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教研的现实困境及变革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路径论文,困境论文,语文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叫做“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共生效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之中。人们构建团队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1>2”,语文校本教研的意义就在于此。从应然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应该能通过校本教研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专业的发展和成长。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要获得“1+1>2”的共生效益,并不简单。在一个目的不清、合作不灵、支持机制不完善的环境里,许多个人的力量会被抵消甚至浪费掉。即便每一个人可能都非常优秀和努力,但是个人的努力却未必能有效转化为团体的力量。下面,笔者结合苏州新区西部六所学校的调查研究,就语文校本教研的现实困境和变革路径作一阐述。 苏州新区西部六所学校是指苏州市新区第三中学、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苏州市文昌中学、江苏省吴县中学、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小学校、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这六所学校分布于苏州新区西部不同区域,服务不同学段,办学特色也各不相同。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为各校随机抽取的15名语文教师(合计90人)。教师学历范围、工作年限、职称类别覆盖全面广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苏州新区西部不同学段学校的语文校本教研存在如下困境: 一、追求了集中,却分散了主题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语文校本教研多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安排专门的人员、专门时间、专门地点和教研组确定专门主题展开校本教研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各自领受的任务分散开展特定主题的研究活动。这样研修的好处是既能做到集中统筹,及时反馈和互动交流,又能兼顾教师的学习个性,使校本教研保质保量地完成。可是,在对六所学校语文校本教研的形式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多以集中教研为主,教研的内容也因为缺少研究专题或者课题,而呈现出随意、随时的状况。 在“贵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形式主要是什么”的问题下,有82%的老师选择“依照学校固定的教研时间、地点”,11%的老师选择“自主进行研修活动”,有7%的老师选择“QQ群等在线教研”;在“贵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有无特定的主题”的问题下,有63%选择“没有”,有29%选择“临时确定”,有8%选择“不知道”。可见,怎样做到集中教研和分散教研的结合,促进教研形式的多样化?怎样确立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使语文校本教研能沉下去,扎上根?这是各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开放了空间,却封闭了内心 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经验的累积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还有赖于专业阅读和同行的支持互助。随着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空间被无限放大。这一方面得益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常规化,即老师必须要在指定时间地点参加教研活动,领导可以随时推门听课等。另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的学校推行电子备课和微格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视频上网共享,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得以被众多同行学习。 可是,我们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遇到问题往往缺乏互助合作,更谈不上对教学工作的相互诊断和批评;一些语文教师不愿把自己优秀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同教研组的老师全部分享;教师相处过程中也难免会由于一些业务上遮遮掩掩的因素引发个别不团结的现象。在“你愿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吗”选题下,有占35%的老师选择“非常愿意”,有占47%的老师选择“有些可以分享”,而有17%的老师选择“不愿意”。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有所保留或者干脆不愿分享。可以说,语文教师的交流空间较以往有所放大,可是教师的内心却依旧封闭。 三、选择了参与,却消退了激情 抓常规一直是学校的核心工作。笔者所调查的这六所学校都有针对校本教研的详尽的制度,比如有的学校直接规定教研组每学期必须组织至少八次教研活动;语文教研组都有细致的教研组活动计划、总结。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详尽,教师的参与率也很高,许多学校规定在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时,教师必须在记载表上签名以示出席。可是,教师们对教研活动大多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要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海阔天空地胡侃一通;要么开开课,评评课。上课的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最终要么七嘴八舌,马虎了事,要么高唱赞歌,口是心非。 在“您愿意参加贵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么”选题下,有61%的老师选择“不愿意”。在“贵校语文校本教研的现状是什么(多选)”的选题下,选择“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的占73%,选择“教研活动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的一盘散沙状”的占62%,选择“求真务实探讨深入有实效”的占27%,选择“听评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的,随意性较强”占57%。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分析出:教师被逼着参加语文校本教研,可是校本教研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教师的激情因为教研活动的质量不高而消退。 在上述困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相关问题调查挖掘这些现状背后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 1.负面心理作祟 不可否认的是,“文人相轻”的旧知识分子的基因仍然流转在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心底,教师之间相互猜忌、业务封锁,其本质在于对自己的极度自信,对他人的极度贬低;很多语文教师平时不注意业务提升,不知道通过阅读提升文化、知识的积淀,但是又不能让别人识破,便藏拙守愚。校本教研不发一言,业务学习不写一文,唯恐遭人质疑伤害自尊。从目前的班级授课方式来看,班级就是科任教师的自留地、试验田,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只是依靠考试成绩。所以,部分语文老师忽略教学过程而片面追求分数,对所谓的合作交流也就不以为意了。 在“你觉得阻碍你与同组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因素有哪些”选题下,有64%的老师选择“交流对自己的帮助不大”,38%的老师选择“不懂交流,怕同行笑话”,41%的老师选择“大家都差不多,没什么好交流的”,7%选择“其他原因”。从结果来看,调整语文教师研究心理,在学科组内树立目标榜样或能破解语文校本教研合作对话的困境。 2.工作压力巨大 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师肩负着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工作聘任的压力、升学考试的压力、各种竞赛的压力、学校评价体系的压力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从工作量的层面看,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承担每周10节正课和各种辅导课、早读课、辅导课的工作,有的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小学教师虽然大多数是单班教学,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一般要加课至20多节。繁重的课务负担使语文教师对语文校本教研有心无力。从教学改革层面来看,频繁的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不断受到冲击,教师不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但是也可能成为教师疲于应付最终丧失自我的源头。 3.支持系统缺失 从学校评价教师的方式来看,很多学校过于强调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考核教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方式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而考核教师成绩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名次、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传统考核项目已经成为诸多条目中的一项,很多学校还会根据平均成绩的级差之差、推进率等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部门通过频繁举行优质课竞赛、教案评比、骨干教师评选等活动,树典型、推榜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支持队友无异于强大自己的敌人,就是“自掘坟墓”。所以,教师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防范多于共赢。长期处于这种评价体系之下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过高评价自己,却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对手”的优点,甚至采取贬低打压的态度。 在“贵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形式是什么”的选题下,有89.6%的老师选择“个体考核”,5%的老师选择“集体考核”,2.3%的老师选择“个体和团体相结合考核”,3.1%的老师选择“其他方式”。而这“其他方式”老师在“备注”栏中要么称学校是“平均主义”,要么填写“不知道”。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基于教师个体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等支持系统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师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必然伤害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4.校园文化难容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一个具有沟通共享和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师会因为共同愿景和价值信念的引领而凝聚在一起。由于苏州新区西部开发较迟,除了江苏省吴县中学和苏州新区浒墅关小学颇具历史传承之外,其他学校都是新建学校,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基本现实,而在生源大战、上级考核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上。有分数才有地位,有成绩才有口碑成了社会共识。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合作、双赢、共生、共享等语文校本教研的核心里面很难被这样的文化兼容,进而造成教师表面应付,实则推诿,表面友好合作实则恶性竞争的现状。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使语文校本教研跳出现有的窠臼,促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健康、高效地开展,应当遵循下述变革路径: 一、确立共同愿景,培养语文校本教研的领军人物 “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接在一起。”愿景是人们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在社会现实中,高效团队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共同愿景和志向目标。而在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所谓的共同愿景都带有行政性和强制色彩,是管理者施加于教研组之上的具体目标。这些愿景并不代表语文教研组内个人的职业期待。我们知道,个人的职业期待根植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只有个人得到组织的深切关注,激发个体的内驱力,组织才会有向心力。所以,确立代表个人的职业愿景,是首要环节。 首先,语文教研组应通过建立个人发展规划并分享个人规划来建立共同愿景。教研组长通过与组员分享自己愿景的同时,鼓励成员分享各自的愿景,促使成员寻找各自价值点,进而发现自己在实现愿景的道路上的伴路人。其次,教研组长应通过“共同愿景解读”研讨活动,确立校本教研的专题或者课题,使团队成员形成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最后,教研组长还要和组员协商出一套让成员遵循的核心价值。诸如参加教研活动要公开自我、积极思考、开拓创新、民主平等、协商一致等。这些核心价值体现了在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开展常规活动的行为方式。 当然,上述愿景的确立需要有一个核心——语文教研组的管理者即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说服力、学科自信、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发展与否。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培养语文校本教研的领军人物促进教研组长管理水平、学术成就、人格魅力的发展,进而为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奠定根基。 二、完善对话系统,开展活泼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除了教研主题之外,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对话。团队成员通过对话探讨和问题聚焦商讨选择出最佳的行动方案。这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一个包含技巧的复杂过程。“虽然教师常常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来完成作业和设计方案,但事实上,教师对如何与他人合作、互动,如何在一种开放的层次上与他人分享经验,如何与他人一起探索和发现真知,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进行集体决策等等技能则是非常缺乏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文化积淀比较丰富的吴县中学和苏州新区浒墅关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相对成熟。主要原因在于这两所学校每次活动一般都由一两个核心成员维持对话秩序,确保成员之间交流的流畅性,同时注意适时引导,使教师对话不分散,有聚焦点。其次,这两所学校都会根据人脉关系,邀请相关领域内研究有特色的各级专家参与研修讨论,给予教研组以指导。这种由“能人”所主导的对话方式有助于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品质的提升,长此以往,有助于形成严肃、开放、理性的对话氛围。 当然“能人政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学校管理层还应该关注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语文校本教研通常采取开课评课或者讲座的方式。前者互动性强但是却容易流于实践层面,后者互动性差缺乏深层次的研讨,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其实,语文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空间上看,可以跨校、跨区域教研,比如文昌中学和临近的浒墅关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对研”活动;从学段、学科上看,可以开展学段衔接教研、学科融合教研,比如阳山实验初中和阳山实验小学的小升初语文衔接活动研讨、阳山小学的“三名文化”研讨;可以举办读书会,论文汇报会,教学故事会等等。 三、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有效多元的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其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评价方法只依照教师个人的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话,那么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就不可能消弭,所谓语文校本教研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学校要完善评价体系,实施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捆绑式”的评价方法;要分散评价焦点,以激励的态度、多元的视角形成可持续的评价机制,为语文校本教研提供支持系统。 “捆绑式”评价是指以语文教研组、各备课组为评价对象,把个体的成绩与不足纳入到团队的考评项目之中,最终以团队考评结果来反映教师个体考评成绩的评价方法。“捆绑式”评价是以团队内个体间的协调活动与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有利于促进教师群体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针对语文学科团队坚持书香校园课题研究,专门设置“课题奖”奖励组员;阳山实验初中教师绩效工资考核项目中另辟出“杰出教研组”、“杰出备课组”奖,从校本教研开展、统考成绩、论文撰写、其他工作实绩等方面对教学团队进行表彰。当然,团队考核并不意味着大锅饭,个人对团队的贡献应该成为管理者重点考核的内容。文昌中学对于那些对团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精神上给予表彰和肯定,物质上给予足够的绩效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个体尤其是有资历的个体在团队合作中毫无保留地付出。 就校本教研的考核而言,管理方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活动是否如期举行、相关计划总结是否按时制定和相关记载是否如实填写上,考核评价的重点应该落实到活动的过程中来,落实到校本活动的成果上来。比如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引智”工程,借助外部智慧参与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并进行评价和考核;吴县中学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通过学术委员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既能保证活动有效开展,又能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向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四、打造以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学质量科学、稳步提高 教师能不能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根源在于教师能不能从学校寻找到职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教学管理者要让教师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就必须要建立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这六所学校都有自己所谓的校园文化,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知状况堪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校的文化缺乏认同,很多时候,所谓校园文化只是管理者即兴而成的想法,更多是为了创建特色、形成名片不得已而为之的装饰。 因此,管理者必须打造以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只有把教育教学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才会因为研究的氛围、科学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而显得有涵养、有理性、有生气。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老师仍然把语文教学、语文教研当做一项“体力活”来对待,这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学科认知的缺失。 建立以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要建立起团队互助合作制度,使教研组制度与校园文化得到统一,产生一种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学科软实力;要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除了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为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之外,更要切实减轻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入职教师的工作量。语文学科工作量过重也使得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发展,无心参加校本教研,年轻教师更无法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比如苏州市新区第三中学考虑到语文教师课时多,批阅作业量大,更明白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依赖于其阅读积累和实践揣摩,管理者给入职三年以内的语文老师安排一个班学科教学,各种辅导课交托给其他学科。这样,年轻老师从繁重琐碎的事情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阅读、实践、揣摩、学习,很快地站稳了讲台,促进了该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语文校本教研的本质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就形成两种思想”。作为最接地气的教学研究组织,语文学科组要善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校管理者要提供制度支持,创造良好氛围,只有这样语文校本教研才能趋利肃弊,成为优雅的集体智慧的舞蹈。语文校本教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_校本教研论文
语文校本教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_校本教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