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中国流通产业政策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中国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产业政策是国民经济产业政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求以及流通产业的实际情况,在宏观上对流通产业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公共性介入,表明一定历史时期内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意向,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加以实施,以达成政府预定的宏观目标。
由于流通产业政策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统一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确立“十一五”时期流通产业政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发展目标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指一定时期国家或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是规定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流通产业政策的导向性或者“诱导性”是其最基本的职能。政府通过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规定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流通产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以此向各个流通主体表明政府的基本打算和要求,进而引导流通产业内部的微观主体运动与政府宏观调控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到中国“十一五”时期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2005年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力争到2010年初步实现流通现代化。
因此,面对我国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变为总体过剩、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必须深刻认识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现代流通,培育和引导现代消费需求,以现代流通带动现代化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流通快速发展的过程,不重视流通产业,就是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流通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就业和保障消费安全,以及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中,要真正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和管理,改造传统商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城市社区商业;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的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确立了指导思想后,笔者认为,流通产业发展还应坚持以下七个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其先导性和基础性原则。流通产业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首先,流通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先导作用,它实质是一个基础产业,它具有衡量基础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化、关联度、贡献率、就业比、不可替代性。其次,流通产业是生产性产业,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所谓商业不是生产性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流通产业既实现生产部门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价值,也追加“服务”本身所创造的价值,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经济部门。因此,要还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本来面目,承认流通产业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生产性产业。最后,流通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流通力是指社会(企业)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包括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服务功能和营销能力。商业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它既表现为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焕发出来的现代生产力,也表现为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所表现的综合流通力。只有商业的实力(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和引导消费的原则。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一方面决定生产,另一方面又决定消费,流通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流通产业已经由消极的中介地位变为积极的中介地位。同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并且制约生产,“订单生产”、“精准制作业”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流通引导生产的模式。
充分发挥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流通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总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面临的国际化竞争更趋激烈,但流通领域仍存在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流通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原则。流通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任务,经济增长方式的状况必然会反映到流通领域,反过来,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经济运转方面的作用。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提高流通产业的效率,有利于加快经济运转的速度,提高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率。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运转速度较慢,甚至出现3万多亿元的商品占压库存,并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促进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交易创新和管理升级原则。流通产业在市场体系中发挥作用,现代流通产业要求现代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促进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方式创新和管理水平的升级。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市场的联动的原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两个市场相互联动、两种资源相互流动成为必然。
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流通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市场体系,力争2010年初步实现流通现代化。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指标:
流通产业增加值指标:流通产业年增加值将突破10%。
流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到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增长的指标: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1%,2005-2010年间将保持12.8%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20亿元。2005年餐饮业销售额将达到8800亿元,2010年餐饮销售额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7%。
商业服务业大发展:2010年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000亿元,年均增长10%;美容美发业实现营业收入6000亿元,年均增长17%;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100家餐饮名牌企业、100个名牌展览会和50家跨区域发展的住宿业连锁集团;创建1万家“绿色饭店”;规范促进旧货业发展,旧货业交易额达到2500亿元。
生产资料销售额指标:2005年生产资料销售额达到14万亿元,增长15%左右,2010年生产资料销售额超过20万亿元,增长15%左右。
进出口总额的指标:2005年将超过1.4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26%左右,进口增长18%左右,贸易顺差900亿美元。预计2006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6万亿美元,增长15%左右,增幅将比2005年有所放缓。
连锁经营的指标:近几年来,我国连锁经营销售额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我国连锁经营占有率已达到8%,至2010年我国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25%。
现代物流与配送的指标:2004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为21.3%,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2010年我国力争降低至10左右%。
电子商务交易额指标:200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400亿元,2005年达到6200亿元,预计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4万亿元,网民将超过2亿人,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建设的指标:2010年培育出15—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有15个商品交易市场超过200亿元,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社区商业建设指标:用3至5年时间,在全国人口过百万的166个城市中,初步完成社区商业的建设和改造,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指标: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根据商务部对试点县市的要求,中西部地区试点县市不超过县市总数的20%,东部地区不超过30%。
农产品批发市场指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000多个,承担着近70%的农产品流通的任务,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育2000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一年400个,第二年600个,第三年1000个),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升级。
流通法律体系建设的指标: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框架——以财产等基本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交易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监督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五大支柱,以及完善的各项制度。这就是完善的流通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则体系。
流通宏观调控的指标:粮食、石油等储备充裕、品种结构合理,形成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