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面子”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面子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44(2007)12-0031-04
一、青少年的“面子”心理及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的“面子”心理现象
爱“面子”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面子”即情面,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十分微妙的作用。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合的行为及赞许中获得。”[1](P107~205)布朗和莱文森定义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实际上它是一系列使他人满足的态度和希望。他认为面子有两类,一类是正面面子(PositiveFace)即每个社会成员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得到满足,该成员的正面面子就得到了保留;另一类是负面面子(NegativeFace)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行为不被他人妨碍,他有自主的自由,不应迁就别人或受到干扰,妨碍面子使自己感到丢面子。[2]青少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爱面子是自尊的一种表现,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有的为维护正面面子,撒谎、欠债,甚至是抢窃;有的为维护负面面子,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爱面子、顾面子是社会现象,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爱“面子”有好的一面,也有值得社会关注的一面。尤其对于青少年过分爱面子现象,教师和父母们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青少年身心更健康地发展,人格更健全。
(二)青少年“面于”心理的行为表现
1.物质方面进行攀比
有些青少年相互比较的不是学习成绩、学习态度、道德品质,而是压岁钱、生日排场、父母官位、家庭经济、自己的长相、吃喝玩乐。实际上在这些攀比的背后,是青少年的“面子”在作怪。不愿让别人看到真实的“我”和内在的“我”,而攀比这些外在的东西。
2.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
青少年特爱打扮和修饰自己,很关注自己的长相和体态。经济条件差的,打肿脸充胖子,不惜给家庭增加很多负担,甚至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同时青少年很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下,俨然一个个小淑女和小绅士。这是青少年想通过漂亮的着装和得体的举止来赢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许,从而赢得面子。
3.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成人的评价
比起儿童,青少年更有自己的思想,对别人的评价更在意、更敏感。不愿听否定的意见。尤其在公开场合下,对于评判性的话反应特别强烈。因父母、老师或同学讲了一句认为有失其“面子”的话,发生矛盾甚至离家出走的事已不鲜见。教育报上曾有则让人痛心和反思的报道:一位十四岁的女孩仅因老师一句“你有本事就不要来读书”便在儿童节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遗书中写到:“爸爸、妈妈,对不起,我要走了,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女孩,虽说我这么小就死了,但总比被人看不起还要好。”有的青少年谈恋爱也是因为“面子”。曾有学生与笔者聊天时说:“别人都有女朋友,如果我再没有我会被笑话的,那我多没面子。”
二、青少年“面子”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面子”文化。“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曾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而在这三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3](P199~205)中国人“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死也要面子。如孔门高足子路,为了不丢“士”的面子,不惜“结缨而死”。再如兵败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留下“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自刎乌江。[4](P98~122)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这是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有关的。依群体意识,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单独的人,所以也没有单独的价值。人只有在一定的(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必须能够时时“面对”他人。这就要有“面子”。没有面子,就不能面对他人,自己就不是“人”,这能不死要面子吗?在这种“面子”文化中,放弃了不少应遵循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原则。今天,校园生活同样没能逃脱这种文化的侵蚀,“面子文化”已经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正在腐蚀学生的道德心灵,破坏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更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二)家庭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面子观”
中国文化重面子,与此相适应,中国的父代在养育子代时,多注意让子代从小树立脸面意识。子女的言行,大凡有利于脸面的维持或脸面的提升的,多会受到长辈的赞扬,认为这是给自己和家庭脸上增光的事情。反之,如是有损脸面的,多会受到长辈的责难,认为这是给自己和家庭脸上抹黑的事情。根据强化原理和条件反射原理,在这种教养方式的长期熏陶下,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爱面子的心理和行为方式。[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着孩子。父母对待“面子”的态度和方式也影响着孩子。笔者曾见一领导因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三好生”而下属的孩子却得到了,觉得太有失面子,将孩子狠揍了一顿。孩子在这拳头中体会到的是什么呢?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荣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教会孩子的是不择手段获得荣誉或者过分依赖荣誉,则是虚荣,这是不正确的面子观;这将会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不仅把自己的面子看得重,而且对孩子的面子也有一些保护过度。这就使孩子的面子不仅过于娇嫩,而且哄抬了面子的价值!有的家长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孩子穿好用好玩好,为的是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有的家长不敢公开、正面地批评孩子,怕他面子上受不了。这样长期下去孩子的“面子”就真的成了问题。
2.“核心家庭”结构的影响
“四老二壮一少”家庭的孩子,在物质和教育条件方面都优于非独生子女。这有好的一面,也可能会带来负的一面。核心家庭拥有更多的财力、精力集中培养孩子,这对家长和独生子女的行为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家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爱得更专、更切,可能会过分迁就溺爱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易形成唯我独尊、任性娇气等特点。[6]另外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挫折较少,其耐挫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相比而言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更看重自己的面子,甚至过分爱面子。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面子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有些教师没能为学生上好“面子”这一课。如在课堂上被卡壳时,有的教师为了维护“师者学高”的面子与尊严便找借口掩饰过去。长此下去,一个又一个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表演着这样的“教育”时,学生会从教师那里学会如何去争取那些“面子”,甚至也会认为面子比什么都重要,乃至真理都不及面子重要!
有的教师为了平衡与家长的利益关系,把班级当作了“社会官本位”的实验场所。据《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5日的一则报道,某班的级班干部设置:班长、卫生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各两名;全班56名学生分成8组,各设组长2名;剩下的学生都是项目小组长。这样权贵重叠的设置班干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官员”的数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个“官”当。有的学校,为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推行民主管理,提出“班干部轮换制”、“小班主任制”、“班长组阁制”等办法。教师用心良苦,从短期看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班级的管理和利益平衡;长期下去则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官本位”的实验场中,学生通过对“官”的痴迷和追求,虚荣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和维护,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维护和赢得“面子”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与锻炼。
2.同伴影响
随着个体的成长,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一方面,青少年对家庭与父母的依赖和束缚,便需要到同伴中去寻找归属和依托;另一方面,同伴关系也是青少年成长中参照、获取各种新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重要途径。[7](P25~40)同伴之间的攀比行为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而且面子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青少年为了在同伴中取得或巩固自己的地位,就会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面子,最终导致了同伴间的“面子剧”愈演愈烈。
(四)青少年自身原因
1.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人体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身高和体重会出现急剧的变化。青少年在形貌上与成人已相当接近,产生了成人感,所以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外在形象的评价;另一方面,性机能成熟,各项生理机能也在增强,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比较强,由于激素的作用,促进了大脑的兴奋性,降低了大脑物质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所以有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没能顾及其面子时,其言行举止就容易出现过激。
2.心理因素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上巨大的变化,使青少年的心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体验。身心的发育、外界评价的变化,青少年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自己:关注自己的外貌、仪表和个性,喜欢表现自己,以获得满足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分析、评价较为敏感,批评性的话语易导致他们情绪的强烈波动。自尊心极强,很爱面子。[8](P346~387)他们特别需要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来自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即使批评,也比较计较时间、地点和方式。由于成人感,对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开始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在感情上渐渐与父母、老师疏远,对父母、老师在求学、交友、生活方面(如服装、发型、金钱支配、外出活动时间)的干涉表示厌恶。
三、青少年“面子”心理的教育对策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面子是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合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丢面子”则是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1]正确对待“面子”,能使青少年讲自尊、讲人格,能激励他们昂扬进取、奋发向上;如果错误地对待“面子”则会使青少年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掩盖问题,甚至害怕真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健全。
(一)为青少年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让青少年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懂得自尊和自爱,区分尊严与面子。究其本质,面子与自尊有很大的差别。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自尊源于正确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意识的正常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他人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罗杰斯语)。而有些“面子”形成的心理机理往往与错误的自我概念有关,也就是用一种不正当的方式寻求他人的尊重,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最终是不能维护其尊严的。事实上,维护自己的面子和保护自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帮助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让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什么是虚假的面子。
(二)家长和教师及时为青少年补上“面子”教育这一课
1.用行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坦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让青少年从家长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真实地对待自己。教师应用公正而不是人情与“面子”去建构青少年的日常教育关系,包括家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从而让青少年能在学习、生活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真实地表现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
2.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一直在回避问题、掩饰缺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十分脆弱和敏感,不能承受身心上的任何伤害,不能正视自己的任何问题和缺点。一经打击,甚至是一有被损害的可能,心理上就受不了。面子缘于自尊,把面子看得过重,实际上就扭曲了自尊。扭曲了的自尊必然导致自我意识和人格上的问题。如不能面对现实、接受现状、接纳自我,则易形成虚荣、狭隘、偏激、封闭等不良人格,并产生偏激行为。父母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成大事者不能太看重虚假的面子,一定的委屈是磨炼意志的好时机。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终被拜相,屈原被放逐而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史记》。如果当时他们都看重面子,消极自卑甚至结束生命,何能成大业?俗话说,能屈能伸大丈夫也。这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应让青少年的面子适当受点挫折,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因孩子不喜欢批评就不敢正面批评,怕孩子不能接受就不指出其不足,怕孩子没面子就不给孩子穿旧衣服。如果孩子现在连这些正确的批评与意见都接受不了,将来如何去承受社会中更大的委屈和挫折?
3.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发展正处于加速期,表现出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统合的特征。由于身心的发育与发展,开始关注自身的变化。爱面子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关注的一种表现。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过渡性和矛盾动荡性[8],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行动时便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盲目性、逆反性和轻率性。青少年一方面开始能客观地作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但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伴随着固执与孤僻。青少年过分爱面子或毫不在乎面子都是与没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有关的。[9](P23~45)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尤其应重视此时个体的自我意识教育。具体来说,自我意识教育就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培养青少年自知、自爱、自尊、自强的精神。有良好自我意识和概念,青少年更能正确地对待面子问题。
4.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对于“面子”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待。学会冷静分析、客观对待,该争的努力去争,该扔的也要坚决扔掉。就青少年而言,有些面子是不该争的,如长相缺陷、家庭贫穷。接受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些面子是不能去争的,如受了同学的欺负、挨了教师的批评,觉得丢了面子就去报复,甚至是用生命作为代价。这实际上是极端自私的行为,应该坚决反对!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孩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维护应该维护的面子。青少年应该用大度的情怀、诚实的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敬。
5.注意批评方式,进行“绿色批评”
青少年自尊心极强,特别需要理解和尊重,即使批评,也比较计较批评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家长和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10]家长和教师应注意批评的方式,理应选择好批评与教育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绿色批评”,让批评话儿悄悄说。这样既能使青少年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又能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有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交流起来会更方便、更容易。
(三)青少年应学会正确对待面子问题
青少年应不断地了解自己并且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不要与其他同学攀比外在的东西,如长相、穿着、家庭等。应学会真实地对待自己、悦纳自己;还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意见和批评。用自己的行动去争得该争的面子,维护尊严;同时也应坚决地告别那些不该争的面子。这样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命之舟要经历一系列波涛,青春是人生的一个港口,这港口既孕育着远航的希冀,也潜伏着触礁的危险。家长、教师应做好导航的指导,不要让青少年在“面子”问题上触礁,指导他们用知识去代替盲目,用理性去战胜任性,不断完善人格,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同步成熟,顺利地度过充满希望和危险的青春期,迈好青春的第一步,走向更灿烂的人生。
【收稿日期】200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