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对比研究论文_吕勇军

(洪雅县中医医院 四川 眉山 620360)

【摘要】 目的:观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并根据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模式的优缺点,希望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研究替代疗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取近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共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三组,各组12例。分别实施单纯西医治疗、单纯中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同时治疗为期三个月,三个月后对比疗效差异。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治疗总有效率及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和单纯中医治疗模式,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而言可更明显的改善并控制病情,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差异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354-03

前言

无论是继发性肾脏病或原发性肾脏病,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多由于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造成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属于慢性疾病且不可逆,会造成患者较大经济压力及身体痛苦[1]。采用西医治疗可在短时间内起效,但对于疾病的根本性控制无法达到明显作用;中医治疗则更注重时间消耗,需长时间用药方可达到较好效果;而中西医结合模式结合了中医与西医的优势,通过治标治本缓解肾功能的衰竭速度[2]。本文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慢性肾衰竭疾病的治疗优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部去年接收的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其中男患16例,女患20例,年龄区间在17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49.25±6.88)岁。根据肾功能衰竭程度分级,其中肾功能失代偿期占61.1%、肾功能代偿期占16.7%、肾功能衰竭期占22.2%。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肾性贫血等。

1.2 治疗方法

按照治疗用药模式将患者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单纯中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西医:①治疗原发病,控制加重因素。②营养治疗,以低蛋白饮食为主。③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④肾性贫血,皮下注射人血促红素100u/kg/周。⑤降压。⑥抗血小板、抗凝治疗。⑦肠道吸附剂如活性碳。

中医:

内治法: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扶正法:①健脾益气。②温补脾肾。③滋养肝肾。④益气养阴。

袪邪法:①利水除湿。②通腑泻浊。③清利湿毒。④活血化瘀。

通过辩证,灵活选用扶正祛邪之法,组方用药,每日一剂。

外治法:采用灌肠法,用大黄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中西医结:按照上述西医组及中医组治疗方案,同时给予中西医治疗。

以上三组病例,同时治疗三个月,对比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好转,肾功检测尿素氮、肌酐明显下降或趋于正常为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好转,肾功检测尿素氮、肌酐有所下降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肾功检测尿素氮、肌酐无下降或略上升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连续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3.3%,远高于西医组与中医组的41.7%与50%,详情见下表。

3.讨论

3.1 临床研究

(1)病因防治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而言,临床诊断需切实查找出发病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药物控制[3],避免肾功能未得到药物明确控制而出现进一步恶化情况。在防治方面,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脏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疾病演变成肾衰竭,但对于继发性肾脏病而言,中西医结合模式在防治效果上相对较差。

(2)控制可逆因素 慢性肾衰竭疾病的严重程度会随着患病时间逐渐发展,在某一阶段可能存在肾功能明显恶化状况,这一状况与患者饮食、用药情况等因素相关[4]。因此要想控制肾衰竭速度,必须及时找到这类可逆性因素。在中医理论中,除了常见的口服汤剂之外,还可通过静脉给药、灌肠、外洗、内服、专用药物等方式治疗,可达到标本同治的优势[5]。

(3)饮食疗法 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发现,肾小球血液灌流量可通过低蛋白饮食加以控制,若患者长期服用低蛋白饮食,肾小球的硬化速度会明显缓解,对于肾脏的残留功能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6]。在中医理论中,饮食疗法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肾衰竭的特殊性,患者肾脏对药物的代谢及吸收能力存在异常,因此在中医饮食治疗上需根据患者疾病辨证情况合理选择药材。

(4)辨病与辨证治疗 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关键在于纠正可逆因素,并治疗原发疾病。中医理论中,辨证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中医辩证分型来实施不同类别的用药操作。换言之,患者属于阴阳两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肾气虚等不同中医辩证分型情况下,在药方的配伍上也不尽相同。慢性肾衰竭患者多属于湿毒内蕴、脾肾亏虚,因此药方多属于攻补兼施、补泻合用、虚实并理。

(5)胃肠及结肠透析 传统对患者实施胃肠透析治疗过程中很可能加快患者腹泻频率,且进液量过多,而中西医结合方式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在含有大黄的复方汤剂和尿毒清颗粒中,药性相对较为缓和,可减少患者的腹泻次数以及液体摄入量。在常规胃肠透析前提下,加用复方大黄制剂可推动胃肠透析的药效发挥,且弥补了西医与中医的治疗劣势。

3.2 药物研究

研究是否存在有效治疗方式可防止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化,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研究热点。相关临床研究发现,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大黄属于常见且有效的药物,根据相关动物性实验发现,大黄可以有效阻止并延缓缓肾功能衰竭病情恶化,在药效发挥机理上主要为以下几点:首先大黄可作用于过氧化脂质,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变状态;同时大黄可对血脂产生作用,优化血脂状态,并对肾代谢产生有利影响;最后,大黄能够影响到系膜细胞以及血尿素氮。在相关动物性实验中,还证实了冬虫夏草、地黄、川穹、当归、附片、黄芪等中药材对肾功能衰竭的防治机理,但将上述药材合理配伍并运用于人体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3.3 方法研究

①有机结合 若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需要通过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正确结合来控制疾病。相关研究者提出,延缓肾功能衰竭程度需以中药为主,通过维护肾功能降低尿毒来控制。而西医可通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利尿降压、饮食疗法、祛除可逆因素等方式作为辅助治疗,目前这一观点受到多数研究者认可。也有研究者提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上应取长避短、结合二者之长与患者具体病情,将二者优势充分发挥。

②结合方式 采用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通过体内的调整来达到治本功效,但所需时间较长,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可有效阻止废物在体内存积。而西医治疗更有利于肾功能不全的控制,帮助机体内环境维持稳定状态。现阶段中西医结合模式更适合慢性肾衰竭的早期以及中期治疗。

总之,慢性肾衰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不难发现,中西医结合模式仍存在较多空白,需通过临床实验来探索与解决形成固有的治病病体系,让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更优。

【参考文献】

[1]姚源璋,谢圣芳,丁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v.29 04:808-810.

[2]张秋云,李佃淳,刘锦秀,胡怀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v.7 14:40-42.

[3]白保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0,v.28;No.322 09:55-56.

[4]刘向东,艾子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对免疫功能、微炎症状态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v.20;No.215 07:939-940+984.

[5]李虹.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运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v.3 26:156-157.

[6]王梦梦.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v.3 19:82-83.

论文作者:吕勇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对比研究论文_吕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