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滨水地区的活力纽带——以三门县亭旁溪两岸规划设计为例论文_戴侃敏1,杨留柳2

戴侃敏1 杨留柳2

1.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2.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浙江杭州

摘要:本案通过三门县亭旁溪两岸规划设计的实例,从全局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交通框架、功能布局、空间塑造,生态提升、景观优化六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对滨水地区进行综合统筹安排,重塑滨水地区的活力,使之成为重要的城市活力纽带与复合的公共中心。

关键词:滨水地区;功能复合;活力;公共性

一、规划背景

三门湾位于示范区南北两翼的结合部,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与沿海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地区,独特的区位为其发展带来机遇,通过融合宁波南部与台州北部,将成为浙江沿海城市与产业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地区。

随着滨海新城、大湖塘新区、火车站经济圈等区域性建设的不断推进,三门中心城区的发展格局越发清晰。74省道的打通,促进三门中心城区双通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使亭旁溪沿线片区由原先城市边缘地带过跃升为城市新门户、区域新纽带,亭旁溪沿线片区发展的大机遇来临。

二、现状概况

基地位于亭旁溪沿线中间区段,亭旁溪沿线片区为本案重点研究范围,亭旁溪沿线片区位于大湖塘新区以南,亭旁镇以北,为大尖山和岩头山中间的山谷地带,用地面积 400.33hm2。山溪贯彻南北,青山伴于两侧。

基地内现状村庄大多为自然散布状态,各村内建筑质量较差。存有大量农业用地,展现了沃野绵延的田园风光。这些农业用地虽然对后期城市建设土地置换带来影响,但是为景观营造创造了条件。基地现状内有大片沙洲,呈现出特别的湿地景观效果。

基地内丰富的山、水、田、林生态环境资源及大片的可开发用地,使得该区域土地开发潜力巨大。

三、发展策略

本案针对滨水地区的自身特点,从区域协调、交通框架、功能布局、空间塑造,生态提升、景观优化六个方面提出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策略——交通先导,五位一体;舞带通脉,区域共荣

亭旁溪沿线片区由边缘区域到纽带节点的转变本质上是由交通条件的转变而带来的。规划立足于交通先导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打通东西向近、远期74省道,南北向联系主城区和亭旁镇的三大交通主干脉络,使各功能组团联系畅达,实现五位一体。

2、交通框架策略——双龙傍溪,通达区域;因势定线,两岸一体

作为三门县城南部交通大通道的纽带区域,规划构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套路网框架。交通性道路框架由近期及远期的74省道构成,注重过境快速交通流的疏导,便捷联系三门县城的各大片区。各谷地功能组团内的道路网则如珠串般挂在干道上。同时,由纵向上的各主次干道跨溪联系两个道路框架体系,使亭旁溪两岸的道路交通框架成为一体。

3、功能布局策略——组团存异,区域协同;聚纳疏引,张弛有序。

功能构建及定位上规划避免了走综合性新城的道路,而是从城市各片区功能定位的内在联系入手,寻找错位发展的契机,突出“组团存异,区域协同”的功能布局理念。功能空间布局上,规划突出区段式主题布局概念,提出了聚、纳、疏、引四大区段。

4、空间塑造策略——山水通途,逸谷绵延;脉轴带廊,有机生长。

山水空间及大交通通道决定了本区空间上的自然特质——山水间的廊带空间,廊带内的绵延逸谷。带状空间需要线形元素作为主干脊梁,功能组团在主干上有机生长,其间廊、带、脉、轴穿插贯通,山、水、谷、城浑然一体。

5、生态提升策略——以溪为脉,编织山水;因地制宜,主题升华。

大山水生态条件上,规划以保育、涵养为主。生态景观处理上,因地制宜的充分立足现状生态资源禀赋,挖掘亮点,将果园、交通节点、河湾、田园、沙洲等元素主题性的升华为重点生态景观节点。以点带面,以溪为脉,将两岸生态特质串联起来,编织山水生态之精华。

6、景观优化策略—— 梳理界面,层次分明;序列节点,高潮迭起。

对于本案这样的线形元素主导的带状空间,空间景观的处理上,规划尤其注重界面的梳理和序列化节点的设置。将背景山体界面、沿溪滨水界面、交通通道界面、两岸滨水主题景观带界面等梳理清晰,使亭旁溪两岸的各个空间景观层面层次分明、肌理井然有序。同时将建筑地标、构筑物地标、景观地标、服务设施节点、交通节点等各类空间景观节点穿插布置,使线形流线上不同类型的空间景观视觉冲击不断的出现,空间景观高潮一次次得到巩固。

四、方案布局

1、目标定位

通过对本区地缘要素提取,功能要素整合,有机空间生成的规划理念,打造体现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打造城市精神活力的展示新窗口、联系功能片区的活力纽带。

2、规划结构

(1)一水多湾,三路推进

亭旁溪奔流,借山谷地势而蜿蜒;近期、远期74省道以及南岸大道构成基地空间骨架。

(2)四谷相生,彩翼舒展

村居谷、欢乐谷、养生谷、综合服务谷四珠串联,主题景观彩带展翼,因水而舞。

(3)网络渗透,活力缤纷

功能在生态基底上生长,自然空间向人工空间中渗透,缤纷多彩,活力无限。

3、滨水空间规划

(1)两岸缝合,廊道渗透——公共活动绿楔渗透,缝合两岸空间景观

两岸景观组团之间以多条绿楔穿插,延伸滨水公共空间,形成两岸景观与活动的对话关系,缝合空间,形成多个滨水景观核心。同时廊道空间开敞,作为建筑界面,形成城市良好的景观视廊与组团之间优质的公共空间。

(2)廊网交融,城绿共生——水脉绿廊网络交织,营造多样开放空间

结合城市绿廊形成水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基地。在沙洲湿地公园等局部区域放大水面,形成公共开放空间节点,形成多样场所,塑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城市提供优质的生态休闲场所,提升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

(3)三带多廊,山水尽展——塑造多样水岸风貌,创造活力滨水空间

依托现状中优质的山水资源禀赋,在规划中强化一条水廊及两岸绿廊,形成水脉绿廊蓝绿渗透,山环水抱的空间格局,山水空间充分展露,形成多个有活力的滨水活动区域及景观节点。

结语

塑造滨水空间的城市活力,其实是城市功能的重新解读与梳理。城市活力需要融入滨水空间的重塑与滨水活动的策划之中。本案对基地带状空间特质的分析,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出了塑造空间意象,打造城市活力的发展策略,使得本案形态与功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叶岱夫.城市风景湖形状的空间效应与景观设计.中国园林,1999.05

论文作者:戴侃敏1,杨留柳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5

标签:;  ;  ;  ;  ;  ;  ;  ;  

重塑滨水地区的活力纽带——以三门县亭旁溪两岸规划设计为例论文_戴侃敏1,杨留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