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黄芳

昆明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南市区)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接收儿童急诊科72例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治疗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感染性休克;应用效果

感染性休克常常被称作脓毒性休克,主要指的是由微生物及毒素等产物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症状[1]。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话、四肢发凉等。感染性休克病灶中的微生物、毒素等会入侵血液循环,这样会激活宿主中各种细胞及体液系统,进而产生细胞因子及内源性递质,作用于机体各个系统与器官会引起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甚至多功能衰竭等情况,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治疗疾病非常关键[2]。血管活性药物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常用药物,为了具体探讨药物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童急诊科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2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3.13±11.4)岁;疾病类型:腹部感染15例,中毒性菌痢12例,败血症9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3.69±11.5)岁;疾病类型:腹部感染14例,中毒性菌痢13例,败血症9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使用充分的液体对患儿进行复苏,将患儿的心脏指数稳定在3L/(min·m2)的水平,平均动脉压大于9.3kPa。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抗感染、扩容及纠正酸碱平衡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使用0.5μg/(kg·min)的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主要采取静脉滴注用药的方法;给予患者0.5mg/kg的山莨菪碱进行静脉注射治疗,在每间隔30min给予患者注射一次药物,在患儿面色及肢端皮肤恢复红润、呼吸改善以及尿量明显增加后,将用药的频率改为每1h用药1次,之后逐渐减少为每4h用药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24h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显效:用药12h后患者的收缩压升高到10.7kPa以上或者收缩压较治疗前增加4kPa以上,患者神志恢复清醒、呼吸改善并且尿量明显增加。

有效:给药12~124h后患者的收缩压升高10.710.7kPa以上,或者治疗后患儿的收缩压较治疗前增加4kPa,患儿神志恢复情形、呼吸频率改善并且尿量显著增加。

无效:给药24h后患者的收缩压及呼吸困难等情况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针对感染性休克患儿,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键。在疾病治疗中,抗休克的同时还需要控制感染,为患儿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情况,促进患儿机体功能的恢复,进而保证患儿重要脏器功能[3]。对于感染性休克而言,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患者脏器组织血液灌注及机体代谢正常,因此综合治疗是抗休克治疗的关键,但是在常规治疗中,使用常规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常常只能短暂性的改变患儿的临床症状,这样对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不利,因此当前常常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疾病。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包括收缩皮肤、黏膜血管及内脏血管,提高外周阻力及提升血压,确保器官组织血流灌注正常。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甲氧胺、山莨菪碱[4]。将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到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应用过程需要先纠正患儿酸中毒情况,提高药物使用效果[5]。对血管活性应用效果的评估,单纯以患儿血压升高为用药基础是不科学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患儿组织灌注的改善情况,因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视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等情况,以便了解患儿微循环灌注情况及供养耗氧的情况,这样实现个性化的给药,最大程度的恢复患儿的血流灌注以及氧代谢功能,使得患儿的休克及感染得到控制,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应用常规抗感、抗休克、纠正电解质平衡的治疗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该结果充分表明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林,邹帅,赵中林,等.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0):2254-2256.

[2]陈锋,贾月惠,刘杰.参麦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5):624-625.

[3]张永庆,涂云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3):11-13.

[4]黄庆生,李燕,方明星,等.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6(19):4371-4374.

[5]邱彩婵,张明,明建青.持续性肾替代治疗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87-88.

论文作者:黄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黄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