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对语境动力学研究的启示_框架理论论文

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框架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2-0001-04

1.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了研究语言知识与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Fillmore于1975年提出了框架这一概念。 他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any system of

linguistic choice)。他在1982年出版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一书中, 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把框架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是一种“与某些经 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某个物体或事件的典型(stereotype)”, 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间的一个接面(interface)”(Fillmore.1982;Fillmore & Atkins,1992,2000)。

Fillmore认为,框架起码应该符合两点要求:1)能体现情景或事物状态的特征;2)原 则上独立于语言表达(verbalization),如由买方、卖方、商品和付款等一系列事件构 成的购物框架。Fillmore还认为,在同一个框架中,要对任何一个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 ,势必要涉及这个框架内其他相关的概念。在不同的框架之间,可能存在多种联系方式 ,其中主要有等级关系(hierarchy)和次框架关系(sub-frame relation)两种。等级关 系包括与概念本身的等级组织相对应的现象和通过遗传产生的现象,如商业活动是一种 状态的变化(change of state),出租公寓是一种具体的商业活动。次框架关系指的是 框架之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商业活动可以包含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两种行为。

Fillmore把框架理论看作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认知理论,因此高度重视 词项(lexeme),尤其是动词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动词与整个情景相关,可以 使同一个框架的某些方面显得突出或者背景化。例如,buy,sell,pay,cost,spend,

charge等动词构成同一个语义场,共同激活同一个购物框架。要了解这些动词的意义, 就必须了解购物活动的整体框架。那些被背景化的、没有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容是交际双 方心领神会的成分。Fillmore认为,对一个动词的描写应该包括这个动词所能激活的框 架和框架成分在语法中的体现形式(即采用了什么词格,这个成分是否属于必备成分)。 词项可以激活具体程度不同的框架,如动词auction和dump所激活的略有差异的购物活 动,名词tip,ransom,allowance,bounty,tuition,retainer,salary,reward,alimony,

rent所激活的略有差异的付款方式。这种做法得到了其他认知语言学家的支持。如

Petruck(1996)认为,每个单词均表征一个经验范畴。词语能激活一整套相关的经验。 以mother这个词为例,它能激活“温暖、爱、关心和家庭”的框架。又如buy这个词能 激活“买方、卖方、商品和付款”的购物框架。

Fillmore的框架理论在许多方面与Rumelhart1975年提出的图式(schema)理论、Minsky 1975年提出的“欠缺框架”(frames with defaults)理论以及Schank和Abelson1977年 提出的“脚本”(script)理论是相似的。如Schank和Abelson就曾明确指出,框架是一 种“包含事件序列的知识结构”,框架理论是“脚本理论的前身”。这就是说,在他们 看来,脚本与框架有相似之处,脚本理论与框架理论之间有着渊源关系。

2.框架与框定

Fillmore等认知语言学家们不仅研究人类通过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概念框架,而且 还研究人类如何根据人际关系、交际意图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利用这些框架对人和事 物进行概念上的“框定”(framing)。所谓框定,就是把某人某事看作是一个框架中的 成分,并由此设定这个成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Lakoff(2003)曾以revolt(造反)一 词为例。他指出,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一群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 们要推翻统治者,这个行为是正义的。如果在revolt这个词的前面加上voter(选民), 就可以产生这样的框架:选民是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他们要造反,要推翻他们的统治 者,这个行为是正义的。他举的另一个例子是Arnold Schwarzenegger在接受共和党提 名竞选加州州长的讲话中的一句话:“When people win,politics as usual loses.” (人民胜利之时,政治将一如既往地失败。)从而把自己和共和党人框定为“人民”,把 民主党人框定为“政治”。谁代表正义,含义不言而喻。此外,小布什在其总统就职演 说中承诺tax relief(减税),这就意味着收税本身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affliction(痛 苦),主张增加税收就等于给老百姓增加痛苦,而减少税收就等于给他们减少痛苦,这 样就把自己框定为“为老百姓谋求利益的人”。

“框定”并不是政治家和其他权威人士所特有的行为,普通人也经常通过这种行为设 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在现代中国的家庭中,越来越多的丈夫把妻子框定为和自 己享有同等地位的家庭成员。

交际一方对角色框定时,被框定的那一方可能会进入这个设定的框架,也可能不进入 这个框架。

对某人某事在概念上进行框定,并不等于在实践中完全按这种框定行事。

在应用框架理论对自己和别人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时,涉及的角色关系可能是比较简 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也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关系。而在 角色分配上,不仅要考虑交际一方给自己选择了什么角色,还需要考虑另一方对这种角 色分配所采取的态度。可能性有三种:接受,部分接受和不接受。上述角色关系可以用 下面的框架网络图来总结:

3.Fillmore的框架理论对Halliday语境理论的启示

Halliday(1978)曾把语言学研究分成3种:一种是把语言看作“行为”(behaviour), 一种是把语言看作“知识”(knowledge),一种是把语言看作“艺术”(art)。他所创立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第一种,主张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Fillmore等人 所从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则属于第二种,主张把语言活动看作是一种心理认知行为。因 此,Halliday等人的语境思想与Fillmore等人的框架理论自然也是不同的。前者主张从 语言使用者的外部即从社会文化入手去研究语言意义在语境中的产生和阐释,后者则主 张从语言使用者的内部即从讲话者的心理过程探索语言意义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 。

尽管如此,我们发现Fillmore的框架理论对Halliday的语境思想还是有若干启示的。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讨论。

3.1角色框定与言语功能的关系

如上文指出的那样,“角色框定”是Fillmore框架理论的重要概念。Halliday虽然不 用“角色框定”这个术语,但他所说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和“言语功能”(

speech function)在含义上却十分相似。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在社会交往过 程中都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讲话者在给自己设定某个角色的同时,也赋予别人相应 的角色。他(1985,1994)在讨论语言的人际功能时曾多次指出,话语活动参与者可以发 挥四种功能:陈述(statement)、疑问(question)、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 述指的是讲话者扮演向受话者提供信息的角色,疑问指的是讲话者扮演向受话者求取信 息的角色,提供指的是讲话者扮演向受话者供应物品或服务的角色,而命令指的则是讲 话者扮演向受话者求取物品或服务的角色。对于讲话者来说,他可以选择以上任何一种 角色;对于受话者而言,他可以采取配合的态度,接受对方赋予的角色,也可以采取不 配合的做法,拒绝接受对方的角色分配。具体地说,当讲话者向我们提供信息时,我们 可以表示感谢,也可以表示无所谓,甚至对他提供的信息表示怀疑;当讲话者向我们提 供物品或服务时,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当讲话者向我们求取信息时,我们可以 满足他的要求,也可以置之不理;当讲话者向我们求取物品或服务时,我们可以立即提 供,也可以敷衍了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Fillmore的“角色框定”和Halliday的“言语功能”不完 全对等,但在社会角色的分配和接受方面却是有可比之处的。

3.2视角与起点的关系

框架理论涉及讲话者的视角(perspective)问题。所谓视角,就是指讲话者看问题的角 度。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如:

[1]John bought Liz a birthday present from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2]The supermarket sold John a birthday present for Liz yesterday.

这两个句子讲的是同一个买卖过程,但两者的视角不同:[1]的视角是买方,[2]的视 角是卖方。这就是说,我们在看待某个事物时在视角方面有选择的余地,或者说存在

Langacker所说的通过语言对外部世界所做的阐释(construal)。功能语言学家(如

Halliday,1994)对句子的主位进行界定时,使用了起点(point of departure)这个说法 。所谓起点,就是句子的信息(message)开始的地方,如[1]中的John,[2]中的The

supermarket,[3]中的Yesterday,[4]中的And surely:

[3]Yesterday John bought Liz a birthday present from the supermarket.

[4]And surely John bought Liz a birthday present from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这就是说,虽然Halliday等人在这里不用视角这个术语,但起点之说涉及讲话者看待 事物时所选取的角度。

需要补充的是,Halliday(1994)不仅在论述句子的起点时涉及视角问题,而且在讨论 情态取向(orientation)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如下:

[5]I think Mary knows.

[6]It is likely Mary knows.

[5]使用了以I为主语的小句I think引导后面的小句,带有明显主观的取向,而[6]使 用了以It为主语的小句It is likely引导后面的小句,显示了比较客观的取向。这和

Fillmore等人所说的视角颇为相似。可以这么说,Fillmore的视角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支 持了Halliday有关起点和取向的论断。

3.3框架结构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Fillmore的框架理论与Halliday的语篇连贯思想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相通之处。

第一,框架理论认为,每个语篇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整体话题(general topic),而这 个话题的提出和展开总是依靠一系列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语来体现。这就是说,语义场 概念与框架概念是紧密相关的,语篇的话题是在某个合适的框架中得到认可和编码的。 属于这个框架之外的内容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应出现在语篇之中。以买卖活动为 例,在买卖过程中买方向卖方问路是可能出现的现象,但问路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买卖 活动的必备成分,原则上是不应出现的。这种现象如果出现过多,则会对语篇话题的整 体性和一致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每个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意义上应该是上下连贯的。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 看,所谓连贯,就是指语篇内部的各个部分在命题意义和语用意义层面上能前后相连, 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框架都是有若干个成分构成的 ,这些成分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能彼此产生联想意义。这就意味着框架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支持了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连贯思想。

第三,框架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如何通过词语的意义,在大脑中搜索相 关的概念框架,激活与这个框架紧密相关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框架理论把语篇意义的 产生看作是对框架成分的填充。如果所有的成分都得到了填充,语篇就是完整的,否则 就是残缺的。此外,框架理论不仅要发现框架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而且还力图分清这 些成分当中哪些是必备的(obligatory),哪些是可有可无的(optional)。功能语言学认 为,每个语篇都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社会事件在语言中的体现,每个语篇都有自身 的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这个结构完整与否,是衡量语篇本身完整与否的重 要标尺。Halliday的GSP(即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理论虽然不用框架这个说法 ,但也有类似的主张。Halliday和Hasan(1985)明确指出,GSP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分哪 些成分是必备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所有成分以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哪些成分可以多 次反复地出现。例如,他们在对买卖活动的GSP进行分析时,总结出这类活动是由“打 招呼” + “请求” + “回应” + (“依从”) + “交换货物” + “交换货币” + ( “道谢”) + “道别”等步骤构成的。除此之外,他们还确定这些步骤当中哪些步骤是 可以舍去的,并在GSP的描写过程中把它们放在括号里,以区别于必备成分,如其中的“依从”和“道谢”两个步骤。

3.4框架结构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Fillmore对框架的社会文化特性给予高度的重视,既肯定许多框架是所有文化共有的 ,同时又承认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些框架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Lee(2001:1 71-175)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指出,框架概念既包含传统语义学概念的“隐含意义”(

connotation),也包含社会文化意义。例如,要想理解breakfast(早餐)一词的意义, 就必须了解与该范畴相关的文化习俗。以“早餐”为例,对中国人来说,它激活的框架 是“稀饭、豆浆、烧饼、油条”:而对西方人而言,它激活的却是“牛奶、面包、奶酪 、三明治”。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对词义的界定和理解也就可 能不同,所激活的框架可能出现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东风”和“西风”。“东 风”为中国人激活的框架是“凉爽,使人舒适,有利于草木生长”,而英文中的east

wind为英国人激活的框架恰恰相反,类似汉语中的“西风”。“西风”为中国人激活的 框架是“寒冷,使人感到不舒服,不利于草木生长”,而west wind为英国人激活的框 架概念恰恰相反,类似汉语中的“东风”。正如Langacker(1987:2)所说,语义概念是 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 image)基础之上的。这与Minsky(1977)所说的“ 程式化情景”(stereotyped situation)颇为相似。事实上,由于国家之间在自然环境 、文化传统、社会历史、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诸多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它们拥有的框架 自然也可能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文化内部,也可能因为情况的变化使 人们的认知框架发生变化。例如,“护照”以前对于中国人来说只与政府官员、外交官 有关,而现在普通公民也可以办理。又如改革开放前,“旅游”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多只 是参观境内的景点,而现在却可以游览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名山大川。

对于文化因素,Halliday等功能语言学家也是十分重视的。Halliday本人(1978,1985 ,1999)就曾多次论述文化语境对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文化语境与 情景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Martin(1992)更是把文化语境纳入他的语境模型之中,把它 看作是一个介于意识形态(ideology)与语义之间的层面。Fillmore的框架理论从心理认 知的角度证实了文化语境对语篇的生成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Fillmore有框架理论和Halliday的 语境理论分别属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但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相 通之处,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互不相关。然而,语言学界多年来习惯于把注意力集 中在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上,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其实,认清相通之处和发现 不同之处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因为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语言学研究的片面性。

标签:;  

框架理论对语境动力学研究的启示_框架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