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心得和实践体会论文_吴晓红

临床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心得和实践体会论文_吴晓红

吴晓红(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随着世界医学的逐渐发展,当前医学的趋势慢慢由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而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本文就临床运用中医“治未病”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临床;辩证【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16-02

《皇帝内经》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如今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认识,它能指导临床诊疗中对病程转变、病症转归、病位分析的把握,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具有很高很实用价值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体现中医治疗特色的诊疗模式,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应用。

1 治未病论述“治未病”是针对个人整体功能状态,在病前、病中、病后三个阶段,预防疾病的“生、成、发、传、复”五个因素组成的风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即预防“病前病,病中病,病后病”和治疗“已病”[1-3]。服务对象是针对“未病”之人,一是身体健康,无异常指标,需保持最佳状态者;二是体质偏颇有疾病倾向者;三是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暂时无异常者;四是理化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五是慢性病稳定期需延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六是病已痊愈,但需预防复发者,或者大病初愈、大手术之后身体仍旧虚弱,需进一步调养康复者。

2 治未病实践本人在临床跟江阴中医院袁士良主任中医师抄方实践和自己的工作经验中,应用治未病法治疗多个病案,比较典型的介绍如下:一、泄泻(五更泻)吴某,男,29 岁,已婚,江阴澄江镇首诊(2009-11-03)晨泻反复发作3 年,伴体虚乏力。3 年前患腹泻,服用氟哌酸、黄连素等缓解,症状反复。以后逐渐形成晨醒即腹痛急促如厕泻1-2 次。并感体力日虚,畏寒乏力,胃纳欠佳,消瘦。肠镜等多种检查未见异常,服用多种西药症状初起有效但易反复,求治与余。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本病中医诊断为泄泻(五更泻),辩证为脾肾阳虚证。治拟温补脾肾。拟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制苍术10 克 生白术10 克 淡干姜5 克 云茯苓15 克补骨脂10 克 肉豆蔻6 克 五味子6 克 吴茱萸3 克川连3 克 煨木香10 克 熟附片3 克 潞党参10 克炙甘草6 克 (7 剂 水煎服)一诊(2009-11-10)较前略有好转,胃纳转好,舌苔薄白腻。

药力未及,加大温补脾肾。

上方淡干姜改为9 克熟附片改为6 克。(7 剂 水煎服)二诊(2009-11-17)服药12 剂,症状见效,晨起已无腹痛,大便上午仍2 次,尚成形。体力较好,食欲渐增。舌苔渐化。效不更方。上方续服14 剂三诊(2009-12-05)诸症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脾胃虚弱,脾阳不足。

11-03 日方减熟附片、煨木香、制苍术,加淮山药30 克。(14剂 水煎服)四诊(2009-12-20)诸症尽减,中成药调理。

早中服用参苓白术散,晚服金匮肾气丸。

按语: 晨醒即腹痛急促如厕泄泻,即所谓五更泻、鸡鸣泻。中医文献均论述为肾虚之候,谓之“命门火衰”。治宜温补肾阳,四神丸主之。缘以“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固,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寒从中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泄泻无不与脾胃相关,不独温肾,本病舌淡苔厚腻,胃纳欠佳,亦应温补脾胃,此中体现治未病之治肾不忘脾胃。本病易反复,故用早、中服用参苓白术散,晚服金匮肾气丸调治,此谓治未病之“愈后防复”。

二、郁症王某,女33 岁,已婚,江阴澄江镇首诊(2013-08-16)郁郁寡欢,胸闷,夜寐易醒,苔薄黄,舌质偏红。本病中医诊断为郁症,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方用逍遥散、越鞠丸加减。

当归10 克 赤芍10 克 白芍19 克 柴胡6 克陈皮6 克 茯苓15 克 白术10 克 生甘草6 克薄荷6 克(后下)制香附10 克 焦栀子10 克 佛手6 克生麦芽10 克 炒谷芽10 克 川芎6 克(10 剂 水煎服)二诊(2013-08-29)药后症减,夜寐尚差,苔薄舌质偏红,脉濡。

上方加郁金10 克夜交藤30 克(10 剂 水煎服)按语: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本病患者郁症,辩证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故以逍遥散疏肝,而根据治未病学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所以疏肝不忘加健脾开胃之茯苓,白术,陈皮等。袁师另外指点: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失等法。

充分体现了治未病之核心思想,不仅治未安之地,还兼顾治疗。本案方中香附行气,焦栀子降火,佛手健脾化湿,川芎活血,炒谷芽、生麦芽消食、生麦芽亦能疏肝解郁。

3 讨论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未病”包括“心疗”、“食疗”、“体疗”、“医疗”。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疗”。即心理疗法。“一生淡泊心机”,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志,若过头就是七情过激。《皇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

简言之,就是要做到“淡”。医者的心理疏导要尽快转化为患者积极的心理自调。患者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对本病的消长具有利害相对的两重性。良好心态对机体整体内环境的改善和净化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代替的。第二是“食疗”,即食物疗法。对此,中医先贤早有经典之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粮食类和果蔬类含有各种各样的抗癌成分。

医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在固本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食疗方法来养生保健治病。第三是“体疗”,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5]。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肾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本人比较主张气功、太极、吐纳等,可提高整体活力,进而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

综上,应用“治未病”法时,应掌握天时发病特点,病因发病特征,及个体发病的规律,依循中医“因人,因地,因时”之宜的学说,进行辩证论治,辨病论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 臧敏,刘忠达.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61[2] 肖燕. 从循证医学看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实践【M】.. 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168-172[3] 严可斌. 中医“治未病”法临床应用体会【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2, 17(3):9[4] 彭锦. 中医“治未病”的调养观【J】健康管理2012,1(23):20-21_

论文作者:吴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临床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心得和实践体会论文_吴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