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结构转型现状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经济结构论文,现状及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台湾对出口过度依赖,出口一出现问题,整体经济便会受到全面的冲击。2001年下半 年台湾出口逐月下跌加速,9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急跌42%,创历年单月最大的衰退幅度。20 01年前三季出口累计比上年同期减少18.5%。而对作为台湾外贸顺差最大来源的大陆,自200 1年4月以来,台湾出口和外贸顺差都呈现下滑趋势,4月份只下降4.3%,7月份便急跌达 23.3%,1-7月外贸顺差只有10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9.8%,其中7月份跌幅为25.6%。台 湾对大陆的外贸顺差近年一直大于台湾整体的外贸顺差,若进一步缩减,将会对台湾的外贸 顺差、国际收支等带来严重的冲击。
出口下跌也直接带来内部经济的调整。一是企业投资大幅缩减,主要是出口产业不景打击 了企业进一步投资扩大产能和产品开发的信心。2001年9月份资本设备进口减达57%,反映出 以进口设备为主的本地投资的收缩。台北当局原估计全年民间投资减15%左右,实际会更大 。二是出口缩减直接打击生产引致就业出现问题。8月份失业率升至5.17%,创历史新高,失 业人口首次突破50万人达51.2万人。广义失业率更为7.16%,也是历史新高。事实上,2001 年上半年形势已转恶劣,受雇人数下降2.65%,平均薪资减0.39%,后者是近20多年未见。下 半年失业扩大,居民薪资收入肯定会出现较大的萎缩,这对社会消费和消费信心也肯定会有 巨 大的冲击。
由出口缩减连锁作用带来的最终结果是经济衰退。台北当局估计全年衰退1%—2%,相信属 过 度乐观。而若出口无法恢复增长,预期2002年中经济复苏的机会便会落空。
这次台湾经济衰退表面因素为二:
一是作为台湾出口主要市场的美国近一年来经济放慢、进口需求不足,而台湾出口往美国 集中于信息产业的硬件产品,需求更大幅下跌,例如8项信息硬件的主要产品总产值在2001 年上半年只有17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13%,导致台湾直接和间接对美的出口,无论数额与 单位价格都大幅下跌,后者更是打击台湾信息产业投资的最大因素。而美国的“911”受袭 ,进一步迫使美国经济踏入衰退,台湾受影响更大。美国经济的周期衰退引来台湾经济的周 期衰退。
二是台湾的信息产业全面往大陆转移。近两三年劳动密集的产品和工序已陆续转移,2001 年美国和大部分国际市场个人计算机业、通信业等相继出现衰退,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竞争 ,更使台湾企业为了争取成本优势,开拓大陆庞大市场商机,全面地把信息产业的新增产能 放 在大陆,甚至把台湾本土的设备搬走,产能取消。这使得台湾在产业投资方面,除最新和最 高文件产品范畴的投资外,亦全面萎缩。而前者却又在美国经济周期衰落产生的剧烈竞争中 同时受到需求不足,和日韩竞争的打击。
表1 台湾制造业组成
1986年
2000年
传统工业比重40% 23%
基础工业比重35% 35%
技术密集工业比重24% 42%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台北)2001年9月10日。
第二个因素应属结构转变。但第一个因素除了经济周期外,还同时带有结构性质。90年代 台湾经济从传统结构转型至信息产业,主要是集中于个人计算机和相关的上中游产品,其中 以90年代中半导体的发展达到高峰。可是,2001年二季度国际市场上出现自1986年以来第一 次个人电脑首次的出货量衰退,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终结的开始。占国际市场达4成的美 国市场已经饱和,欧日市场亦因本地因素,个人计算机(特别是桌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率不 可能与美国看齐。美国市场饱和,再加上1998年至2000年美国企业在个人计算机和相关产品 的过度投资,即使日本和其它市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销售大幅上升,因后者数量有限,大幅 增加出货量也难以填补美国市场桌上个人计算机需求的跌幅,整体个人计算机的出货量因而 下降。今后中国的个人计算机需求会上升,但为数仍有限,因而个人计算机的产品周期已因 踏入成熟期转入下降轨道。而个人计算机作为信息产业主导产品的时代亦可能正趋于终结。 因而台湾从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个人计算机时代发展而建构的,以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 产业,亦因而会随个人计算机需求总量减少而步向衰落。在这个过程中,需求不足带来的剧 烈竞争,使到台湾占最大竞争优势的桌上个人计算机被迫全面转移至大陆,以减低成本来苟 延残喘,更加快了台湾个人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没落步伐。这个转移过程属台湾的结构 转型,由此而使得上述周期因素与结构因素结合起来,并互为因果地恶化了台湾经济当前衰 退的问题。
在2001年台湾信息产业全面转移大陆之后,台湾信息产业留下来的主要是半导体专业代工 的龙头企业(台积电、联电)和LCD的光电产业。
前者,按联电董事长曾兴诚所说,芯片专工与代工有很大的差别。专工不单从事生产制造 ,还从事研发和设计,属于高科技制造服务业。因此,以台积电、联电为代表的芯片专工业 ,与台商在大陆近一二年投资创设的芯片代工不同。代工不易与专工竞争,或将之替代。而 半 导体属技术密集产业,两岸生产的成本差别不大。更重要的是台积电已在全球首先开展12寸 芯片厂的生产,采取0.13微米以下的技术,联电亦紧随其后,12寸芯片生产与国际市场现时 主流的8寸芯片生产有颇大的技术和竞争力的区隔,假若台积电与联电不在大陆设厂和把12 寸芯片生产的技术转移,两岸半导体产业还有分工,台湾半导体产业还可留得住,并以此来 维持,乃至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
至于LCD和相关的光电产业,台湾的发展时间虽落后于日本和韩国,但凭借原来半导体和个 人 计算机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对LCD的市场需求规模,增长极快。例如截至2001年三季度的12个 月内,在全球市场里,日韩与台湾三足鼎立,但日本却丧失了11.6个百分点的占有率,韩国 和台湾分别增加5.5和6.1个百分点,其中台湾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四季度的18.1%攀 升至2001年三季度的24.2%,台北当局预计在四季度更可能升至27.2%。台湾LCD产业服务的 最终产品,主要是个人计算机行业的监视器和笔记本个人计算机。市场对象主要是东亚,例 如日本和大陆,目前美国市场占的比例不足10%,而不是以传统CRT监视器为主的桌上个人计 算机的美国市场。这方面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台湾个人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市场多元化 发展,也因此,即使在2001年4月个人计算机国际市场开始衰退,台湾LCD行业还可有骄人的 增长。总产值2001年还可维持20%的增长,30多亿美元的规模,在产能逐步发挥之后,成本 和效率将会进一步改善。竞争优势可以更为提升。特别是与LCD面板制造相关的原材料等配 套产业也正逐步投资投产,一如半导体行业在90年代下半期一样,光电产业的集群和网络效 益将可在今后几年体现。由于还在产品周期的开始阶段,未到成熟转移的时候,全球生产和 技术亦集中于日韩和台湾,即使大陆有所发展,技术转移不易,与台湾的市场、效率、技术 在一段时期里仍会有颇大的区隔,台湾光电产业很难在短期里有转移大陆的可能性。
至于台湾当局目前规划的未来关键产业,纳米产业可在半导体、光电产业等现有产业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但目前还仅只在科研初始阶段。生物科技产业受制于台湾本土医药未形成 产业,承托乏力,不易在短期内有所进展。因此,2001年下半年经济衰退所促成的产业结构 转型,主导者可能便只是以LCD为主的光电产业,半导体的芯片专工只能作为辅助。但是, 即使如此,台湾的结构转型还有几个严重的问题和发展的障碍。
一是LCD产业在台湾集中于个人计算机行业,通讯方面的比例较小,这亦反映出台湾信息产 业 还未能从个人计算机行业扩展至其它,特别是通讯行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笔记本个人计算 机和在桌上个人计算机方面以液晶监视器来替代CRT监视器。前者,台湾的生产能力和质量 都已有大发展,因此最近取得了日本方面来的代工订单。后者的市场余地很大。因而即使国 际市场个人计算机出货量在今后持续下跌,亦不会对台湾有多大打击。问题是大陆方面的竞 争。大陆企业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笔记本个人计算机及液晶监视器的市场需求会很大,当 地企业技术不足,但却可以用代工方法找台湾、日本、韩国的企业来供应,以及进口韩国的 LCD面板来组装。在二三年内,台湾还可维持其与大陆的市场区隔和由此而来的分工,可却 会越来越增加替大陆企业和市场的代工关系。这种情况下,除了LCD以外的组装工序会有越 来越多转移至大陆的压力。以LCD光电产业来保留和发展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生产、组装、研 发的机会便会有限。而在下游产业转移之后,作为上中游的光电产业能否控制下游市场需求 便会成问题。
二是在LCD产业的发展上,韩国的竞争压力极大。当前全球最大最先进的LCD生产企业集中 于 日本、韩国,其中韩国的大集团尤为进取,声势超越日本企业。LG Philip LCD投资第五代T FT(LCD生产,2002年6月便可投产,三星亦计划于2002年第一季度导入第五代设备,三季度 可开始投产。台湾企业还仅在第五代前的技术集中发展,刚开始投产,在技术方面与韩国便 相差一代以上。2002年韩国第五代LCD投产后,成本效益优势会提升,大面积LCD面板的开发 和商业化供应会加快,这绝对会对台湾LCD产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单从这两个因素考虑,台湾的信息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希望所寄在于LCD为主的光电产业。 可 是,发展空间可能只有两三年,乃至一二年,其后便会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而在这个期间 ,光电产业的发展可能未有充裕时间来形成巩固配合的产业群集,也没有机会发展其它高新 科技来替代作为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半导体的专工、LCD光电产业的发展都是极度技术和资金密集的,在制造就业和对经济其它 部门的推动作用有限。因而即使这两方面发展都顺利,增长迅速,台湾经济也还不易在当前 结构转型危机中拔脱出来。
一是传统产业空洞化的过程已扩及信息产业的下游产业,就算新近开发的新产品,如PDA、 手机乃至其它IA产品,台湾都不具体生产组装的竞争优势,产能的投资亦已集中于大陆。因 此,在信息产业上下游的生产体系里,能留下的主要是创造就业能力较低的上游尖端产业。
二是在两岸分别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不易禁止大陆产品进口。于是,大陆本土以及大陆 外 资和台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都应可返销回台,会全面冲击台湾留下来的传统产业、基础 产业,以至农业。台湾当局预期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运用反倾销的防卫机制来压抑大陆产品 的进口,然而并不容易,两岸的争端会增加。假若未能有效抑制大陆产品进口,两岸贸易平 衡会趋向于将把台湾现时享有的外贸顺差减少,甚或扭转为逆差,这对台湾整体经济和金融 的稳定会有很大的打击。而外贸顺差下跌,乃至扭转,亦会反映出台湾本土的产业竞争力不 够,产量下跌,结果就业能力大幅下降,经济增长便很难有足够恢复的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