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论文

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论文

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李奕霏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摘要: 沂蒙革命文化的传播研究在近些年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相对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研究,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技术和艺术方面上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尤其是在新时代、新时期这一特定的场域下,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技术等各种手段,加强重构历史文化场域,促进对沂蒙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关键词: 场域重构;沂蒙革命文化;数字化传播

一、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

场域理论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等会受到当下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这里所指的环境并非是纯粹的物化形态也包括价值观等精神形态。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理解“场域”应该从复杂的社会因素入手,以宏观的角度看待“场域”,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沂蒙革命文化展开研究,其“场域”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民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革。

沂蒙作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美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沂蒙革命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形态: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从物质层面来看,主要包括革命志士以及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故事,革命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从精神层面来看,主要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不断形成的爱党爱国、不怕牺牲、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战争年代的沂蒙革命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沂蒙红嫂用乳汁救营救伤员;“中国抗日第一村”的村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一首《沂蒙山小调》红遍大江南北。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特定的地理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个军民团结起来集体对抗外外来侵略的独特“场域”。当下,历史文化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界限,新时代新场域下如何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场域视角沂蒙革命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困境

自从19世纪摄影术发明以来,使得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新的艺术形式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而生,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之间交叉融合,一方面给革命文化带来了新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传播媒介发生了改变,使我们进入到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使得传播方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种特定的场域形态下,原本的艺术形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用原本的技术手段的去表现已不适用,应从新的场域出发,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解读和表现,并形成新的艺术与媒介关系的认知。

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征程中,那些誓死报国的沂蒙革命先烈,是最不能令人忘却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致敬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在和平安宁的年代里,重现英雄事迹,不仅是对英雄的致敬,也是一种对沂蒙精神的认同。在场域视角下对沂蒙革命文化的传播展开研究,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用技术手段重现革命先辈的鲜活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的故事。注重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技术优先创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为内容服务,并借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目前看来,沂蒙文化的传播还存在以下问题与困境:新媒体数字化的出现,使得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日益明显,但这些特征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使得传播权下放,传播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出现了低俗恶搞革命文化的现象。其次,沂蒙文化的传播多以口耳相传辅助以刻板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传播为主,其影响的人群较少、影响的范围较狭窄,其传播领域呈现出“固定性”、“单向性”特征,使得公众被动地接收单向传播的信息,其传播方式忽略了场域架构特征,起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撑使我们的信息平台建设易于实现。现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发达,使得我们可以较好实现对大量职业经理人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储存。大数据时代为我们的选聘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传播的技术路线

曾经看过一组名为Don’t blame technology(不要责备技术)的照片,照片反映出1916年到2016年人们接收信息方式的变化,反映出从报纸媒体到手机移动媒体的转化,也实现了一种从物质性媒介到非物质化媒介的转化,伴随着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人类的传播场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第三,MT检测:理论上不可行,MT检测范围为表面及近表面1~2mm,不能完全覆盖整个根焊,存在漏检。况且难以退磁,对后续填充影响大,易形成空心焊道和夹渣,同时难以处理掉黑磁粉(检测时一般都用大量水冲洗)。所以无法用MT检测根焊。

(二)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传播的叙事路线

沂蒙革命文化具有凝聚沂蒙人民情感,聚合沂蒙人民力量的重大意义。在以往的沂蒙文化传递中,都是以“单项传输”作为主要的模式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新场域下,沂蒙革命文化的传播要注重结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规律,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抽象复杂的革命文化理论转化成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认知图式,以生动、贴切的语言表达贴近群众,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提升沂蒙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在新的交互性的传播环境中,要增强沂蒙文化的接受度,突显沂蒙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影体系,从思维上更需引入传播“仪式观”的理念,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并通过相关场域的建构与叙事模式的改变,使沂蒙文化传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更好的契合度。

当下数字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场域下,公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化移动化传播成为主流,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互动性高。英国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如果提供观者玩弄作品、作品互动的条件,观众就能参与作品的发展与演变,即是促成创造艺术以及意义的关键。”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形成了以网络数字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新的舆论传播场域,在这一场域下,实现沂蒙革命文化的针对性沉浸式传播必须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实现沂蒙历史场域的再造与重构,使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沂蒙山革命老区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征。其次,可以借鉴国内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拍摄的纪录片,例如中国财经新闻频道的《山村幼儿园》,讲述了中国与缅甸边境地区山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我们在展现沂蒙革命人物影像、图片资料时,也可以借助非虚拟现实媒介来观看虚拟现实影像,360度全景展开实现足不出户欣赏馆藏文物,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

4.3 根据多年观察节瘟发生也较重,在防治叶瘟和穗颈瘟时应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革命故事叙事的重点是历史文化场域的营造,以感染公众,可以利用客观真实的事件进行艺术升华,比如,可以借助70年国庆之际,在临沂日报客户端推出“我的军装照”,通过微信朋友圈,获得了大量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与饱满的情感表达来感染公众,使公众能够自觉自发地进行传播,进而使得沂蒙革命文化以更快的速度传播。

四、结语

在场域理论下看待沂蒙革命文化的传播,能够在了解当下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分析文化传播的问题所在,并找好突破口,对症下药。沂蒙革命文化的传播路径通过对历史场域的重构,通过技术和叙事两种策略再造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情境,使公众能够真正的身临其境并感同身受,更有利于其对沂蒙革命精神内涵的了解,产生文化认同感,以达到有效地传播沂蒙革命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2.

[2]高亦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互补[J].新闻传播,2010.

[3]王方.数字时代艺术媒介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4]郑晓迪.场域理论视角下沂蒙红色文化传播路径[J].青年记者,2018(5):22-23.

[5]朱天,唐婵.场域与叙事——红色文化传播思维向度拓展的两个应予关注点[J].教育传媒研究,2018,15(04):31-34.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临沂市社科研究课题《新媒体语境下沂蒙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LX-YMJS054。

标签:;  ;  ;  ;  

场域视角下沂蒙革命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