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观察论文_于珍

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观察论文_于珍

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53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小儿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50例患者,对A组患者实施肢体语言沟通,对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的依从性。结果:A组遵医性92.3%,B组遵医性69.2%,明显A组效果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使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切实提升患者的临床康复率,对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有显著作用,因此将肢体语言沟通使用在小儿护理工作过程中具有切实的现实性价值意义。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儿护理;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using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ursing in children.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selected in 2013 April to November 2014 admission to accept the treatment of 104 cases of pediatric patients,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5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implementation of body language to communicate,to patients in group B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nursing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compliance.Results:the compliance of A group was 92.3%,and the compliance of B group was 69.2%,and the effect of A group was bett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in pediatric nursing work use body language to communicat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recovery rate and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children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o it will has practical value significance in pediatric nursing work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body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Key words:body language;pediatric nursing;clinical analysis

儿科患儿在临床病症人群中属于一个特殊性人群,临床上因为小儿的认知功能发育问题,因此在临床上称儿科为“哑科”,对此类患儿需要开展综合性护理工作,医护人员不但需要向患者描述病症的一般表现症状与护理需求,还需要面对患儿的家属,所以医护人员需要强化和患儿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1]。针对此类患儿,在对其沟通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沟通外还需要使用肢体语言沟通,本次研究中抽取了我院部分患儿对其开展基础护理与肢体语言护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儿科患者,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8例,平均年龄(6.5±3.5)岁。患儿入院分别为紫癜、急性肾炎、腹泻、肺炎和肾病综合征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机将104例患儿分成A组和B组,每组52例患儿,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基本相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对其开展常规护理工作,A组患儿在此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微笑护理: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对所有儿科患儿的护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始终保持微笑面对,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给患儿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儿与家属都能够感受一个良好的交流气氛,减少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存在的距离感,密切护患关系;(2)强化关心: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一对一的和患儿沟通,为患儿提供足够的关心与爱护,多和患儿进行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密切护患关系,让患儿愿意亲近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病情的积极观察与热心的向家属汇报,可以让患儿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用心,让患儿家属对患儿的情况能够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对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性作用;(3)安抚动作: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体贴情绪,在检查患儿状态时要保持动作的轻柔,例如在抚摸患儿发热额头的时候,要先轻轻抚摸患儿额头[2]。在听诊时,要保持细心耐心的态度,动作不可强硬,尽量的轻柔以打消患儿的抵触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如果出现恐惧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轻抚患儿的身体,以减少患儿内心存在的焦虑情绪,安抚患儿以让患者能够在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治疗;(4)细心安抚:护理人员在和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为患者提升帮助与支持,患儿接受治疗的时候,可能因为周围病房环境的问题或者治疗的疼痛而使得患儿出现不安、恐惧等情绪,患儿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身体与情绪反应便会越加激烈[3]。这个时候护理人员需要紧紧握住患儿的双手,为患儿提供鼓励和支持,减轻患儿内心的恐惧情绪,让患儿尽量的保持镇定;(5)善于肢体语言的利用:护理人员在和患儿接触的时候要尽量的保持轻柔和缓的动作,面对患儿时要保持得体的穿着,才能够为患儿带去良好的印象,增加患儿的亲切感,密切护患关系[4]。不一样的身体姿势给患儿表达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如直立给人的印象为严肃,跷二郎腿给人一种不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好的肢体语言会让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失去信心或者质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医院的形象塑造也是不利的。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得体的姿态,给患儿家属带来安全感。

1.3评定标准

安全接受:患儿主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与护理动作,不惧怕打针吃药;部分接受:患儿对部分治疗与护理有抵触情绪,医护人员开导后可配合治疗;部分抵触:患者不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内心存在恐惧情绪,经常哭闹但是不得不接受治疗;完全抵触:患儿有较强的抵触心理,对护理人员与家长的话听不进去,造成治疗工作难以为继。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做处理,计数使用%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对比使用x2做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动作后,A组患儿的接受率为92.3%,B组患儿的接受率为69.2%,两组患儿接受率对比,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肢体语言也是姿势语言,在某种环境下使用身体语言、身体动作等进行信息传递的语言形态表达。虽然肢体语言不是语言因子,但是其存在可观性、真实性的特点,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能够填补语言中的不尽不足[5]。

从本次研究中显示,对患儿开展肢体语言护理的A组患儿,遵义性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B组,显示在对患儿开展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强化患儿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小儿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获得良好应用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6]。

参考文献:

[1]方保珠.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3,02:185-187.

[2]王宗娟.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568-569.

[3]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4]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06:130-131.

[5]唐敦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0:4074-4075.

[6]黄燕.肢体语言在38例小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8:119+121.

论文作者:于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观察论文_于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