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南北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论文,视角论文,关系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3)09-0081-04
随着南北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流动越来越自由。这一进程将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本文分别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两个视角进行论述,综合双方提出的代表性观点。
一、发达国家视角:“竞相降低标准假说”和“生态倾销论”
在自由贸易和环境关系问题上,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主要提出“竞相降低标准假说”和“生态倾销论”两个观点。
1.“竞相降低标准假说”(race-to-the-bottom hypothesis)
这一假说提出自由贸易造成环境标准在全球范围竞相下降。在自由贸易下,竞争更加激烈;资本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大量涌入环境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迅速上升。为了阻止这种资金外流现象,发达国家会降低环境标准,结果造成全球的环境标准都下降,加剧全球的环境污染。
这个观点存在的问题在于,较低的环境标准是否为资金流出的主要诱因,即:假说的这一前提条件是否成立?就多数环境经济学家的研究而言,较低的环境标准无法激励产业转移。Batabyal(1995)、Levinson(1996)、Eskeland & Harrison(1997)、Tobey(1990)都证实了这一点。根本说来,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服从环境标准的成本不高,一般不超过总成本的3%。因此,影响选址决定的其他因素如劳动力成本、市场因素等更为重要(Batabyal,1995)。Xu(1999)发现尽管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引入了严格环境标准,但是多数国家环境敏感产品的出口业绩(以货币计)在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间保持不变。实际上,利用环境标准上的差异来吸引国际资本不是一个长远战略,一方面当地生活质量的退化会导致当地的强烈抵制;另一方面,要为适应将来更加严格的环境变化付出高昂代价。大多数研究支持“竞相降低标准”假说不可能发生。
2.“生态倾销说”(eco-dumping)
发达国家认为,由于环境标准不同而造成的产品成本差异使发展中国家享受了不公正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而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认为这种低成本的环境标准构成了“生态倾销”(注:欧美国家80年代中期针对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当产品生产成本里没有包括环保成本,那么其价格就会比包括了这个成本的产品价格低,只要前者价格比后者低就叫倾销。这个倾销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倾销,而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倾销。),要求统一各国环境标准,并要求政府征收“生态倾销税”或给予本国产品补贴。发达国家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而设置绿色壁垒或环境壁垒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发达国家打着生态考虑的旗号要求提高环境标准,背后则隐藏了其追求经济利益的实际目的,即籍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一针见血地说,发达国家所胃的“生态倾销说”只是为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寻找借口。
对此,发展中国家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允许发达国家使用单边特殊税,这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利,而且这种要求显然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而对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则会造成贸易扭曲,导致其他国家厂商也要求同样的补贴或征收反补贴税;导致贸易摩擦的恶性循环。同时,绿色贸易壁垒的执行完全是在发达国家的单向操作下完成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日、欧盟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过于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在关税税率不断下降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拆除的情况下,绿色壁垒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机制,逐步替代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是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
二、发展中国家视角:“环境成本转移说”
对于发达国家的这场贸易限制争论,从发展中国家角度考虑,提出“环境成本转移说”。
如果将廉价的初级产品的国际间流动(或一般所说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看做“生态流动”,由于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那么更自由的贸易可能促使更多的环境负担从进口国向出口国转移。发展中国家往往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初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通过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产品,把污染物以“合理”买卖的形式留在发展中国家,结果是改善本国环境质量,导致国外环境恶化。一些学者论证了美国污染控制计划已经引起美国贸易模式的变化——进口更多污染消除成本高的商品,从而减少对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费(Robinson,1988)。正如Ekins(1997)所指出,发达国家对资源密集产品的消费通过进口逐渐被满足。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态流动”,造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转移”。
“环境成本转移”发生的根源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特殊贸易结构,这一结构可以用比较利益和资源禀赋学说来解释。资源禀赋学说基于比较利益,指出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在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使各国获得最大福利。在此指导下形成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获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也可获得来自资源、劳动等方面的相应利益。这种贸易结构使得丰裕的要素禀赋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一国发展的资源瓶颈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得以克服。另一方面可以使用EKC曲线来解释这种国际专业化的结果。EKC曲线(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即著名的倒∪曲线)的基本思想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源使用增加和环境恶化加剧;后期阶段则有所改善。EKC曲线表述了国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穷国还没有经济实力改善环境的时候,将集中于“肮脏的”行业;富国则相反,处于优势地位,享受国际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自身进行污染少的行业,而从其他国家获得污染严重行业的产品。这种国际专业化的结果是:穷国生产“肮脏的”和原料密集型(material intensive)产品;富国专业化于干净的、原料分散型(material extensive)产品,不改变消费模式(Stern et al.,1994;Suri & Chapman,1998)。
从上面分析得出:“竞相降低标准假说”是一种谬论。因为自由贸易并没有促进环境标准的总体下降,而是导致北方国家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南方国家的环境恶化和经济停滞。从这个观点看,在一个自由贸易体系中,资本输出到穷国并不会使富裕国家成为“绝对的失败者”;相反,最穷的国家可能因遭受过多的环境负担成为真正的失败者。根据Porter(1999)所说,“竞相降低标准假说”不适用于那些已经有较高标准和较强体制的国家。然而,在标准较低和体制较差的国家,由于竞争压力的重大影响,产生所谓“陷入低环境标准”(stuck at the bottom)效应,这可能导致国际环境条件的两极化。
三、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专业化陷阱”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这种贸易结构不仅可能导致“环境成本转移”,而且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可能造成“专业化陷阱”,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1.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以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为基础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和辛格首先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问题(Prebisch,1950;Singer,1950),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世界银行,1987,1991)。其原因在于:
第一,从供求角度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小于1,即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因此,当经济增长时,初级产品和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日趋减缓。此外,工业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所形成的节约会抑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和资源开发过度,初级产品的供给成本也呈上升趋势。第二,技术进步的价格无效。一方面,由于工会势力弱小,则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导致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带来工资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很差,生产率的提高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相反,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工会的强大压力和大厂商垄断势力的存在,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不是价格的下降,而是工资和利润的不断上涨。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2.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1)面对初级资源产品价格的显著下降,为了维持国家收入,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增加出售资源的数量。同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债务负担,为了支付这些债务,这些国家不断加强资源开采和供给(Schatan,1998)。这样,用于贸易的资源密集产品的生产会导致过度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化生态系统,并产生过多而集中的生产性污染。如木材贸易引起的热带雨林的过快消失、动物及其产品贸易所引起的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以及由于农产品贸易而过度使用化学产品造成农业污染等,这些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贸易条件恶化阻碍环境外部性的内在化。一方面,专业化于资源密集产品的国家,产品价格随着时间呈下跌趋势,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到价格中去的机会更少;另一方面,私人部门的实践活动,如转移定价,可能使形势更加恶化。当决定初级产品价格的国际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几乎不可能内部化环境外部性时,那么财富就存在从穷国向富国的转移。这个机制已经被称为不平等(生态)交换(Martinez-Alier & O' Connor,1996;Hornborg,1998)。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性不能被看成“市场失灵”;而是“环境成本转移”的成功,是由产权、收入和权力分布上的社会不对称所造成的。
3.造成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减弱
专业化于低加工水平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将来的发展前景有重要影响,造成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减弱。原材料产品不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样促进技术创新或劳动技能发展,专业化于初级产品部门的国家倾向于有限的职业选择范围,在增加国家收入的方式创新上明显落后。而且,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因此,不是每种竞争优势都以同一方式促进发展。专业化于最不具动态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经济停滞(Ekins et al.,199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日趋扩大。
四、结论和建议
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环境资源转移是不公平、非理性的。历史上,发达国家无节制地扩张工业化是现有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并不富有,然而,世界上最富有的24%的人口平均消费的资源占全世界的75%。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的盲目开采,甚至是掠夺式利用的基础之上。第三世界国家专业化于开采自然资源。尽管这种国际贸易结构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但其产生的负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依靠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决定贸易结构甚至产业结构时,应该将环境目标充分考虑进去。把环境因素纳入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与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并列的新的要素,可以避免单纯以扩大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或污染严重的制成品的生产来扩大对外贸易,并可加快科技进步、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初级产品贸易。在自由贸易体制下,如果设置适当的初级产品生产规模的“阈值”,是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1.当该国的优势产业扩张产生的平均污染比劣势产业缩小所减少的污染少时,初级产品贸易自由化将对该国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优势产业扩张规模过大,超过其环境承受的“阈值”,无疑会产生负面效应。2.初级产品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初级产品自由贸易将诱发优势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创汇增加,这为各国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经济来源,增加了国民收入。国民环保需求增加,还有利于政府创建环保新规制,进一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从长远考虑,发展中国家还需要提升这种初级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从“不可持续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可持续的比较优势”,减轻贸易结构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按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不能仅仅限于进出口贸易,应该着力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改善贸易结构。一方面,依靠国外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加工能力,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依靠国外资金和技术在国内生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设备和最终消费品,以减少国内生产和消费对出口的依赖,最终可减少资源的流出。
在肯定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也不能忽视国内市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对中国指出,不能只把对外开放看作是增长的发动机,国内经济也可以成为增长的发动机。他断言:“中国应当采取措施利用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它正在成为其自身增长的发动机。”当这种扩大内需的战略得到贯彻后,由单纯追求出口而导致的自然资源消耗过多的状况就可能被克服。
收稿日期:2003-05-27
标签:自由贸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初级农产品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贸易条件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