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_谭建拾

浅析区域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_谭建拾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特征,指出地质灾害的灾种分布、形成条件、成灾制约因素都存在区域性规律。进而强调指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灾害成生规律分析、主控因素分析是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关键。最后,简要说明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思路及评价方法程序。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区域地质背景;制约因素;评价方法

0 引 言

区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与预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各类工程立项决策的依据,是确保工程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基本保障。地质灾害的灾种分布、灾害成生制约因素、灾害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规律都具有区域特征。不仅灾种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及主要制约因素也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崩、滑、流灾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地质环境。

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规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分析、危险性评价、防治决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掌握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灾害成生规律分析、主控因素分析,有利于较好地完成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

1 地质灾害的区域特征

1.1 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与群发性

对于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地质灾害往往具有群发性和若干灾种伴生性两个基本特征。泥石流灾害的群发性最为显著,究其原因,产生灾害性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条件都具有区域性特征,致使泥石流具有区域群发特征[1]。

许多地质灾害灾种之间都存在相关性,例如:地震灾害常常会诱发崩塌、滑坡灾害;而由于崩、滑灾害可提供大量的物源,从而又往往加剧泥石流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区域性的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也成为泥石流形成的储备条件;区域性的地面沉降使地表标高丧失,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基础。

1.2 地质灾害产生的区域地质背景

地质灾害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内在因素实际就是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其外在因素含自然和人为因素两类。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决定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当地质环境条件具备时,灾害发生与否、何时发生便取决于其诱发因素,也称触发条件。灾害发生的触发条件有自然与人为两类。区域地质背景条件是区域地质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与人为触发因素共同构成的触发条件则是其形成的充分条件。

1.3 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性特征

这里的区域性特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2],即:区域内主要灾种、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具有区域特征。

另一层含义是指成灾条件的区域性特征,即: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地质环境—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人文环境—工程活动的作用强度、经济活动的影响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地质灾害形成的区域背景。

2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和任务

2.1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总体评价思路是:①以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配合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确定研究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②对区内的主要灾种、重点灾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危险性评价因子,确定因子权重并分级,得出单一灾种的危险性评价;③将单一灾种危险性评价的结果叠加,根据地质灾害的伴生性规律,对多个灾种进行危险性相关分析,得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

2.2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任务

(1)查明条件—区域地质环境背景、自然环境背景、人文环境背景由上文的讨论可知,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否受控于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及自然与人文环境背景。因此,评价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首先要搞清这些基本条件。

(2)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价,评价区域内已存在的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区域内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目前的现状,针对各个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确定其形成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即:主控因素。这是整个评价工作中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判断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得出关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价的结论。

评价步骤收集、分析资料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灾害类型及主控因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防治对策及建议

(3)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

预测评价是评价区域内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一般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相对而言目标集中而明确。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尤其是人文环境的变化,可能诱发某些灾害,也可能加剧目前存在的灾害的严重程度。

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方法

(1)评价步骤

①收集、分析资料

收集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根据已有资料,结合各类地质灾害成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初步分析区域地质灾害现状

②现场地质灾害调查

目的:验证前一步工作所得出的分析判断;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已发生的灾害、主要灾种都要详细调查,尽可能多地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③确定灾害类型及主控因素锁定研究重点,界定研究范围。

④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价对主要灾种分别进行单一灾害危险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叠加得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价。

⑤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以现状评价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析判断当地质环境变化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单一灾种危险性评价

以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为例,首先对区内的滑坡灾害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确定危险性评价因子-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最后得出滑坡危险区划。

(3)综合评价

研究区内往往存在多种地质灾害,其危险性程度不同。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时,要根据地质灾害的伴生性规律,对多个灾种进行危险性相关分析,得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

在单一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评价,既要反映各个单一灾种的危险性,又要体现区域的总体特征,为此,可以将研究区按不同的灾种分布特性划分为若干亚区,亚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由某一种或几种灾害的危险性所决定,将上述结果合成为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图。

4 结 语

本文介绍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思路:以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确定研究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危险性评价因子,得出单一灾种的危险性评价;将单一灾种危险性评价的结果叠加,得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查明条件、现状评价、预测评价3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收集资料、灾害现状调查、确定评价区主要灾害种类、主要灾种影响因素分析、建立评价体系、确定危险度分级指标、单一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灾害防治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智毅.中国地质灾害的成生和活动特点[J].地质灾害与防治,1990,1(4).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著.中国泥石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论文作者:谭建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浅析区域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_谭建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