗,但单用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临床效果有限。有文献报道,婴幼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十分脆弱,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衡,引起免疫功能出现异常,肠道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3]。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小儿湿疹治疗中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不仅调节患儿的肠道菌群,而且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寇长贵,冯晓飞.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2):1-4.
[2]孟伟玲,刘庆生.不同剂量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佐治婴儿湿疹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178-179.
[3]雷雅丽.氯雷他定治疗面部慢性湿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2):106-108.

论文作者:许天伟,蒲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患儿论文; 湿疹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肠道论文; 小儿论文; 高于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