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东南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发展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
瑶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第十三位,有250万人左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瑶族文化具有浓烈的传统色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由于长期频繁迁徙,居住分散,与其他民族交往较多,因而其内部文化差异较大。
瑶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瑶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瑶族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瑶族文化具有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作用,它渊源于瑶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瑶族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实践;它反映了瑶族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瑶族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本土瑶族文化和域外瑶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其历史和现状,把握其特点,有助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瑶族的民族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和瑶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中国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瑶族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瑶族的精神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民间文献、口传文学、语言文字、教育、民间艺术等方面;物质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
瑶族精神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丰富。瑶族民间主要的宗教仪式有“打斋”、“还盘王愿”、“度戒”等。唐、宋以来,道教、佛教相继传入瑶族居住区。道教对瑶族影响深远,凡属于丧葬和超度的礼仪,基本上是按道教法旨进行。瑶族中信奉佛教的人不多,佛教信仰者平常只在家里供佛、念经,很少出家化缘。道教、佛教传入瑶族居住区后,瑶族受外来宗教的严重影响,因而其信仰的宗教内容增多,且十分复杂。瑶族的祭祀仪式多种多样,继巫师、师公之后,道公也执掌祭师之职,负责主持人们的生死超度祭祀。近百年来,基督教传入瑶族居住区,在广西上思十万大山和广东连南八排瑶的一些村寨,曾建立教堂,发展瑶族人加入基督教,但当地瑶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较少,其活动时间不长、影响不大。
中国瑶族的民间文献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形式独特、内容广泛,涉及民族起源、历史、迁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学、文学艺术、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领域,主要有下列几种:过山榜(评皇券牒)、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帐据。
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早以前就习用汉语文,至今保存着的很多历史文献都用汉字记载。过去在盘瑶和兰靛瑶中,先辈们创造了一些“土俗字”,但其数目有限,不能独立成文,形成一种“词兼瑶汉”的书面混合语,用于写文献、抄经文、记歌谣和传书信等。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瑶文方案,为瑶文的推广、使用作了准备。
瑶族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瑶族文学一般用汉文抄录,但多数以口、耳相传。瑶族口传文学有:(1)神话传说,内容较多,情节动人;(2)寓言故事,题材广泛,寓意深刻;(3)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可分为十类:祭神歌、造物歌、生产歌、信歌、爱情歌、婚姻歌、风俗歌、甲子歌、诘难歌、新歌。中国瑶族民间著名的歌谣主要有《盘王歌》、《密洛陀》两部。瑶族民间谚语是瑶族人民用精炼的文字语言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从总体上讲,瑶族教育落后,发展缓慢。但长期以来,瑶族很重视教育,过去在瑶族内部,教育主要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也逐步在瑶族居住区推行。瑶族的社会教育主要以口传方式进行,由族中长老对后代讲述民族历史、生产知识、社会礼仪、社会道德等内容。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内容一般是鼓励子女勤劳、诚实、敬重长者、对友诚信、待客热情。过去,瑶族居住区的学校教育多带有开化性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瑶族居住区的学校教育有长足进步。这也促进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瑶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在民间乐舞方面,既有音韵悠扬的民间乐曲,又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瑶族音乐旋律十分优美,如根据瑶族民间传统曲调编制创作的《瑶族舞曲》回荡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并成为中国民族乐团赴欧演出的两首保留曲目之一。瑶族民间乐器不少,近代史载“瑶人之乐,有卢沙、锐鼓、胡芦笙、竹笛”。瑶族热爱唱歌,“瑶族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合”。瑶族能歌善舞,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歌。”瑶族舞蹈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瑶族在手工艺术方面更富有创造力,其手工艺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主要有挑花、刺绣、印染、纺织、雕刻、绘画等。特别是男女服装、工艺造型和蜡染、纺织技术等,图案精致美观,造型新颖大方,颜色绚丽多彩,它们既丰富美化了瑶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体现了瑶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瑶族有自己的传统物质文化。他们由于居住分散和支系不同,其生活习俗内容丰富,特点十分突出。瑶族服饰极具特色,纵观古今瑶族服饰,其大同者,乃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色,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且较复杂,这些都反映了瑶族各支系的审美情趣。但瑶族服饰因支系不同,地区不同,又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服色、样式、头饰三个方面。瑶族服饰样式多异,据初步统计,有近百种之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瑶族服饰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在花色、样式上不断改进,变得更加美观、实用。此外,瑶族饮食、居住、交通等亦有特色,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瑶族是一个居住在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跨境民族,他们与其他许多民族交错杂居。有关史料表明,瑶族从13世纪以后到近、现代相继从不同路线迁入东南亚诸国(另有少数人移入欧、美国家),这些国家的瑶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向居住地的各族人民学习,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
越南瑶族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丰富,特点突出。越南瑶族的宗教文化受“三教”(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道教对越南瑶族的影响很深,道教已经渗入越南瑶族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越南瑶族的原始宗教又与道教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越南瑶族的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并且把人的神灵和自然界的种类区别开来。越南瑶族对祭祀“赎魂”十分关切,把它看成是免灾除祸的重要活动,只有巫师才能完成。越南瑶族的自然崇拜以经济生活为其突出特点。在游耕时期,崇拜的神祗自然较多,但根据经济生活条件而祭祀内容有所侧重。如在狩猎活动较多的地区,祭祀猎神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农业垦殖区,突出自然祭祀。越南瑶族对死去的先人崇仰甚笃,因而祖先崇拜十分普遍。他们把祭祀盘王称为“奏堂”,它是祭祀民族始祖神的隆重活动,在民间普遍进行,特别盛行于自称“锦”与“门”的瑶族地区。越南瑶族的超度活动极为盛行,“过阵”祭祀活动属成年仪式的开端,是超度活动的初级形式,所有男子都要经历这一祭礼。
越南瑶族十分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保存了大量民族珍贵古籍、文献,这些资料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宗教经典、歌本、家谱、习惯法、牒表等。越南瑶族的口传文学以歌谣为主,还有传说故事、谜语等。越南瑶族所使用的乐器常见的有笛、二胡、唢呐、鼓、钹、铃等,传统乐器有牛角、钱剑等,传统乐器一般在重大宗教祭祀场合和婚丧节庆的演奏中使用。越南瑶族的传统手工艺术是绘画、剪纸和扎纸,作品主要用于宗教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宗教特色。越南瑶族有许多传统医药、医术,善医用药的人不少;民间有不少医术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瑶医用药主要是草药,即采即用。不少外族人常向瑶族求医。瑶族进入越南后,其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保存。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也有部分瑶族人穿戴越南当地民族的服饰,特别是男性穿戴越南当地民族服饰的人较多。越南瑶族在饮食、居住和交通、习俗等方面与中国瑶族大同小异。
除了越南外,东南亚的泰国、老挝、缅甸亦居住有部分瑶族。据泰国官方统计,泰国瑶族共有204个自然村、4814户、36140人,占泰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56%。老挝瑶族计有三万多人。缅甸瑶族仅有千人左右。
泰、老、缅三国的瑶族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中国瑶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加以吸收,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泰、老、缅三国瑶族在迁入前受道教影响较深,迁入后主要受佛教的影响。进入20世纪70年代,基督教也传入瑶族地区,因而其宗教信仰的内容越来越多。据泰国学者的调查,泰国瑶族大多数信仰传统宗教,信仰基督教的占17%;信仰佛教的仅占1.4%。
在东南亚瑶族的传统宗教中,有一整套人生祭祀活动。他们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所经过的重要关节都要举行不同的宗教仪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府所实行的政策,许多瑶族人离开了世居的山区,使得他们的宗教信仰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对传统的宗教信仰有所淡化,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或佛教。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东南亚瑶族因居住地不同,程度不同地分别受到汉语、越语、泰语、老挝语、缅语等语言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借词来源于上述几种语言,但其语言的音位系统还保持着原有的传统,有较强的稳固性。东南亚瑶族经常迁徙,易地频繁,社会接触面广,因而培养出较强的语言适应能力。东南亚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近几年,泰国瑶族得知中国和美国分别创制了瑶文,但不知选择何种瑶文进行推广为好,尚持观望态度。
东南亚瑶族在文学艺术、服饰文化、手工技艺、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与中国瑶族多有相同之处,但他们移居东南亚各国后,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居住国的民族文化。这样,东南亚瑶族文化既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又显示出开放性和兼容性。
三、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的特点
瑶族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显著的特点。
1.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传统文化——盘瓠文化。瑶族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盘瓠神话与瑶族渊源有密切关系。瑶族笃信盘瓠,把他作为本族的祖先、民族英雄、传授生产知识的神,形成了以盘瓠为核心的瑶族古代传统文化——盘瓠文化。盘瓠文化贯穿于瑶族民间的神话、宗教、习俗节日、舞蹈和道德观念中,如盘王节就是瑶族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的节日,也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几年,一些地方将盘王节列为法定的民族节日,以增强瑶族的内部聚合力。
2.瑶族宗教文化糅合道教和本民族原始宗教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宗教信仰。这个特点在中国云南瑶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各种道教神仙成为瑶族崇拜的对象;道教祭祀活动与瑶族固有的自然崇拜相融合,有世俗性;村社的祭祀活动道教化;男子“度戒仪式”道教化等。但移居东南亚的少部分瑶族改信基督教或佛教,说明迁移的瑶族的宗教信仰已部分本土化。
3.瑶族居住分散,分布面广,但有很强的民族自我意识、寻根意识和认同意识。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中国瑶族散居于南方数省,分布面达一百二十多个县,形成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但不论是居住在中国或是散居在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瑶族,都有民族认同感。即使在乱世荒年,瑶族也曾用《寻亲歌信》寻找失散的同根族人,表现了极强的内聚力。海外瑶族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是中国瑶族,近几年来他们不断到中国寻根。
4.瑶族不仅有丰富的口传史料,还有流传久远的《过山榜》。《过山榜》出现的时间大约在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582年),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瑶族中均有发现,共有一百多种。《过山榜》讲述了瑶族的起源、姓氏由来、祖先迁徙及有关过山耕种的内容。《过山榜》为研究古代瑶族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是揭开古代瑶族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过山榜》自古以来为瑶族所珍藏,是瑶族文化的瑰宝。
5.瑶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瑶族迁徙频繁,他们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各地不同支系的瑶族各有其文化特点。如瑶族语言文化,各国、各地的差异很大。以中国瑶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例,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即勉语)的占50%,属于苗语支(即布努语)的占40%。每种语又有不同方言。不少瑶族人还会讲汉语、壮语、苗语,甚至海南瑶语与云南瑶族语言相通。海外瑶族中有部分人会讲所住国官方语言。此外,各地瑶族的自称、他称以及服饰也有很大差异。
6.瑶族古老的道德规范一直传承至今。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至今仍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中的许多观念一直对瑶族有很大影响。如瑶族的原始平等观念、互相协作观念、非己物不取观念、克己为公观念、讲信用观念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重视传统教育,吸收汉文化教育。在中国大陆瑶族中有“丛会”组织,它结合祭社活动,每年在寨老家举行2-4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一年中的大事,并制定社约以约束村民,同时也利用歌谣、故事或读经来进行文化教育。此外,瑶族男子一般都要接受汉文化教育。瑶族的《过山榜》、《寻亲歌信》等重要文献均用汉字书写,对瑶族人学习汉文化也起到一定作用。
8.瑶族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这是瑶族文化中的一个负面,也影响了瑶族整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瑶族长期处于频繁迁徙的状态,缺乏科技的积淀,加之瑶族的整体民族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瑶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比如农耕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农业水平十分低下。
由于社会的变迁,瑶族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外来文化等的巨大冲击,如何调适、确定瑶族文化在现代世界民族文化中的坐标,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瑶族社会现代化的方向、进程及结果。无疑,对瑶族文化的昨天和今天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瑶族文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