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结构的分析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6-0001-05
一、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探究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必须首先追溯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从中可透视出其结构雏形。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命题表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里的“世界历史”是相对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不是通常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史,是有其深刻内涵的。在马克思之前,“世界历史”的观点早已存在,尤以黑格尔的思想最突出,马克思摒除了其中绝对理性的唯心部分,吸收了因生产力发展而人类普遍交往、最后发展为世界整体的思想,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予以阐释,这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源头。马克思主要结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来论述“世界历史”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2]“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3] 由于资本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人类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 从各民族分散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的首创。
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一方面指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也指资本主义产生后世界市场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画面:“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5]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始于何时,学界存在很大分歧。毋庸置疑,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兴起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极有说服力,也影响后来很多著名学者,如保罗·斯威奇。① 那么,经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究竟如何形成?
首先,资本是推动力。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6]“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7] 在资本自身需求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产生,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隶属于自身并成为其生存条件,促使其达到最大规模。这实际上就是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开端,资本的不断扩张促使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构建了当代学者将资本扩张作为全球化动力的理论基石。
其次,资产阶级是推动者。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是人格化的资本,忠实执行和实现资本的职能。“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8]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锁国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9] 因此,资产阶级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完成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极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将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同时,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另外,应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加速并非如自由派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和风细雨方式,认为每一国家都或多或少地从国际经济交往中获益。经济全球化并不仅仅依赖于自发市场和自由贸易,也依赖于“血与火”的方式,即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疯狂征服和掠夺和侵略,对非洲、拉美和亚洲长达数百年的奴役、压榨和掠夺,这正凸显了经济全球化结构的不平等。
二、理论雏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相伴,然而,早期资本主义制度局限于少数国家,大多数都是非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结构:一极是“资本主义国家”或“文明国家”,一极是“非资本主义国家”或“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二者是从属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0]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标准勾勒出经济全球化的结构。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将世界分为两部分:“机器生产中心”、为中心发展工业服务的“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区”,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中心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制成品的销售市场。马克思此处是从国家分工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工业区是中心,农业区是边缘,恩格斯将此形象地描述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它运转。”[11]
然而,两极之间的交换和贸易并不平等,马克思明确指出,“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12]“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国家。”[13] 这奠定了经济全球化不平等的格局,由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西方)主导,直至今日,资产阶级仍“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将资本主义制度向外推广,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结构的不平等及其配套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
若说以上是国家层面的经济全球化结构,马克思笔下的资产者和无产者则构成了另一层面的经济全球化结构,即国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构成的阶级结构。随着经济开始全球化,资产阶级也在全球化,压迫和剥削随之全球化,无产阶级同样也在全球化,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正在形成空前广大的国际无产阶级队伍。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指出:“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弄到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它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14]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敏锐地察觉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向,紧紧抓住人类由相对分裂的历史走向紧密联系的“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突出资本和资产阶级的作用,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指明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个对经济全球化的时间、动力和实质进行了严谨而科学的分析,并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心与边缘结构的理论雏形,预示了后来中心边缘理论的基本思想。[15]
三、理论发展:帝国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析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卢森堡、布哈林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马、恩的思想,探讨了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和特征。
为了研究方便,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提出一个假设:“我们在这里必须把整个贸易世界看成是一个国家,并且假定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到处确定并占据一切产业部门”,由此导出“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取得普遍和唯一的统治,除了资产阶级外,只有无产阶级”。虽然假设从学术角度无可厚非,但与现实毕竟存在差距,卢森堡因此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它要求“积累必须在两个部类同时进行,而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做到这一点:即生活资料部类增加不变资本的数量恰恰等于生产资料部类增加他们的可变资本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数量。”[16] 卢森堡从需求角度分析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自身的商品市场有限,生产扩大不足以保证商品的消费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能保证资本积累的持续扩大,因此部分消费和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第三”市场)交易才能实现,“国际贸易,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历史存在的首要条件。因为国际贸易,在实际的情况下,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与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之间的交易。”[17] 由此可知,卢森堡将全球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两部分,“资本主义”以“非资本主义”的存在为前提,并剥削“非资本主义”,前者对后者的侵蚀和二者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尽管卢森堡资本积累的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她的理论结构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勾画了经济全球化的图景,从方法论看,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概念,[18] 但比较笼统模糊。
布哈林和列宁也研究了新时期的资本主义,都将帝国主义视为特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布哈林将资本主义分为商业、工业和金融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帝国主义是一种“金融资本的政策”。布哈林将城乡分离用于国际分工,指出:“整个国家变成了‘城市’,即工业国,而整个农业地区变成了‘乡村’。”[19] 因而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呈现如下面貌:“一方面是少数几个组织强固的经济体(‘文明的强国’),另一方面是外围的半农业或农业体制的不发达国家。”[20] 布哈林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心与边缘的劳动分工和分化问题,中心即“文明强国”,主要生产附加值高的工业品;边缘即不发达国家,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二者间的交换使剩余价值从边缘转移到中心,造成两极日益分化。
列宁将资本主义分为自由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而划分了帝国主义(“过度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二元结构,前者掠取后者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建立垄断。列宁认为:“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他们只会把资本输到国外去,输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21] 因此,“金融资本和托拉斯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世界经济各个部分在发展上的差异”,[22] 帝国主义国家只会导致落后国家更落后。由此可知,列宁的经济全球化结构即为帝国主义体系,一种新的剥削体系:殖民地提供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口宗主国的贵重物品,巨额财富因而流入宗主国,进而加剧殖民地的相对贫困。列宁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家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23]
总体而言,不管是卢森堡、布哈林,还是列宁,都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国际分工、世界不平等交易和中心剥削边缘的思想,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国家与民族的状况,注重世界贸易的不平等性和两极分化:处于经济全球化底层的外围地区的剩余价值因不平等交换转移到中心地区,中心地区(“帝国主义国家”)得以进行强劲的资本积累,资本输出进入高潮阶段,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完全被少数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完全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地理上达到了其可能达到的最大边界——全球;同时中心地区得以维持“无产阶级”的高工资,“工人贵族化”持续发展。
四、理论定型: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随着二战后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分析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即“新马克思主义”派别,完整提出了“中心—外围”的经济全球化结构,最有影响的是“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一)“中心—外围”:依附理论的分析
以前的殖民地和非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但是他们并未走上富裕与富强之路,经济还是具有明显的依附特点,这些国家的学者因而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依附结构理论。
拉美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首先提出“中心—外围”结构,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经济滞后和收入不均缘于市场失灵和国际经济的“中心—外围”结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激进的“依附论”,认为以往的帝国主义理论只研究了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而帝国主义实际上包含了互为条件的两方面,即向外扩张的经济中心和作为扩张对象的附属国,被统治国的依附结构则是这种扩张的后果;“中心—外围”结构对应于帝国主义在全球统治变成了“统治—依附”结构;外围国家要实现发展,必须首先同中心“脱钩”,进行内部的工业化和政治社会改革。
无论“中心—外围”还是“统治—依附”,都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结构的不平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不等价交换体系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财富不断被发达国家掠夺,经济最终陷于“贫困化增长”的恶性循环。
(二)“中心—半边缘—边缘”: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发展中,沃勒斯坦在1970年提出的世界体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沃勒斯坦主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说和阶级分析法,将依附理论的许多概念如“中心—外围”、“不平等交换”、“中心与边缘的剥削关系”和“世界—市场”融于一体,借鉴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长时段”的观点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分析经济全球化。
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对现代世界的建构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认为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国家群体,于16世纪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世界性经济体系,先以西北欧为中心,然后逐步扩展到欧洲、美洲以及全世界,“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24] 世界体系被预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存在,人类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体系;任何社会变迁和运动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世界体系之中。世界体系理论以中心和边缘地区的“不平等交换”和“资本积累”为体系运动的动力,勾勒出中心—半边缘—边缘三层结构的世界体系,不同的劳动分工决定了各区域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主要输出制造业产品,边缘区输出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原料和自然资源,半边缘区输出边缘产品到中心区,又从中心区输出产品到边缘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未进入世界体系的国家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着“融入”和“边缘化”的关系,“融入”指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进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由于主动进入体系,因而能在体系中占有利位置;“边缘化”则指世界体系不断包容新的国家和地区的过程,由于被动拉入,只能依附于中心。
(三)“新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不管是依附理论,还是世界体系理论,都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批判,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结构的分析,将中心—外围关系具体化,增强了对资本主义体系批判的严谨和力度,加深了对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结构的认识。
具体而言,依附理论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视角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结构中的南北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国际分工理论更加具体化,突出其中的不等价贸易,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贫穷的外部原因,即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全球化结构的底层,最终将被剥削和压迫,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与贫穷,因而依附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或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依附理论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关系僵化和片面化,将贫困的根源完全归结为外部因素,完全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因素和主动性,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此外,所谓“脱钩”战略也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必然趋势,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25] 发展中国家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才能寻求发展,东亚“经济奇迹”彻底击垮了依附理论,但经济全球化“中心—外围”的结构划分极富创见。
世界体系也继承了依附理论的空间关系思路,根据超国家的空间关系解释民族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分类,而不是依据其内部发展。世界体系从全球性视角为南北问题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与依附理论相比,最突出之处在于提出了“半边缘”结构,它是世界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具有既被中心区剥削,又剥削边缘区的双重角色,边缘与中心位置并不固定,存在上下流动的趋势,世界体系因之更富动态性,因此可以较好地解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边缘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结构局部变动的问题,摆脱了依附理论的宿命论色彩。与马克思主义相比,沃勒斯坦将世界解读为完整统一的整体,既立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心与边缘的变动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基础上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
但是,沃勒斯坦将世界经济体系看作按照中心国家的资产阶级意志塑造的体系,带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互赖关系的缘起是多样化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充分的经验证据值得坚持认为,跨国界的劳动分工中的互赖关系的所有影响因素,都起源于‘中心’国家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战。”[26] 无论中心还是边缘,无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都力图按照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塑造体系,影响体系,结构随时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体不可能永远为中心所垄断,现实经济格局是各种社会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当今世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关系多元化等趋势都是对中心利益的挑战和意愿的背离,也说明经济全球化结构的局部调整。此外,沃勒斯坦并未指出边缘地区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寻求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边缘地区而言,劳动分工角色既不是按本地的比较优势自然形成,也不是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由中心国家的需求所决定和派定,边缘国家多是出口农矿业产品、初级品的单一经济体,应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并积极改造全球经济结构,加强边缘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谋求边缘地区的整体发展,继而重建国际分工、交换体系,从而摆脱在经济全球化结构中的边缘位置。
五、结论
通过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勾勒出“中心—边缘”的经济全球化结构的雏形,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范式,经过帝国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者和二战后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经济全球化结构理论,即“中心—半边缘—边缘”,这是认识当代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理论基石,为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国家占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寻求自身发展提供了思路,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有义务在此基础上把握当前世界发展的脉络,解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其本质,创建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注释:
①斯威奇认为,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经济全球化过程就开始了。PaulM.Sweezy,More or less on Globalization,Monthly Review( J) ,1997 September,p341.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依附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