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实现基础教育的转变保证整个教育的全面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全面提高论文,坚定论文,信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教育事业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若干重大的难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还广泛存在,使教育承担的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难以很好完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在东方文化传统较深的国家和地区中它有一定共同性。要克服它,涉及改变社会上千百年来形成的过时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确不容易。它最初表现在高中阶段为应付升大学的考试竞争而带来的只以考试成绩定高低的片面导向与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的矛盾。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升学考试竞争的消极影响也日益从高中蔓延到了初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领域。这种消极影响不利于民族素质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忧虑,国家教委也正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已有了一个大发展。今后各类教育当然还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继续有步骤地协调地予以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在教育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要考虑到现在培养的学生将生活到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要适应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所带来的未来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需要,以迎接国际环境提出的严峻挑战。这里最根本的,就是使基础教育真正从应试教育,即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那种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即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素质全面地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真正普遍地实现了这个转变,可以肯定我国教育将会面目一新,那时德、智、体生活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又有各种专长的人才将会大量涌现,前景十分诱人。
汨罗等地改革带来的希望
实现这种转变的好处,在教育界的很多同志中是有共识的。但是不少同志又认为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有一些同志上级文件可以转达,口头上也照样号召,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下决心千方百计地去加以实现。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据笔者所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比较成功的事例是有的。如山东的招远县从1988年开始在全县进行了变升学竞争为办学竞争的改革实验。他们在高中招生中,用办学条件和水平与录取挂钩的办法代替过去简单的只以考分定录取的办法,并逐步建立了一套对乡镇一级教育、学校教育、班级工作和学生个人的四级评估体系。这项改革实验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思想的端正,初步使全县的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他们的做法曾在全国性会议上通报过。再如,浙江省教委为了探索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合理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的素质能够“适应、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选择了绍兴柯桥地区三个乡镇,共70多所中小学的范围作为实验区,截至1995年已进行了8年实验,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据实验区介绍:该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普遍有了深刻的变化;师生中教与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学生流失现象几乎绝迹;德、体、美、劳各育地位得到明显提高,8年中没有一名学生因罪错受过拘留以上处罚;初步形成了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教育质量有了大面积的提高,受到社会和高一级学校普遍的好评。可以说在实验区素质教育已基本形成。还有一例是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有好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大会书面发言中一致建议学习和推广汨罗经验。汨罗是一个教育先进县,曾在1994年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作过介绍。当时,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他们“治理整顿了基础教育”,核心也是抓了教育思想的转变,该县对升学制度也作了类似招远的改革。汨罗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探索了12年之久。他们的经验受到省领导的重视,目前已开始向全省推广。最近《人民教育》等杂志1996年第2期刊登了湖南教育报刊社及《人民教育》编辑部等五位同志对其教育状况的长篇调查报告。从这份调查报告上看,在汨罗“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已在全市439所中小学中全部得到基本落实。以上所举是几个大面积地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成功的例子。当然,就单个学校而言,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事例,全国还有很多。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汨罗全市教育改革的成果,再从上述“调查报告”归纳出下列情况:
(一)德育比较落实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保证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每周一课时时事教育,一课时主题班会,一小时团队活动,雷打不动。全市6000名教师按“有意,有序,有招,有心,有效”十个字原则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目标管理上,在评奖中实行德育一票否决的办法。行为规范教育也做得比较好,甚至做到了全市学校门窗玻璃几年无损坏。作为德育的一个综合成果,12年来学生犯罪率几乎为零。
(二)重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教育。学校开课率为100%,并摸索了一套考核办法,如劳技课,选出100多个项目,作为全市的共同教学内容,逐项制定可考核的标准并严格按标准考核。
常常被忽视的“小三门”得到重视。所有学校的音、体、美三课,达到了100%的开课率。校校做到了三课“有教师,有教材,有备课,有场地,有器材”。这些课程也都有严格的考核。
(三)教师的力气花在教学改革上。他们十分重视研究国内外的教学改革经验,一方面有一套教学常规管理,以保证教改的成功做法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得到推广;一方面持续不断搞教改实验,既有重点实验,又发动校长教师人人动手,现已蔚然成风,做到人人有课题。他们把一味加重负担的那种教学方法,称为“蹩脚教育”。在教学方针上强调,“学、思、乐”,即“教”是为了适应“学”;“学”与“思”结合,“思”与“疑”开始;学习对学生讲不是强加的,而是有乐趣的。他们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保证课外活动和文体活动,不许额外补课和加班加点,毕业班也不搞“攻击战”。这样在汨罗,加班加点补课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湖南省从1990年以来,进行了三次教改成果评奖,在全省129个市县中一等奖共设置29个,汨罗一届得一个,共三个。
(四)为了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他们已全部实现了实验课按省颁标准达标,演示开出率,分组开出率,学生参与率全部达到100%。从1985年开始,他们设置了活动课,目前也已在全市普及。
为了引导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他们鼓励“个个冒尖”,如音、体、美竞赛中获奖,搞小发明获奖,或写小论文登报等均予以奖励。如都按一定标准计算,10万学生中有2万人左右已成为有小“特长”的学生。汨罗有五个普通高中,其中二中55班是普通校的普通班,全班44个同学中;涌现了32个特长生。
他们还在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乡14所小学已全面开展,已有2所取得明显效果。这些经验即可全面推广。
(五)汨罗的素质教育是从扭转复读班开始入手的。当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复读生比例很大。为了追求升学率,留级和差生流失现象也偏多。现在复读生在校内已全部消除,留级率控制在2%以内,流失率在小学已降至0.02%,初中2.5%,普通高中4%,职高3%。合格率,小学为98.5%,初中三年直升为89.5%,普通高中为99.5%,职高为100%。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已为6:4。这些数字指标均高于省平均水平。高考升学率最终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万人人口中每年16人,在全国县、市一级中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对汨罗等地的具体经验也许会有不同看法,但它们至少证明了:大面积地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虽有难度,但是可能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绝不是不治之症。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不少好的经验,可以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它们的推广遇到了应试教育这个拦路虎。所以只有实现这个转变,才能大面积提高基础教育。这是一切教育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汨罗等地的经验证明县、市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在于县市领导有正确坚毅的决心,同时还要有一个得力的教育领导班子。汨罗在压缩复读班过程中,高考升学率曾一度下降,社会上非难也就增多,几乎到了要罢教委领导的官的地步,但他们坚持下来了。汨罗等地的成功经验意义十分重大,给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带来了希望,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应该进一步考察、总结这类典型,并大力加以推广。
笔者认为,要使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这个转变,可能还需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完善教育制度,努力使青年学生人人能成才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这是一些中学提出的正确口号。因为,升学多少不完全决定于学校与学生本人的努力,而更决定于高一层次学校对招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目前,我们还不能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至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更是十分遥远的事。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理应创造条件,使每个有志青年有可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做到了这一步,客观上学生就没有必要非拼命去挤升大学这个独木桥了,剩下的就是人们在主观世界中转变观念的问题了,首先是人才观要切合实际,不能都去追求高学历。
我们现在设计的总体教育结构已接近前述的目标,青年学生可通过普通高中进入高等教育,经过初中进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的短期职业培训,等等。这为每个学生进入劳动或工作岗位创造了条件。问题是不仅要从满足社会需要角度而且也要从青年学生人人成才的角度促其真正全面实现。总的讲,还要搞好城乡两个综合教育改革,把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这两个改革都要在“综合”上下功夫,即要使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的结构与社会的需求较好地对上口,使培养的学生能人尽其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
但是还应想得更远一些。现在我国已提出终身教育的口号,但是由于有些教育内容是有最佳年龄期限制的,所以终身教育并不能完全弥补青少年儿童时期学校教育的不足。为此,在早期学校教育中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离校以后,能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自己。现在看来,初中、小学实行“五·四”学制,更为适宜。实行“五·四”制以后,初中一般文化科学课可以不增加,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但应适当增加劳动技术和职业技术课,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这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更好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学习与劳动的基础。同时也要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好,注意培养学生日后在劳动和工作岗位上自己学的能力。这一点汨罗市教育也是注意了的,如他们的教学改革有六个重点,其中一项是“自学辅导法”。这样学生毕业了,即使不升学,只要有志向,有毅力就能结合实际需要继续成长和提高。
现在我国教育上已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两个平行系列,并随着高职等的发展正趋于完善。在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教改研讨中,有的同志提出这两个系列之间要有多一点沟通渠道,使学生有可能有多次选择。这是一个重要的见地。从普通教育转向职业技术教育在学制上比较容易一些,困难往往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容量会限制这种转移。相反,从职业技术教育转向普通教育,则还有学生原有基础文化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个矛盾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和具备必要的文化科学水平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后,也是可能解决的。如给学生以帮助,使他们得到文化科学补习的机会。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还可以适当通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就可以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多一点选择。我国已有成功实践的自学考试制度,又有双休日,空暇时间增加了,这些都可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多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机遇。
如果我们经过论证,按照多样化成才道路和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将现有的教育制度加以完善,并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做宣传,那么,社会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可望大为减轻,也有助于消除升学失败诱发的悲剧。
用舆论与政策导向改变过时的传统观念
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要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从此以后,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某些地方出现了报考职高、中专热的现象,但问题远未完全解决。如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技工教育招生却不那么乐观,办学规模的增长也进展较慢。只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我国社会上对技工这类人才的重视恐怕还比不上德国这类国家。从“产品质量反映了民族素质”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经济竞争力中的一个隐忧。应该说这方面舆论宣传是不够充分的。五六十年代,我们有若干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现在我们至少需要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先进能手,他们应与当年王崇伦、倪志福一样知名,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我国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包括了知识分子)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国家的政治性质也要求这样做。如此说来,目前在这个问题上舆论导向的力度是应当加强的。有些地方举行技术能手比赛时出现了报名者寥寥无几的局面。这是与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大量劳动者的要求是不相称的。有的学校里挂的名人像也清一色是各种家。我们当然要宣扬优秀的“家”(科学家、企业家等)与“长”(领导人才),特别是与群众结合得好的先进人物。同时也要宣传优秀的人(工人)与民(农民)。从转变传统观念的难度着想,后者是要花力气的。
与此相应也要有政策导向。要讲德才兼备,“才”要看学历,更要讲能力,当然这二者是有关连的,但毕竟不是一回事。现在有的地方存在机械地讲学历的现象。有的是文件规定不妥当造成的,有的则是执行中受旧观念影响出了问题。前些年,小平同志视察天津一个立交桥,设计师是中专学历,得到小平同志称赞,否则他恐怕难于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大政策,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出人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但知识与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掌握先进职业技能的工人或农民,他的作用也可以是十分出色的。按照讲学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的原则,我国的人事、劳动、工资政策也可能要相应地做些修改或补充。职务资格证书制度,有助于改变单纯讲学历的现象,应该加快建立。
加强评估督导,改革升学制度
汨罗等地的改革都是从抓转变教育思想入手的。汨罗还狠抓了目标管理,对各校的办学目标有一套“刚性”的管理办法。这实际上是把办学指导思想用目标管理的办法端正过来,而且细化到了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同时他们的“中考”(初中毕业后的升学考试),还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加特长的原则按一定标准和分值综合评分,即用升学考试指挥棒把学生引向全面发展。同样,现在全国许多地方小学升初中实行了免去统考,就近入学的办法,小学从升学压力下获得“解放”。如果后续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能跟上去,就会使这些地方的小学教育大面积地出现可喜的变化。有的地方的“中考”也有改革,办法是把一定比例的名额分给各个初中,不全按分数排队录取。从而缓解了家长送子弟集中挤向历史上重点初中的状况,也调动了所有初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这些都提醒我们要从加强对学校评估督导和升学制度改革上来思考如何促进向素质教育转变。
汨罗等地至多是在一个县级市范围内实行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全面推行以后,还会有县与县之间的竞争。这就还要求省一级采取措施,给县以正确的导向。从汨罗讲顶住了升学率下降的压力,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从国家的政策上讲,就不应该让他们受到这种压力。这也提示我们,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中,需要省级主管部门对县级单位办学进行评估督导;然后才是县一级如何对各校进行评估督导问题;校内则有如何对各科教学的评估和管理问题。要用全面科学评估来代替只看考试成绩来评价的片面作法。我国的督导制度广泛实行,时间还不长,很大精力用于督导下级政府的教育行为,即“督政”。这样就要求还要花力气“督学(校)”。既然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意义如此巨大,甚至要作为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来看,多花些力气哪怕是增加一些督导人员也是值得的。
为了把学校引向正确方向,升学制度要改革。招生只以一次书面考试定高低的办法,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它有本身难以避免的片面性,不符合德、智、体择优的原则。现在小学直升初中有较多的成功经验,中考开始有了一点经验,除了加以总结推广以外,还要继续解放思想、探索更好的办法。同样高考制度也要进一步改革。对省级来讲,不存在省际考试竞争会影响录取多少问题,问题在省对县和县以下学校之间的竞争如何引导?这是有可能改革的,因为即使是一个大省,县级单位最多也不过200多个,是有可能定期逐个加以评估督导的,并可以设想将评估结果与高考录取适当地挂钩,以正面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这方面也要鼓励各地大胆做些改革试验。
“宽进严出”好像是一条出路,但进校后淘汰率很高。以美国为例,高校每年度获得学士学位的约110万人,获副学士学位的约60万人。如果都按规定学制毕业,并以淘汰率只有10%计,其在校学生人数规模当在600多万人,但其实际注册规模几近1400万人。虽然学生可以缴学费,政府与社会仍要负担相当费用。美国的高等教育费用是很庞大的。这种做法,日本都不采用,我们更是承受不了的,无法作为我国的选择。
要有党政领导的充分重视
这些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涉及社会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改革会有思想障碍。它还涉及教育的全局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所以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首先要充分认识这场转变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毛主席当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他提出了要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地、生动活泼地都得到发展。实现这个理想境界,将把民族素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指引下,改革使我国社会出现了蓬勃生机。教育的这场转变将从人的素质方面促进各行各业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反过来又推动多样化的各种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项很大的社会工程。这又是一个需要物质投入量小,而效益最高的教育工程。实施这项工程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界内外的办学的思想,首先是各级干部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培育有理想的新人,教育者自己也应当有与我们的社会理想相适应的教育理想,并且要有社会改革者的品格,不怕困难,去为它的实现而奋斗。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关键在人的素质。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如不尽快消除,它会带来的种种危害不可低估。它冲击了德、体、美、劳各育。智育虽然好像受重视了,实际上也是被扭曲了的。它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健康成长。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以勤奋知名于世界许多高校。勤奋出智慧,成绩也就优异。我国以很低的教育经费支持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但在国际测评中我们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成绩还是先进的。这要归功于学生学得认真,教师教得认真。但如果应试教育导致长期忽视了劳动教育,加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社会上追求奢靡之风的影响,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等优秀传统是会逐渐被削弱的。教育可以百年树人,但指导思想如不对头,也可以造成大的失误。
党政领导重视教育还要能正确地指导教育,希望从关心民族未来的高度,把端正教育指导思想的这件大事也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