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进步与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中国论文,差异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是我国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二年,也是应用新的指标体系对全国科技进步进行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第二年。通过对40多项基础数据综合而成4大类10小类共26个监测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方法对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区)的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现根据此次监测所依据的统计资料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
从总体上看,1997年我国科技进步状况普遍好于1996年。将26项监测指标进行比较,优于1996年的有20项,大体持平的有4项。 特别可喜的是,参评指标反映出科技资金投入,特别是各级政府对科技活动资金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全国科技经费支出额比上年实际增长14%,与GDP的比例达到1.4%(上年为1.36%);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支出比上年实际增长19%,与GDP的比例达到0.64%。 科技经费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科技拨款增长较快,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在上年352.6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55.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7%, 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的幅度为26.6%,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12.8%),反映了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对科技进步重视程度的加强。
除了科技资金投入有所增加外,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均较1996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8.8 %和26.1%,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但是,通过一些参评指标直观地反映出的两个问题也应引起注意。第一,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由上年的1.51%下降为1.15%。反映了我国利用金融信贷风险共担的科技开发融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第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特别是投资效益问题仍不容乐观。1997年我国劳动效率虽有所提高,人均GDP 较1996年增长了7.9%,但资金投入效益却有所下降, 亿元投资(上两年平均资本形成总额)新增GDP较1996年下降了0.17元/元。 在近年来运用大量资金投入启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资金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当前决策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各地区排序结果及简要评价
1.全国各地区总排序。根据此次评价的总排序结果,运用聚类方法,可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五组(括号中为1996年总排序位次):第一组:北京(1),上海(2);第二组:天津(4),广东(3),江苏(5),福建(11),辽宁(6);第三组:浙江(10),山东(8),黑龙江(9),湖北(14),吉林(12),陕西(13);第四组:湖南(18),四川(7),河北(16),重庆,广西(17), 安徽(19),河南(15),新疆(21);第五组:海南(27),江西(25),内蒙古(24),山西(22),云南(20),甘肃(23),宁夏(26),贵州(28),青海(29),西藏(30)。
与1996年该项监测总排序比较,在31个地区中,有22个地区排序无变化或变化不大(前后相差1位)。 北京和上海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与上年相同。在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及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四个子系统的排序中,北京和上海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显示出雄厚的科技实力。在第二组中,福建省异军突起,由第三组跃升到第二组,位次由第11位上升为第6位。在第三组中, 变动较大的有四川、浙江、湖北。由于四川省分离出重庆市后实力有所减弱,由第三组降至第四组。在总排序中下降了8位;浙江省由上年第三组的第4位前进到第1位;湖北省则由上年的第四组上升到第三组, 位次由第18位提升到第14位。在第四组中,湖南位次有所提前,由第18位提升为第14位,河南省则有所下降,由第15位下降到第20位。在第五组中,海南由第27位提升为第22位,山西由第22位下降为第25位,云南由第20位下降为第26位。
2.各子系统排序。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可划分为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个子系统。
——通过对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等三方面的综合,在科技进步基础的排序中,北京、上海、辽宁、天津、广东排在前5位,与上年排序相同。
——科技活动投入子系统包括科技活动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在该系统的排序中,北京、上海、天津、陕西、辽宁排在前5 位,上年的第4位广东在今年则落到第13位。 广东在科技活动投入中位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比重由上年的5.1 %下降为0.5%,位次由第3位下降为第24位。辽宁由第3位下降为第5位的主要原因为:每百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由上年的48人下降为40.8人,位次由第3位下降到第4位;地方政府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虽然由上年的2.35%提高为2.45%,但位次却由第3位下降到第4位;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由3.36%下降为1.93%,由第4 位下降到第6位;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由1.33%下降为1.27%, 由第10位下降到第12位。
——科技活动产出子系统由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两方面构成。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排在前5位。与1996 年比较,上海(原第三位)和广东的位次发生了变化。
——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包括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提高三个方面。在这一子系统的评价中,上海排在第1位,以下依次为北京、广东、福建和天津。与1996年比较, 福建取代浙江进入前5位之列。
通过总排序,各子系统的排序结果及简要分析可见,除四川拆出重庆位次大幅度下降及福建迅速跃升外,浙江、湖北、湖南、海南有所提升,云南、山西、甘肃有所下降,其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无大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大势。
三、我国科技发展的区域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实行各项倾斜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外贸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历来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的。科学技术固然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及用武之地。通过对1995—1997年三个年度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结果及积累的统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见,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同时,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的拉大,此外,即使在东部,各地区之间在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进入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已逐步加以调整。在加快沿海开发开放的同时,逐步实施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全方位发展的策略。随着这一策略的实施,如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作用,不仅是发达地区面临的问题,也是欠发展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1.东、中、西部区域比较。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上的先行优势不仅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同时在科技投入与产出上,在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上,与中西部逐步拉开了距离。
我国东、中、西部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3.4%,29.6%和57.0%;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1.2%,35.7%和23.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政策向东南倾斜,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1990年,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国的59%、26%和1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54%、30%和16%;到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着大致的比重,分别占全国的58.3%、27.5%和14.2%。显然,对东部地区的重点投入已产生了明显的“先行”效应。除了土地面积西部大于中、东部外,无论从人力资源、物质投入,还是从经济产出看,东部地区都占有与中西部逐步拉大的优势,东、中、西部虽然是地域上的划分,但在人们的意识中,东部地区似乎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似乎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代名词。
东、中、西部的科技进步状况也是与经济实力的表现大体一致的。根据1997年我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的排序结果,按以上12、9、10个地区划分的容量将全国31个省、区、 市按先后顺序划分为三组:第一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福建,辽宁,浙江,山东,黑龙江,湖北,吉林;第二组:陕西,湖南,四川,河北,重庆,广西,安徽,河南,新疆;第三组:海南,江西,内蒙古,山西,云南,甘肃,宁夏,贵州,青海,西藏。
从总体上看,科技实力较强的省市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地区,只有广西和海南列入第二组和第三组;西部10个省区中有6 个省区落到第三组,有4个落在第二组, 可见科技实力较弱的省区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2.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科技投入上的差异。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必须先行,这是人们都清楚的道理。但开展科技活动也不是无米即可成炊的事情。要发展科技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投入强度。它既体现为相对于其他投入的一定的比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科技投入主要是“人”的投入和“财”的投入。从“人”的投入看,中部和西部与东部比较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十分明显。1997年东、中、西部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重约为51.7%、27.4%和20.9%,同期人口比重为41.2%、35.7%和23.1%。在投入方面主要的差距表现在资金投入上。
科技资金投入的差距又主要表现在绝对量上。如果从东、中、西部科技资金投入的各项相对比例上看,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0年分别为1.94%、1.26%和2.03%,1997年分别为1.4 %、0.84%和1.26%,西部地区在比例上似乎比中部地区还大了一些。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差距,绝对量太小,同样比例的科技投入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中、西部地区在科技资金投入规模上与东部地区相差太大。东、中、西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0.29∶0.21; 地方政府科技拨款比例为1∶0.42∶0.28;科技开发贷款比例为1∶0.26∶0.24;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比例为1∶0.28∶0.21。 西部十个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比北京或上海多不了多少,只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一省的一半左右。
东、中、西部地区在科技资金投入上的差异与中央在各地区的科技投入关系不大。将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扣除中央部分,只计算各地区地方属科技经费支出额的比例,东、中、西部为1∶0.39∶0.25。
前面谈到,中、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有优势,但在人口方面呈劣势。但即使以人口比重为参照系,将一些反映科技状况的指标与这一参照系进行比较,中、西部地区在科技资金投入方面也不占有任何优势。可见,在所选定的主要反映科技资金投入的指标中,中、西部都(参见表1)大大低于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在科技投入上不能仅满足将“比例”与东部地区比较,而只有在规模上达到一定的“强度”时才能对经济产生效应。当前扩大科技投入的规模是中、西部地区的当务之急。
3.科技产出比较。一般地,我们习惯将科技产出分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如论文、成果、专利等,属于科技活动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研究活动直接产生的成果;间接产出即指由于科技活动作用于经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影响,如科技活动作用于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等。
——直接产出比较。通过对统计资料的观察,我国东、中、西部在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例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大约为1∶0.74∶0.46,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大约为1∶0.53∶0.40,但联系科技活动的直接产出看,科技论文数的比例为1∶0.42∶0.28, 发明专利批准数的比例为1∶0.31∶0.21,在科技活动的直接产出上,中、 西部地区的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可见中西部地区在创造条件发挥科技活动人员作用上需要进一步下功夫。“人”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用好“人”,充分地发挥“人”,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弥补其他各种投入的不足,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使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间接产出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迅速变动时期,东部地区逐渐发展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9%和36%,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15%;而中、西部第一产业增加值要占到24%和26%。在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中,东部地区工业结构中加工程度及满足市场需求的轻工业和重加工工业的比例逐渐提高,轻工业占比重为4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3.64%和21.81%,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1和1.45个百分点;加工工业占比重为28.08%,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重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如中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38%和26.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3和2.48个百分点,而加工工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91%和26.71%,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6和3.45个百分点,加工工业占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是科技进步实施的主要场所,而轻工业及加工工业又是工业实施科技进步的主要场所。联系到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不难看出,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空间范围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地利条件,决定了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1997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2.7亿元,是中部地区的5.3倍,是西部地区的6.6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91.69亿美元,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28.7倍和55.1 倍。由于地域优势及经济结构而形成的科技与经济优势使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参见表2)。
四、我国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类型的划分
东、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地理位置的划分,由于考虑到地缘优势而通过政策的导向形成目前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的格局。从总体上看,将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进行比较,确实经济水平的差异十分明显,但如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见,各个地带其经济、社会与科技也不是均衡发展的,东部也有薄弱环节,中、西部也有水平较高的。根据各地区在近年全国科技进步监测及综合评价中各子系统排序的相对表现可大致将各地区划分为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型地区、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型地区、科技领先型地区、赶超型地区、落后型地区、滞后型地区和其他地区七类。
科学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型地区的特点为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均衡。这一类型地区有上海和天津。上海在各系统及子系统的排序中均位于前列,特别是有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子系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提高)中均位于第1位(参见表3)。
科技领先型地区的主要特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较高,但科技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类地区有北京、辽宁、陕西。其中北京地区虽然在总排序中列为第一,但由于相对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和科技活动直接产出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各项指标只排在第2—3位,特别是反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各项指标也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数只排在第6位,环境保护只排在第4位(参见表4)。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型地区的特征为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科技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方面表现较好。这一类地区有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参见表5)。
赶超型地区是就其进步速度而言的,在’98评价过程中,有些地区进步较快,使本地区的位次迅速提升。属于这一类的地区主要有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和海南(参见表6)。
落后型地区的主要特征是与上年排序比较位次有所下降。主要有河南、山西、云南和甘肃(参见表7)。
表1科技资金投入比重与人口比重比较
西部占全国 低于人口比 中部占全国 低于人口比
指标
比重(%) 重百分点
比重(%)重百分点
总人口23.07— 35.73
—
R&D经费支出
16.466.61
17.57 18.1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16.366.71
18.09 17.64
地方政府科技拨款 16.796.28
24.67 11.06
银行科技开发贷款 16.526.55
17.11 18.62
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 14.069.01
18.89 16.84
表2 东、中、西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
指标
东部中部西部
人口占全国比重
41.20
35.73 23.08
GDP占全国比重44.93
41.10 13.96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
48.04
40.60 11.35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10.71
11.34
9.75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比重
45.31
53.27
1.42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7.115.44
3.14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 56.40
32.61 10.99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8.79
13.96 8.83注:表中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
表3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型地区排序表
科技进步 科技促进经
地区基地科技投入科技产出 经社会发展
总排序
上海
2
2
3
1 2
天津
4
3
4
5 3
表4科技领先型地区排序表
科技进步 科技促进经
地区基地科技投入科技产出 经社会发展
总排序
北京
1
1
1 2 1
辽宁
3
5
9 10 7
陕西 18
4
8 24 13
吉林
8
6 16 20 12
新疆 12
9 28 22 21
表5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型地区排序表
科技进步 科技促进经
地区基地科技投入科技产出 经社会发展
总排序
广东
5 13
2 3
4
江苏
7
8
5 7
5
福建 16
7
6 4
6
浙江 13 21
7 6
8
表6赶超型地区排序表
科技进步基础 科技投入 科技产出 科技促进经济 总排序
地区 社会发展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福建
2016 67116 6 4
116
浙江
1513 17
21 97 5 6
108
湖北
1110 15
1412
111111
14
11
湖南
1314 23
2216
121815
18
14
海南
2830 29
2826
2213 9
27
22
表7落后型地区排序表
科技进步基础 科技投入 科技产出 科技促进经济 总排序
地区 社会发展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河南
1717 13
2618
211518
15
20
山西
1820 25
1924
272225
22
25
云南
2222 26
1820
262123
20
26
甘肃
2326 19
2421
202427
23
27
滞后地区的主要表现为科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均较为落后。其中多为我国西部省份,如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
五、结论
通过对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指标的分析可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发展状况既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布局相关,也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联系,这一东南强、西北弱的科技格局今后仍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从东、中、西部地区科技人员使用效率的比较看,这一倾斜的格局今后有可能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固然,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讲,西部的科技弱势有待于加强,但从比较效益上看,同样的人、财、物力投入到不同的地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功效,也是各级决策层面应给予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