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但是,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却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也即对发展本身的理解从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到将发展工农业生产与人口、资源、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从急功近利的眼前发展转向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认为发展应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发展的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应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和余地。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本义是要求人们在发展的问题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它亦适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即试图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个层面上,探讨妇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系。有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有学者在先探讨,笔者之所以将妇女教育从教育中独立出来进行探讨是因为,一方面男女两性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且差异十分显著,在我国妇女教育的低水平已经影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仅以“教育”囊而括之,未免失之笼统,不便贴切反映出我国教育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妇女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有鉴于此,笔者特将妇女教育从教育中独立出来加以分析考察。
一、妇女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来看还是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来看,可持续发展与妇女教育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妇女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某些方面还起着关键与决定作用。
首先,从人口角度而言,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努力提高人口的素质,而这两个方面的实现与妇女教育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世界银行通过在各国进行的计量经济研究表明,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其生育率即可降低5~10%左右。(注:劳伦斯H·萨默斯:《投资于全民——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教育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受过教育的妇女希望少生孩子,而且更有能力实现她们预计的生育水平。在妇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生育水平也较低;妇女受教育水平与生育水平的这种反比关系似乎不受地区、国家、文化、种族的影响而成为普遍规律。联合国曾于1988年通过调查公布了《发展意义上的生育行为:世界生育率调查结果》。它表明,与未受教育者相比,受教育4~6年或7年以上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平均要低20~40%。在由世界银行1992年出版的《妇女教育的社会收益:跨国比较》中,运用跨国数据发现了妇女入学(推后10年)和-0.4的总和生育率之间存在弹性关系,即在4~5年中,每增加一个平均学年社会降低8%的生育率。(注:劳伦斯H·萨默斯:《投资于全民——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教育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在我国,因人口过多而带来的问题也已经在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层面逐步显现出来。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控制人口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胎。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这其中主要难点是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我国的人口普查资料也表明,妇女的生育意愿、生育状况与妇女受教育水平之间存有相关关系(见表1)。由表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一孩率越高,多孩率越低;反之迹然。
同时,女性教育程度也影响到子代的人口素质。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对子女素质的要求胜过数量,她们宁可增加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而不愿受多子女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同时,子女数量少了,她们也更有精力与能力给孩子提供适当的营养和较好的卫生条件及教育条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对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宁夏、贵州、云南和广西四个省进行抽样调查,在对7~15周岁未入学女童2619人及在校女童4661人的家庭情况调查后,发现女童入学率增长与双亲的文化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亲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女童读书的比例也就越高。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越低,未入学女童的比例也就越高(见表2)。
其次,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女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注:陈喜乐:《妇女解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厦门大学工会妇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一)1997年版,第42页。)一方面,由于妇女在家庭分工中扮演着主妇的角色,她可能既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又是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的直接受害者。比如贫困山区的妇女可能直接上山伐木以作燃料,江河湖畔的妇女又可能将含有污染的废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泊之中……;反之,由于环境的退化和污染,妇女又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水、燃料和饲料。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得她们与孕育万物的大自然在创造生命方面有着本原的联系和特殊的亲近关系,比起男性她们更易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一旦她们接受过教育,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她们在这方面的潜在本能就会发挥出来,积极地投身到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之中去。比如,70年代,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妇女为了保护当地资源开展了积极的斗争,她们甚至用身体护住树木而不让商业承包人砍伐。199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能够进行的环境保护投资中,对女性教育的投资具有最高的收益,《报告》将这种投资纳入了为90年代制定的一揽子环境保护方案之中。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H·萨默斯也认为通过妇女教育可以提高妇女时间的机会成本,可以促使妇女不再砍伐森林,提高她们有效地管理资源的能力。
受过教育的知识妇女更是一支特殊的力量,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早在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就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以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发出警告:要重视由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有人称她开创了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80年代以来许多知识女性如女林业学家、女农学家、女水利管理专家活跃在世界环境管理的舞台上,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者挪威首相布伦持兰(Brundtland)女士,倡导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经过多年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如今该书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
再次,从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原则来观照教育中的两性,坚持两性教育机会均等必须重视处于弱势的妇女教育。
人们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概括出反映其内涵实质的基本原则:发展的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持续性。这些重要原则,不仅适用于物质层面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适用于文化层面用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注:潘懋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我们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处理男性与女性之间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两性教育机会均等、两性教育的协调与共同发展的教育。从中外教育发展史来看,离开了女性教育(学校教育),整个教育的发展便是畸型的、片面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以中国女子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为例,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女子教育一直是被拒之学校大门之外的女学,到了清末,清王朝已经演化为政治上腐败、经济上落后、文化上保守的老封建帝国,到“鸦片战争”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以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亡国危机日益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女子教育的主张,并将女子教育与强国保种、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相联系,提出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女学不倡,激进的维新派甚至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在这种呼声下,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女子学堂,本世纪初,女子学堂逐步地发展起来,最终女子教育在法令上得到了认可,并于1913年被明确地写入《壬子癸丑学制》中。由此可以认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学校教育)思想及实践的产生,本身就是人们在当时情况下寻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认识与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过去的20年中,全世界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尽管男女之间在教育成就方面的差异已经缩小,但男女两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教育发展的不协调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着。全世界文盲中的75%仍是妇女,基础教育的缺乏和成人识字的低水平阻碍着每一个领域的发展进程,高等教育领域中男女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表现更为突出。国际社会曾多次强调妇女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全民教育大会、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等,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的“妇女的教育和培训”一节指出:“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一个重要工具。非歧视性教育使女孩和男孩都受益,因而终将使妇女与男子的关系更平等。投资于女孩和妇女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培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高,已证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持续的也是可持续的增长的最佳手段之一。”(注: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二、目前我国妇女教育的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妇女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5%、48.3%、36.4%比建国前最高年份分别增加了22、28.3、16.6个百分点。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妇女教育状况仍然较为落后,情况不能令人满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妇女文盲、半文盲比例仍然较高
虽然,建国以来通过努力,全国1.1亿女性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但是,妇女文盲仍然很多。根据1996年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77页。)全国文盲、半文盲人口1.5亿多,其中女性占78.3%,男性占21.7%,也即女性文盲是男性的三倍多;其中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平均为17.82%,其中女性为25.54%,男性为10.12%,女性比男性高出15.42个百分点。另外,在学龄儿童中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辍学率高于男童。据1993年统计,全国261万未入学的小学学龄儿童中,女童的比例超过2/3。
2.我国妇女的文化构成偏低,也就是妇女教育的重心偏低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1996年中国女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只占女性总人数的1.7%;(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78页。)1990年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5.55年,其中,男性6.55年,女性4.50年。具体而言,25岁以上的男性人口平均接受了略高于小学毕业水平的教育,而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则低于小学毕业水平。(注:韦钰主编:《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从女学生所占比例来看,占人口性别比在48%~49%的女性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所占的比例与性别比例均有差距,且教育程度越高,与性别比的差距越大。从1996年的数字看,超过性别比的只有中等专业学校,等于或接近性别比的有近年来发展的职业中学和小学,与性别比相差较大的是高等学校。由此可见,我国女性教育的重心偏低。(见表3)
3.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来看,城市女孩一般均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农村女孩获得受教育机会较少,如从90年代的调查情况来看,女大学生中来自城市者占3/4以上,而来自农村的女生只有约1/4;此外,女童辍学、未入学也主要在农村,文盲也更主要在农村。城乡女孩获得教育机会差别较大,而且这种差异已分别在城乡形成了两种循环,在农村形成恶性循环;女童教育被忽视→高生育率→生活贫困→女童失学;在城市形成良性循环:女性受良好教育→生育率低(一胎率高)→生活有保障→重视子女的培养(无论男女)。这两种循环也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后者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地区来看,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妇女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如从1996年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布的人口来看,(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79页。)大专以上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全国平均为0.8%,最多是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为6.4%、3.9%、2.1%,最少是西藏、广西、江西分别为0.18%、0.26%、0.29%;而女性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0.92%,最高是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分别为32%、25%、19%、19%,最低为北京、辽宁、山西、吉林分别为5%、5.7%、5.9%、6.2%,比例之差甚为悬殊。
三、提高妇女教育水平的对策
1.切实重视妇女教育问题
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忽视妇女教育的原因。从政府这一层次来说,由于妇女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那么明显,社会效益也往往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因此对妇女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加以重视。从家庭一级来说,由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观念诸如“女主内,男主外”、“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影响,认为女孩受不受教育无所谓,反正长大要嫁人,受了教育也是把好处带到婆家去,娘家又得不到,更何况女孩上学还要交纳一笔不小的费用,于是,便放弃对女孩的培养。可以说政府和家长(家庭)这两者都是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妇女教育问题的。从国家来说,我国政府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从妇女教育入手,是打破上述恶性循环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根本、最为便捷途径。因此,在政府和家庭两个层次上重视妇女教育问题,加强有关这一问题的宣传刻不容缓。
2.从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女性自身对受教育的态度(对于未成年儿童主要体现为家长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来看
一般有如下四种组合情况:有教育条件有教育愿望;有教育条件无教育愿望;无教育条件有教育愿望;无教育条件无教育愿望。除第一种情况外,其它三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妇女失去教育(女童失学),而这三种情况中需要家长改变态度与需要社会提供条件之比是2:1,因此,提高妇女教育水平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社会的支持之外,最为关键问题是如何影响家长使其转变态度。所以,笔者认为应把重点放在家长态度的转变上,如在宣传和动员计划中应注意改善父母对女童受教育的价值的看法。
3.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如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在发展妇女教育时,必须采取“非均衡发展”的策略。不妨把我国教育发展态势从总体上划分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教育、中腹部内陆地区教育和西部贫苦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三个层次(当然,局部地区会因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稍有变异),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如在偏远山区、西部贫困地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以抓女童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主。在中部地区农村以普及女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城市女孩一般均已完成初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可以发展妇女职业高中、职业大学为主。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借鉴日本80年代以来扩大女性高等教育范围的基本经验,利用民间力量大力发展私立大学,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水平。
4.在妇女教育价值观宣传中不要忽略男子的作用
如可在基础教育的中、高级阶段开设相关课程(比如人口教育),将妇女教育作用和状态写入其中,培养未来父母或失学女童的兄弟的这方面意识,借以影响家人,养成正确的妇女教育(女童教育)的态度。
最后,我用印度妇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K·Karunakaran)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并籍以引起社会对妇女教育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注: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