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方向_神经科学论文

神经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方向_神经科学论文

神经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分析论文,取向论文,神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将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科学与研究人类心智的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设想,源于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弗洛伊德。在他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有时甚至是一改故辙。事实上,弗洛伊德最初的梦想之一就是将“大脑的科学”和“思维的科学”结合起来,建立一门完全依靠神经学与生理学的心理学。他的这种努力在其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方案》一书中达到了顶峰。他在该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其意图就是要“提供一种将会成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即把精神过程描写为可规定的物质粒子的定量决定状态,从而使这些过程得以清晰表达并避免相互矛盾”(Freud,1895,p.295)。但是,他很快发现,试图建立生理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严格对应关系的想法太幼稚,转而放弃了这一计划,并且在晚年时还曾试图阻止这个《方案》的出版,直到他逝世后,这部著作才与公众见面。在试图建立一个心灵的神经生理学模型失败之后,弗洛伊德转向了心理学模型,开始发展精神分析学。此后的几十年间,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彼此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和关联。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当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开始彼此交叉与融通,并在协同互补中最终催生出神经精神分析学(neuropsychoanalysis)这一新的研究取向,部分实现了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建构心理学的神经生理学模式的梦想。

一、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产生背景

心身或心脑关系是当代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其他生命科学领域最饶有趣味、极其艰深复杂的核心理论主题之一。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身问题表现为心脑关系问题,亦即心理现象同生理现象的关系问题。该问题的实质在于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同大脑的生理学结构和功能有什么联系及如何联系?今天,学者们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心身、心脑关系问题的研究,应当放在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部位上进行。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神经精神分析学应运而生。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场兴起于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中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其核心目标是协调心脑问题的主观与客观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解决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都没有很好解决的心身关系这一最古老的问题。

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的诞生或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两门学科都遇到了各自的发展瓶颈,产生了将对方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走出困境的需要。特别是对于精神分析学来说,这种要求更为强烈,因为当代文化不断地向精神分析学提出各种挑战,要求它具有更多的科学理性,以适应时代的变迁。精神分析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对其科学性的质疑。如果将主流的实验心理学当作是科学的模式,那么精神分析学无疑无法满足其要求。精神分析学没有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不能准确地处理一个变量以评估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对其他元素的观察评估也难以做到尽量客观。尽管精神分析也要求治疗的框架从一场治疗到另一场治疗,从一个病人到另一个病人都要维持一致,但每一次的介入均会有所不同。事实上,弗洛伊德是按照自己独特的解释所提供的依据来构建和发展其理论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引起人们对其整个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精神分析学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药物的使用。尽管在20世纪上半期,精神分析学抓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在美欧乃至世界各地大受欢迎,成为当时心理治疗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但随着20世纪中叶精神病药物的开发,大众对精神分析治疗的求助开始减少,精神分析昔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由于药物治疗对“心因性”病理和“器质性”病理都有较快的疗效,并且与精神分析的“谈话疗法”相比更加简单、方便和廉价。因此,心理治疗的“生物取向”逐渐超越甚至取代了精神分析的“心理取向”。精神分析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遭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人指责它昂贵、费时、成效不显著,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加致命的是精神分析在理解新的症状的动力学,如抑郁症、惊恐症候群、毒品成瘾等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试图使新的症状去适合旧有的理论完全是徒劳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些精神分析理论不能跟随最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因而它们不能反映当前的思想。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再次考察旧有的理论,甚至是对其进行修正,更新其内容。如果精神分析学家能够对于最重要的科学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持更加开放的态度,那么就能部分地解决其所面对的困境。

对于神经科学来说,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后,它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强势学科,但是像精神分析一样,它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遭遇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神经科学虽然获得了大量精微的实证资料及模拟成果,但仍然没有办法做到以目的、目标、意图、感受、价值等术语,而不是以神经学术语来解释人类的心理活动,特别是缺乏合适的理论、假说、原理来沟通大脑的宏观性精神、心理现象与微观细胞的生化活动。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实验室研究,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人性,如何才能将神经科学的精确结果与相对随意的现实活动相结合,这是神经科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正如萨克斯指出:“神经心理学像古典神经学一样,旨在完全客观化,并且它的巨大力量、它的进步恰恰来源于此。但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尤其是一个人,首先并且最终……是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准确地说,他是一个主体,是活动的‘我’,却被排除[在神经心理学之外]”(Sacks,1984,p.164)。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出一种创造性的新理论,来沟通微观与宏观、生理世界与心理世界。

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发展的困境,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将往日的对抗前嫌搁置一边,开始重新审视对方的价值和互补的意义。精神分析集中于主观经验,它可以为神经科学提供许多助益,因为精神分析学派已经对个体在体验他们的情感、知觉和认知时所产生的主观精神生活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观察。神经科学以客观性为核心,它也对精神分析助益良多,尤其是一百多年来它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行为、情感或情绪以及认知背后的生理机制的证据和发现。因此,二者的结合必将使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视角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人的独特性。

二、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过程

作为心理学中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历程比较短暂,自2000年正式创建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此之前,精神分析学就已开始了与神经科学的对话与交流。20世纪90年代初,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的阿诺德·普费弗(Arnold Pfeffer)与神经科学家詹姆斯·施瓦茨(James Schwartz)作为各自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学者,共同倡导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取名为“精神分析一神经科学研究小组”。这个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讨论不同主题的会议,每次开会时,由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或神经科学家首先概括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的发现,然后大家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展开讨论。纽约小组的跨学科研究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渐发展成为本地区对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联合进行教育和培训的中心,同时还向外辐射,促进了美欧等地大量相似团体的建立。为了便于进行国际相互交流,分享资源,精神分析学家索尔姆斯(Solms)和涅尔谢相(Nersessian)等人于1999年发起创办了《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次年,有4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的首届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大会在英国伦敦成功召开,会上成立了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索尔姆斯和雅可·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被推选为协会的联席主席。专业杂志的创办及其学术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神经精神分析学这一新的学科取向正式诞生。

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以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协会和《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为平台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分会已遍及各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会员人数已超过800名。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年会,每届年会都会以某个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从2000年至2011年,历届年会的主题分别是情绪、记忆、性与性别、潜意识、右半脑、梦与精神、客体关系、抑郁、冲突中的自我、神经精神分析;需要的人、游戏的神经精神分析观点及神经精神分析;躯体的心智化。围绕着上述各种主题,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该杂志创办之初,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索尔姆斯就在杂志的卷首语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办刊宗旨:“(1)促进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之间进行科学的对话与争论;(2)对精神分析师和神经科学家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培训;(3)为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交流跨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平台。”(Nersessian & Solms,1999,p.3)《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每年出版两期,其编辑和顾问全部都是当代神经科学界和精神分析学界的著名学者,来自神经科学阵营的有:坎德尔(Eric Kandel)、潘克塞普、达马西奥(Damasio)、拉度(LeDoux)、利贝特(Libet)、沙克特(Schacter)、辛格尔(Singer)、迈贝格(Mayberg)、拉马钱德拉(Ramachandran)、萨克斯等人,来自精神分析阵营的有:索尔姆斯、涅尔谢相、约克(York)、谢文(Shevrin)、沃特(Watt)等人。为汇聚研究力量,《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也采取了纽约研究小组的对话形式,每期都会请一位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就某一热点问题撰写一篇主题文章,并邀请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两方的著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角度进行评论,然后一起发表。《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在十几年间所发表的文章涉及众多的主题,如,《弗洛伊德的情绪理论》、《海马回的潜意识》、《虚构症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与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密切关系》、《自我概念和自我压抑》、《成瘾的易感性》、《压抑内容的性质》、《弗洛伊德的心灵理论与功能成像实验》、《整合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生物学关于恐怖症的观点》、《共情的神经科学:整合情感与认识的观点》、《功能神经成像:它对我们理解变化过程有帮助吗?》、《动力学潜意识的神经基础》,等等。《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对这些热点问题的争鸣,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心理的神经机制和统一的心智理论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每一期主题文章所涉及的领域几乎都成为神经精神分析学中研究比较深入、比较成熟的问题。

三、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学科内涵

神经精神分析学亦称“深度神经心理学”(depth neuropsychology),是一门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兴跨学科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一种新的精神分析范式,一种整合心身研究的新取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模板来解释神经科学的发现,并启发神经科学的新研究;二是它通过实验数据充实和更新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将其与解剖功能结合起来,使精神分析在未来可以用类似化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术语解释情绪、梦、思维等心理现象。

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目标是将神经科学“第三人称”的客观实验研究范式与精神分析学“第一人称”的主观经验研究范式相整合,以提供一种主要是心理学的统一理论。从表面上看,精神分析带有浓厚的人文科学色彩,而神经科学则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然而,事实上,两者的整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从研究主题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精神分析侧重研究主体的“心”,而神经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主体的“身”或“脑”,因此两者的结合便可以使我们理解整体的人。首先,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在研究主题上都恰好关注了另一门学科倾向于忽视或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过程。精神分析研究内部世界的主观经验,专注于个体活动时出现的情感、动机、冲突和体验,而这正好是神经科学家可能不会予以考虑的现象,也是最不适合用他们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现象。相反,神经科学家或认知神经科学家则花了几乎40年的时间利用各种方法来系统研究与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有关的大脑机制。其次,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这两种取向使用的方法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精神分析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方法,可以据此生成关于复杂心理现象,尤其是那些涉及情感、动机和特异性联想联结的心理现象的假设,但是作为一种方法,它在检验假设方面却是低效的,特别是面对以一种可靠和科学的方式在彼此竞争的假设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精神分析方法更是显得无能为力。换句话说,精神分析临床观察的开放性从科学发现(假设生成)的角度看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但从证明(假设检验)的角度看则又是其最大的弱点。假设检验要求严格控制对被试的反应具有潜在影响的各种变量,而意义的临床研究则不需要控制或仅需要不太严格的控制。相反,实验室是检验假设的理想地方,但却不适合生成有关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包括复杂的人格组织过程、复杂的动机状态、心理病理学或人际关系等的假设。例如,认知神经科学家们接受了与计算机有关的人工智能概念,但不管这个概念有什么样的优势,它都不能考察那些不能与计算机分享的人类智力的特征,如意识和潜意识精神作用、与情感的关系及情感的影响、身体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因为,被试和研究者在实验室中的接触短暂,并且所使用的刺激是明确选择出来的,对不同被试来说意义相似,因而难以对深层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神经科学的研究要求刺激对不同被试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意味着它难以描述构成精神分析研究主要目标的特异性的联想联结。精神分析方法被用来在自然情境中系统研究主观经验,其目的就是要获得有关产生这种经验的装置,即人的心理的机能组织的科学推断。事实上,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最终研究的都是同一件事,即人类心理的机能组织,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因此,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资料的结合应该比它们中任意一个更有可能为对心理的机能组织的推断提供一种更好和更可靠的基础。

在理解神经精神分析的内涵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几点澄清。首先,神经精神分析学是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一种交叉整合,但这里面的精神分析主要指的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而不是在他之后精神分析内部的各种派别或外部的各种取向。其原因主要在于,尝试着将精神分析理论概念与神经科学的概念相联结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因此,为了简化这项任务,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只能够从最初步、最基本的概念开始,但这仅是第一步。一旦能够确定最基本的精神分析概念,即弗洛伊德理论概念的神经关联物,那么神经精神分析的研究也就有了一个基础,这样就可以在它的上面建造更复杂、更精细的神经精神分析模式。在神经精神分析研究者看来,目前精神分析领域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分析模式,甚至有一些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彼此矛盾,而神经精神分析研究必须从某个特殊的模式开始,因而他们选择了所有其他的模式都从中生发而出的那个模式,即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模式。同样,神经精神分析学所说的神经科学指的也是其最宽泛的交叉学科的意义,涵及各种与认识脑和神经系统有关系的科学,包括狭义的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行为神经科学等。其次,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目标并不是想要证明弗洛伊德是对是错,或者精神分析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而是要获得能够扩充精神分析基本概念的实验资料,并赋予它们解剖功能的连贯性,以使精神分析可以在未来能够用尽可能客观的术语来解释心理现象。神经精神分析学所感兴趣的是,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之间关系的转变,即从一种毫无结果的冲突的关系转换为一种新的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可以观察到两门学科中的研究现象。第三,神经精神分析学并不像精神分析或认知心理学那样,是一种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流派,它只是心理学大家庭中的一种研究取向。它有着基本的观点主张和方法论前提,但在具体研究及研究的解释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同时,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组织致力于学术交流和培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往关系,但并不是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学术团体。

四、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领域

神经精神分析学创立的时间虽短,但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研究涉及多种主题,如意识与潜意识、情绪与记忆、本能与动机、压抑与防御、冲突与创伤、睡眠与梦、生活经验与大脑发展、客体关系与人际交往,异常心理的产生与治疗等。其中,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比较深入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研究

意识问题是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领域。在心理学中,对意识的科学研究最初是从德国冯特(Wundt)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当时使用内省法研究意识问题,意识问题遂成为心理学家一直关注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脑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意识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成为可能,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研究意识问题的高潮。神经精神分析学便是意识研究的众多跨学科领域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其独特性就在于,它既注意到意识的主观性质,又关注了意识的客观生理基础。神经精神分析学家继承了古典精神分析有关意识的合理思想,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意识研究框架。例如,索尔姆斯认为,意识很明显是与表征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与语言相联系的心理特质的感觉器官,一种使主体可以将其与他自己的潜意识现实联系起来的功能。而且,神经精神分析学家还将一直被神经科学家所忽视的情绪和情感维度引入意识的理解之中。潘克塞普提出了情感意识理论,以情感质(equalia)解释意识的来源。达马西奥则提出了“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概念,并从内容和状态两个方面来阐述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二)潜意识研究

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也是精神分析理论有别于其他理论之处。关于潜意识的讨论必定要讨论记忆,其原因在于潜意识是一种情感表征在记忆系统中的存储,这些情感表征与个体自生命一开始就与有的经验、幻想和防御有关。因此,潜意识机能和记忆机能不能在离开彼此的情况下而单独存在,它们是发展过程中平行地组织起来的两种功能。这符合弗洛伊德1912年在《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中指出的:“至于潜伏的观念,如果我们有理由假设它们确实存在于心理之中——就像存在于记忆中一样——那我们就称之为‘潜意识’。”(Freud,1912,p.260)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潜意识与记忆问题。神经精神分析学吸收了近十几年来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关于记忆类型及其生理基础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细化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概念,将其分为压抑的潜意识(弗洛伊德的)(repressed unconscious)和非压抑的潜意识(unrepressed unconscious),分别对应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这为整合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提供了令人振奋的前景。这一前景的一个潜在的假设是:个体的潜意识心理现实是围绕着经验、生活事件、情绪等组织起来的,它们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实际上,它们被储存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所使用的神经结构中。沿着这些路线,人们可以将压抑的潜意识定位于与自传性的外显记忆相同的结构之中。这种猜测在关于主动压抑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有研究者认为,对心理经验的有意遗忘伴随有背外侧前额叶区域活动的增强以及海马回活动的相应降低(Anderson,2004,pp.232-237)。另一方面,非压抑潜意识的组织与内隐记忆一样都是由杏仁核的活动来推动的,还会涉及右半球的背部联合皮层区,即颞叶—顶叶—枕叶区,以及基底神经节和小脑(Pfaff,2007,p.201)。

(三)情绪与情感研究

情绪与情感是当前神经精神分析学最重要也是最深入的研究领域,它是“将精神分析的思想落实到神经科学研究的桥梁”(Schore,1997,p.808)。精神分析学一向重视情绪的研究,尽管弗洛伊德并没有提出一个全面的情绪和情感理论,但是情绪却是其时刻关注的重要主题,渗透于精神分析的各种理论观点之中。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神经科学对情绪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潘克塞普指出:“纵观20世纪,精神分析仍然是人文科学中承认人类心理的深层情绪倾向的一个堡垒。为了理解大脑,神经科学也必须认可这种现实。情感过程深深地印刻在进化所提供的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动力学之中。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帮助神经科学关注神经组织内产生的各种情绪动力学。相反,神经科学也令精神分析理论与客观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能够经受住严格的经验研究的考验,这正是所有真正科学的特点”(Panksepp,1999,pp.15-16)。潘克塞普提出的基本情绪系统理论在神经精神分析情绪理论研究中较有代表性。他将个体的情绪情感划分为“有机体的防御”、“对同物种的依恋”和“寻求”三大系统。其中,防御系统又包括恐惧和愤怒两个子系统;依恋系统包括游戏、欲望、惊恐和关怀四个子系统;寻求系统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情感系统,对所有其他情感状态进行控制(Watt,2000,p.187)。在具体实践研究方面,神经精神分析学利用成像技术正在产生一些对于理解共情、具身模拟、情感与情绪状态的共享以及情绪的大脑单侧化等具有很大价值的知识,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已经为精神分析背景中所描述的共情及情绪的不同成分找到了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四)梦与睡眠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经精神分析学同精神分析学一样,都是以梦和睡眠的研究为出发点,而逐步扩展深入到心理的其他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神经精神分析学尚处于孕育之中的时候,其代表人物索尔姆斯就开始尝试将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来研究梦和睡眠的问题。传统的神经科学否认梦的意义性,将梦等同于快速眼动(REM)睡眠,或者认为梦只是快速眼动睡眠的附属现象。这种传统观点在神经精神分析兴起之后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表明,梦具有一定的象征与表达的作用,包含有丰富的情绪、需要和动机等潜在意义。借助神经成像等手段,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对梦的生理基础和产生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梦的生成首先是由睡眠中的生理唤醒过程激发的,接着一些神经化学递质,主要是多巴胺在大脑的纤维路径传递,引发人们的需要、愿望,从而使梦的过程有利情绪和动机的意义。同时,由于额叶区的抑制,负责导向行为活动的脑功能系统暂时关闭,因而梦的加工采取了退行的方式而指向了知觉系统,转变为一种不同于觉醒时的幻觉。除了研究梦的神经生物机制之外,神经精神分析学还借鉴精神分析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一些实验方法对梦的内容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梦的功能意义的理解。

(五)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属于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应用领域。作为精神分析在新世纪的一种新范式,神经精神分析学也必然要涉及临床治疗。神经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是身心的统一,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临床疾病都有其生理的原因也有其心理的原因。因此,在治疗上不能片面地坚持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尽管药物成瘾的心理起因和生理起因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也可能同时存在。并且,无论是心理起因还是生理起因,药物成瘾都表明患者运用否认和理想化的防御机制,在紧张和焦虑之下诉诸药物的帮助。当药物成瘾的时间较长时,便不存在单纯的成瘾的心理原因和生理原因,而是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与其他几个领域的研究相比,神经精神分析学在临床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中研究较充分的只有癔症、失语症、虚构症、药物成瘾等少数几种。因而,理论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出来,这是神经精神分析学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领域。

五、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潜藏着它的缺陷。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和发展同样不例外。目前,神经精神分析学尚处于发展初期,尽管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已经在融合心理学发展中形成的两条路线方面、在建构紧密联系心理与生理的心理科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神经精神分析学在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仍需在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亨宁森(Henningsen)所提出的三个任务方面继续深化拓展。亨宁森提出,整合精神分析学概念与神经科学的方式有三种,即定位(localizing)、隐喻(metaphorical)和建立模型(modeling)(Turnbull & Pally,2000,p.279)。定位主要是通过神经科学的方法来寻找精神分析核心概念所对应的脑区;隐喻则是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神经科学的发现,使其更具人性化。以此为基础,神经精神分析学家的终极目标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理论模型,将精神分析的概念与神经科学的发现嵌入其中。这三个任务的完成,必将对其他主流心理学流派产生深远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学科地位。

标签:;  ;  ;  ;  ;  ;  ;  ;  ;  ;  

神经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方向_神经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