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素质教育的故事_创造力论文

美国素质教育的故事_创造力论文

美国素质教育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性能不能教

妻子刚来美国时的英语家庭教师叫辛西亚,其夫为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通过辛西亚的“后门”,我们把刚满5岁的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

谁也想不到,儿子才去了不到5次就开始叫唤,不想去啦。

儿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哇!好哇!’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这话引起我的注意。一天,我进教室一看,儿子一脸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神情。天哪,其他孩子有站着画的,有跪着画的,也有趴着画的,说“八仙过海”一点也不为过。“八仙”们的笔下所绘,画是不敢恭维: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没有规矩,连基本笔法都没有。

我们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老师哪里是在教绘画,简直是在放羊!

每次儿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我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我们可以来深究一下“像不像”的问题。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构图”。因此,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问“好不好”,不问“像不像”。

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指“复印”得如何;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是指“创造”得如何。

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许多中国孩子具有很高的COPY(复制)“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矿矿刚刚结束了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主要内容是对数方程。在英语中,log可以是数学中的对数,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考完试,矿矿在试卷上画了一只很善于咬原木的河狸,手中拿着一块木头,说:“Log are fun!”(“木头”真有趣味!)数学考试本身得了100分,老师又给试卷上的画“原木和河狸”加了0.2分,一共是100.2分。0.5分以下是不算分的,矿矿并没有因为在试卷上画这幅图而多得了数学分。然而,这个0.2分却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数理逻辑、形象思维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然是独立性很强的人,必然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创造力不能教,首先是因为“知识与技能”和创造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其次,凡是能传给他一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传给学生一样,创造力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

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发展独立动手能力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矿矿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第一次从矿矿嘴里听到“研究”一词时,着实让我乐了一阵。那时矿矿才8岁,刚开始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些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妻子带他去图书馆。说是他正在做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

“老师说了,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才二年级,你懂什么研究?”看着儿子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溜到我嘴边的话打住了,赶紧让妻子开车带儿子去图书馆。

临走之前我对妻子开玩笑地交待说:“如果市里的公共图书馆找不到好的参考资料,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

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两人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一进门,妻子就抱怨:“都怪你提什么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矿矿非让我带他跑了两个图书馆,还说老师说过参考资料要来自不同的地方。”

我翻了翻矿矿借回的“参考资料”,十几本都是儿童图画书。有的文字说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寿命是90到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到60人。

说实在的,我以前只知道蓝鲸很大,其他就不知道了。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第一次听到的东西。

这样,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是由3张活页纸订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地写着By Kuangyan Huang(作者:黄矿岩)。论文包含4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蓝鲸的非凡之处。

我不知道矿矿是怎样决定这些小标题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蓝鲸的饮食问题这么感兴趣?总之,老师要求至少写3个题目,矿矿完成了4个,好歹也算超额完成任务了。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一两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论段,读起来如开门见山。

这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正经八百做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孩子毕竟是孩子吗

1999年秋季,矿矿到天主教会办的Moelle私立男校去上高一(即国内的初三)。美国到了高中才有校际间的足球赛,能不能参加校队需要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的竞争权利:即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但最后能不能留在队里,则看你自己能不能通过叫“淘汰竞争”的测试。换言之,“起跑线”是开放的,谁都可以来参加竞争,但最后能不能成为队里的一员,要看你庄整个竞争过程中的表现,看在“终点线”上的“判决”。

矿矿和他初中的好友麦德为了参加足球队,决定参加“淘汰竞争”测试。麦德的哥哥是该校橄榄球队的队员,放出风来:“淘汰竞争”非常残酷……看儿子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和妻子决定去看一看。

“淘汰竞争”于7月16日下午3点开始,尽管烈日当头,但参加各种运动队的试训者熙熙攘攘。我虽头戴遮阳帽,仍顶不住酷热,只好钻到树荫底下。

学校要组建A、B、C三支足球队,一般来说是按年龄和球技分队,但为了鼓励竞争,低年级身体壮、技术好的球员,也可以“提拔”到高年级的队里来。每队需要约25名正式球员,但参加试训者约有200人。

开始是环校跑,可能有1500米,一圈下来,矿矿跑在中间;接着是三组400米跑,矿矿是中上水平;接着又是四组100米折返跑,矿矿还不错,大约在第四、第五名之间,我以为大概就差不多了吧,看孩子们累得那个样,歪歪斜斜的,该淘汰谁淘汰谁吧。谁知道,试训并没有结束,又进行两圈环校跑,三组400米,四组100米折返跑。这一轮下来,直看得我胆战心惊,以为总该结束了吧。万万料不到的是,又进行第三轮,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反正妻子的脸是失色的。

场上有孩子晕倒,有孩子抽筋,有孩子呕吐……

我真想把孩子叫回来,不要试了,那个球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孩子叫回来——做第一个,也可能是惟一一个主动退下来的人,又实在难以决断。最后,孩子们到底跑了多少,我们没有数,孩子也记不得。

麦德一边跑,一边吐,一边说:“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

更奇怪的是,我和妻子是惟一到场观看的家长。到底是美国家长知道如此残酷,不愿来看呀,还是根本就认为是孩子的事而不来看?我迷惑了。

看着面色煞白、一拐一拐的儿子,好心痛!真想出言劝他,但看儿子并没有退出的意思,又说不出口。于是,我拐着弯儿说:“那些跑在后面的,都看着没有希望,为什么还不干脆退了?!”

儿子看也没看我,说:“爸爸,自己退出来和选不上是不同的,你可以退出足球队,也可以退出网球队,退来退去,你还能往哪里退呢?没有到最后一分钟,谁都还有机会。跑在前面的,可能下一轮就挺不住了呢!”这是他在这个既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美国社会里“悟”到的!

后来,他参加了足球队。一次,在滂沱大雨中训练。美国家长们一个个坐在名车里静静地等着。我看着朦朦胧胧中像格林童话似的住宅,再看在泥水里翻滚的孩子们,似乎有所顿悟,但顿悟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大树是由小树长大的,小树是由种子长成的。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要植根于社会,才能长成栋梁之材。如果以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就把他关在教室、书斋里,那么离开了社会土壤的种子,就只是一棵永远不发育的种子。

陈文泉摘自《知识文库》

标签:;  

美国素质教育的故事_创造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