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毅[1]2004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股价惯性现象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股票价格惯性(price momentum)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股价惯性现象是一种异象。对股价惯性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寻找在现实投资中可以获得正的超常收益的投资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股价变动的原因,结合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对股价变动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此外,对股价惯性的研究还有助于检验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股市股价变化的规律性,寻找能够在中国股市获得正超常收益的投资策略,并试探性地在有效市场理论的框架外对股价变动的原因作出解释。 本文采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1999年初至2002年末共四年的周交易数据对我国股市的股价惯性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的股价惯性现象较弱,而且具有短期化和单边性的特征。通过一系列强度检验,本文尽可能地剔除了其他异象对股价惯性现象的影响以及数据挖掘的可能性,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股市的股价惯性现象。在上述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惯性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的实用性,发现采用“买入赢家”的投资策略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可以获得正的超常收益率。 此外,本文还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股市股价惯性现象的原因。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尚没有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股价惯性现象的原因,本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均有所突破。本文首先从有效市场理论出发,用叁因素模型对组合进行风险调整,但经过风险调整后,赢家组合和惯性投资组合仍能获得正的超常收益率,说明在有效市场理论的框架内,风险补偿不能解释我国股市股价惯性现象的原因。然后本文把视角转向行为金融理论,已有的行为金融模型能够从理论上解释股价惯性现象,通过实证检验,本文认为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是引起股价惯性的原因,但本文的实证检验拒绝了“过度自信引起投资者过度反应,进而引起股价惯性”的假设。
廖辰轩[2]2010年在《中国股市信息不确定因素和收益率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实证中发现CAPM对许多诸如规模效应、惯性效应等的市场异常现象无法作出解释。而来自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实证表明“收益惯性”却普遍存在,如何解释惯性现象也就成为了学术界新的攻坚堡垒。随之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是造成股价惯性的原因。本文试图找寻股价惯性的内在规律。基于Zhang (2006)的研究,美国股市不仅存在惯性效应,并且存在着能放大惯性效应的“信息不确定因素”:数值更高的不确定因素在坏消息前提下会带来相对更低的收益率,在好消息的前提下能带来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本文通过对选取变量和股票收益率的实证分析,研究中国市场是否存在信息不确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市场存在两种显着的惯性效应(分析师调级后的价格偏离以及股价惯性)。依据当月和过去一月间分析师调级或者过去股票收益的情况可以预测未来的收益走势,通过买入好消息组合(评级调增或过去收益赢家)卖空坏消息组合(评级调低或过去输家)的交易策略能在较大概率上获得显着收益。2、本文所选取的五个假定变量在分析师调级的惯性效应下不能作为不确定因素,但在股价惯性效应下,上市年龄因素和现金流波动因素可以作为不确定因素。基于他们的交易策略能够获得显着的超额收益。
杨乐[3]2012年在《我国A股市场惯性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市场假说作为传统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但是,该理论在不断获得支持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众多争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所做的实证研究中出现大量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股价的惯性和反转效应。股价惯性和反转效应的发现对传统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迅速成为金融市场有效性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开放性问题。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票市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本文以我国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的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为研究区间,利用我国沪深A股市场全样本数据,采用Jegadeesh and Titman (1993)的重迭抽样法,构造了36种不同的惯性投资策略,对其在持有期的投资收益进行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公司规模组合、不同市场态势下我国股市异象的异同,从而全面探讨了我国A股市场的惯性和反转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基本呈现出中短期(1年以内)反转效应显着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随着形成期和持有期长度的增加其明显程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小公司的反转效应要明显强于大公司,收益率明显高于大公司,“小公司效应”显着。另外,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齐涨共跌”的现象,在牛市中短期内存在“赢者恒赢”的趋势,而当形成期和持有期较长时股市则呈现出显着的反转效应;在熊市中受“处置效应”的影响,中短期内的大部分组合中都可以获得正的惯性收益,但其并不显着。同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尝试从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我国A股市场自身状况两个角度详细分析实证结果的产生原因,希望以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A股市场股价波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禹湘[4]2007年在《基于惯性效应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资产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成为金融研究领域中最令人关注的热点之一。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利用包含在过去股票收益序列中的信息可以对股票的未来收益率进行预测。股票收益率的可预测性重点表现在股票价格的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它们作为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不能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进行解释。这显然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基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说明其中孕育着丰富的套利机会。因此,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有鉴于惯性效应及其相关的行为分析在金融理论研究与投资实践操作方面的重大意义,学术界、监管层与投资者有必要系统掌握有关惯性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出适应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及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作为全球证券市场中最年轻、最富有活力的市场之一,可将其视为新兴市场的典型代表。关于该论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和丰富先前在美国市场所获得的有关惯性与反转现象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结果的差异也可为检验这些现象和假说的有效性提供合理解释。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目的,从基金重仓股的惯性效应入手,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惯性投资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从4个方面展开。首先,对经典的有关惯性效应、惯性投资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评述,基于研究理论、现实背景提出问题,并确定论文的研究路线和内容:然后,研究并比较了有关惯性效应、惯性投资行为和惯性收益来源解释叁方面的理论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再后,以Jegadeesh和Titman的惯性效应研究模型与Shiller,Sentana和Wadhwani的正反馈交易模型为基础,改进并创立了新的理论模型,以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为样本,对证券投资基金基于惯性效应的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将惯性效应与惯性投资行为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探讨股票惯性收益的来源。试图从基金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基金经理作为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力两方面,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来解释惯性收益来源——这个颇富研究争议的论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所持有的重仓股具有显着的惯性效应,并且个股特征惯性效应相对于基于同业投资绩效及历史收益率的相对惯性效应,更为显着而持久。但基金经理在采取惯性投资行为时往往忽视个股特征惯性,反而更重视相对惯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倾向于采用追涨杀跌的惯性投资行为,尤其在证券市场波动加剧时,基金经理惯性投资行为更为明显,并引起基金收益率的一阶负自相关。通过对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惯性投资行为与股价惯性收益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的惯性投资行为导致了股价惯性收益。从新的理论角度对惯性收益来源进行了探索,这也正是本文的理论创新所在。
张贺[5]2006年在《我国股票市场“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有效市场假说(EMH)认为,投资者不可能运用某些相关信息或利用某种分析模型连续不断的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即所谓的“战胜市场”(Beat the Market)。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存在大量凭借EMH以及基于风险的资产定价模型无法解释的收益异常现象。其中股票的“时间序列报酬的可预测性”(Time-series Predictability)——即股票以往的价格和收益状况对未来有预测作用,包括“短期股价报酬的正自相关性”(惯性效应)与“长期股价报酬的负相关性”(反转效应)——则是这些异常现象当中比较典型的现象。因为该效应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存在,所以逐渐成为金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Jegadeesh和Titman的时间序列重迭的检验方法构造赢家——输家组合,考察我国1998—2004年间沪市所有A股形成投资组合的累积收益率,通过一系列强度检验尽可能地剔除其他异象对股价惯性及反转现象的影响以及数据挖掘的可能性,发现在中短期内我国沪市A股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惯性效应,而随着形成期的延长,反转效应则变得显着。此外,本文通过构造相对强度加权投资策略,分析了我国股市股价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产生的原因,将超常收益分解并考察相关因素对效应产生的贡献大小。研究发现惯性策略获利绝大部分来自收益率的正自相关,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股市短期存在反应不足,造成短期内个股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而个股间平均的交互序列相关性表现并不明显。同时发现收益率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在解释惯性或反转策略的期望利润时有比较强的效力。最后,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结构特点以及股市投资者心理行为模式,分析了我国股市惯性、反转效应存在的内在动力机制,运用扩展的HS理论模型进一步解释信息扩散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导致股价对信息在短期反应不足与中长期反应过度,进而造成惯性和反转效应。并且通过构造股票交易者动态进化博弈模型,探讨了不成熟市场中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策略选择的博弈过程。另外,本文还对我国股市结构特征对于惯性、反转效应的影响做出分析。
李晓东[6]2011年在《基于沪深300指数的不同股市行情下惯性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是迄今为止股票市场上最令人迷惑的“异常现象”。对于这些现象的解释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过去关于惯性效应的研究文献中,更多是以欧美证券市场等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对于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典型的新兴市场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因此,关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更有助于发展和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本文从行为金融的研究背景、惯性效应异象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关于惯性效应的发现、证实和形成原因的国内外代表性文献。为了研究不同股市行情下惯性效应的表现,对样本期间内的股市行情进行了划分。在考虑沪深300股票指数走势的基础上,使用Pagan和Sossounov(2003)提出的划分股市行情的方法,并进行一定的改进。通过四个步骤将沪深300指数的走势划分为牛市、横盘市和熊市叁种行情。其次,在基于投资组合收益层面的四因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公司收益层面的四因子模型。结合面板数据的实际情况引入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对模型进行调整,以反映不同个体影响的差异。在惯性效应实证结果的比较与成因分析部分,重点比较了牛市、横盘市和熊市行情下惯性效应的表现。为了分析不同股市行情下惯性效应的产生原因,分别使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月换手率作为投资者情绪的衡量指标、使用每股收益(EPS)作为公司盈余的衡量指标、使用月流通市值作为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使用账面市值比作为上市公司类型的衡量指标来对惯性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全文,从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两个方面对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以及证券市场的运行和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具体方向。
宋光辉, 仇潇颖, 董永琦[7]2018年在《基于非参数统计方法的股价惯性风险界定与测度》文中提出收益持续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微观视角对个股收益的持续性及其风险的测度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将股价惯性风险定义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某支股票在一定时期内收益率偏离中位数0的概率。其次,运用非参数统计下的符号检验法对选取的我国创业板市场的34支股票的收益率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其中有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股价惯性风险,不同年度的股价惯性风险存在显着差异,且股价惯性风险与流动性、信息披露评级、重大利好消息密切相关。这一发现有助于对风险的监测,促进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程顺[8]2006年在《惯性与反转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存在性研究》文中认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市场中存在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市场异象”,其中最典型的“市场异象”就是股票的价格惯性现象与价格反转现象。价格惯性现象指股票在一个时期的价格仍保持上个时期的走势,即早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仍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超过早期收益率较低的股票;而价格反转现象则是指股票在一个时期的价格改变了上个时期的走势,早期收益率低的股票在之后的表现可能会超过早期收益率高的股票。同时由股票的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产生出两种重要的投资策略:惯性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这种股票价格的自相关现象已经在国外许多国家的股票市场上被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此类异现?惯性投资策略与反转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是否可行?本文系统地综合了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对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然后采用沪深两市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的A股月交易数据,对我国股市的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的存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股市具有比较弱的短期惯性现象;(2)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价格反转现象,尤其在中长期反转现象表现更加明显;(3)我国股票市场相比国外市场反转程度更高。此外,本文还通过我国股票市场的研究结果与国外先进市场已有研究结论的比较,分析我国股市与国外市场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希望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股市价格变化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胡阳, 吴远波, 陈壮[9]2018年在《股票收益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文献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股票市场的异象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巨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异象之一就是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惯性与反转现象的存在性、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对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解释叁大类,并逐类进行文献评价与总结。许多学者认为股市在短期内存在惯性现象,而在长期内存在反转现象。学者往往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和机构投资者建仓行为叁个不同角度解释惯性与反转现象。该领域文献的最主要争议就是利用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进行投资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这也是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马丽雅[10]2010年在《基于公允价值的惯性策略异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1月1日我国引入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传统计量基础,导致盈余的可持续性不强,投资于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具有增量相关性,进而影响了股票的投资回报,引起投资异象。基于这个原因,论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在控制了市场风险、规模风险和账面市值比风险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否会产生新的投资异象以及造成这种投资异象的影响因素。论文的研究工作从层次上分为叁个部分,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论文的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该章介绍和评论有效市场假说、功能锁定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理论纷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该部分是整个论文的核心。其中,第3章通过运用Fama -French叁因素模型对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并运用均值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等级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控制了市场风险、规模风险和账面市值比风险之后,仍然存在超常回报率——构建的买入卖出投资组合在未来一年的累计超常回报率均值达到6.04%,并且在未来一年的年累计超常回报率显着异于零,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了新的投资异象。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越小,未来的投资回报越高;相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越大,未来的投资回报越低。第4章则是在第3章发现新投资异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个投资异象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检验得出:套利风险、交易成本确实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造成的投资异象的影响因素。同时还说明交易成本越大,套利风险越高,错误定价越不容易被消除,其超常回报率也越高。论文第叁部分包括第5章,主要是本文的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考虑由公允价值引起的投资异象,应该把这部分利润作为非持续性收益,不能盲从根据利润总额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 中国股票市场股价惯性现象的实证研究[D]. 陈立毅. 浙江大学. 2004
[2]. 中国股市信息不确定因素和收益率的实证分析[D]. 廖辰轩.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3]. 我国A股市场惯性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D]. 杨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 基于惯性效应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研究[D]. 禹湘. 湖南大学. 2007
[5]. 我国股票市场“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研究[D]. 张贺. 西安理工大学. 2006
[6]. 基于沪深300指数的不同股市行情下惯性效应实证研究[D]. 李晓东. 东北大学. 2011
[7]. 基于非参数统计方法的股价惯性风险界定与测度[J]. 宋光辉, 仇潇颖, 董永琦. 财会月刊. 2018
[8]. 惯性与反转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存在性研究[D]. 程顺.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9]. 股票收益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文献评价[J]. 胡阳, 吴远波, 陈壮. 会计之友. 2018
[10]. 基于公允价值的惯性策略异象研究[D]. 马丽雅. 重庆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