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文化自信,传统民族乐器作为民族文化代表之一理应备受重视,爱国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从小抓起,民乐启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能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以及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有利于民族乐的创新发展。然而在西方音乐冲击与大众审美倾斜的影响下,在民乐启蒙教育与继承道路上人之寥寥。本文就以“新韵社”为例,找到它在民乐启蒙方面的意义以及它在民乐启蒙教育方式上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最后通过对“新韵社”的分析,进行民乐启蒙教育与继承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策略思考。
关键词:民乐;启蒙教育;传承;新韵社;兴趣培养;创新融合
引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之一,民乐启蒙教育就是为传承民族乐打基础,这种时候民乐启蒙老师和具有民乐启蒙学习氛围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西方音乐传入中国,我国大众有崇尚西方音乐而忽视民族音乐的现象,这对我国建立文化自信和传承文化内涵及其不利。然而“新韵社”作为音乐学院唯一的民乐流行社团,在对学生的民乐启蒙与熏陶、拉近学生与传统民乐文化距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乐器热情方面成效显著,除此之外在传承民乐、创新民乐、推广民乐方面大有作为,让学生们和听众们爱上民乐,在民乐启蒙上有所建树。鉴于此,笔者认为分析“新韵社”的成功有利于我们对民乐启蒙教育的思考与学习。
一、“新韵社”民乐启蒙的意义
1.走近民乐,激发民乐创作热情
“新韵社”这种建立社团,师生一同学习民乐的氛围拉近了民乐与学生们的距离,又将民乐与大众熟知的流行音乐相结合,凝聚民族乐器和流行乐的优点进行创作,并在小学的学院活动中通过富有青春张力和有文化韵味特点并存的表演在学生之间进行宣传推广。这样让民乐与普通学生的距离拉近,让更多的人喜欢民乐,激发大家喜欢民乐、了解民乐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民乐的队伍中来,可以说是民乐启蒙教育的成功体现。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拉近与民乐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传统民乐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升其艺术审美水平,增强其音乐悟性,拓宽他们的音乐鉴赏面,并以此作为灵感进行民乐创作,为民族音乐发掘出更多的有潜力人才,这对民乐的创新继承发展极为重要。
2.传承民乐,增强民族归属感情
“新韵社”在保留了民乐典雅文化蕴涵的同时还对民乐进行了创新发展,在民乐启蒙教育中加入流行元素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也进一步让学生们对民乐背后的传统文化能有进一步的了解。民乐是我国的独特文化魅力,在音乐教育中,民乐启蒙教育应成为小学生的核心教育之一,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诉求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民乐启蒙有利于传承民乐,民乐中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这样的启蒙是对传承文化的有效实践。所谓“春来草自青”,民乐启蒙将传统文化底蕴的“春风”吹到学生们心中,带来了传统文化这场“春雨”,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田,提升了他们的音乐灵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归属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前面也提到了“新韵社”兼具民乐的古朴悠扬又不失青春浪漫活力的表演方式赢得学生们的青睐,这就需要民乐教师在进行民乐启蒙教育时也要注意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并顾及他们的偏好,通过更容易接受更符合实际的方法,引起他们对民乐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民乐启蒙教育提高基础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逐步提升他们对民族归属情感的理解,为培养传承传统文化接班人而作出实质性努力。
二、“新韵社”民乐启蒙教育方式的启发
1.创新教学方式,创造艺术氛围
必须承认民族音乐是文化宝库中的夜明珠,是中国历史文化留下来的智慧与艺术结晶,中国的民族乐器有很多,而且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个性。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我们逐渐也形成了一种错误认知:西方音乐可以高雅、可以很流行,民族音乐有些太过传统与严肃。这种就是民乐启蒙教育在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好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乐的内涵与魅力,那么这就需要民乐启蒙者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民族乐器所传达的多样化情感和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建立“新韵社”这样的组织,创造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的艺术氛围,在实际表演以及运用民乐和实际民乐学习中,通过真实体会和对民乐的感受加深印象、产生兴趣、引发共鸣、增进创作,从而达到更好的民乐启蒙教育教学效果。
2.优势融合创新,拓宽推广受众
尽管西方乐理知识更加系统与基础,在音乐教育中,西方乐理和音乐赏析的学习也不可或缺,现代流行的音乐学习以及音乐创作都以其为基础,但是在民乐对于我国中小学生启蒙教育如此重要的今天,融合西方乐理知识以及我们在音乐教育路上忽视掉的民族音乐优秀特质进行优势融合创新,可以更好地扩宽民乐受众群体并对民乐进行推广和继承。西方音乐先入为主致使学生对民族乐器提不起来兴趣,如果我们很早就对学生进行民乐启蒙,以创新后的民乐吸引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我想民乐今日发展之路也不会如此寂寥了。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不一定就是腐朽的,民乐启蒙者也应注意自己思想的更新,引导学生将西方音乐和民乐进行融合,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民乐才能“活”起来,才能更好地被推广出去,让世界、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所散发的深层魅力。
三、民乐启蒙教育的思考
1.注重兴趣引导和感情培养
兴趣是学习路上最好的指南针,培养学习民乐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师培养高素质民乐传承音乐人才的关键。在西方音乐在中国受众众多的现状下,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民乐,需要从小抓起,需要音乐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民乐启蒙教育。民乐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情感内涵以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和良好的民乐交流氛围都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方式。同时演奏民族乐器也是陶冶情操、提升音乐审美,表达人类高尚质朴感情的方式,可以说人类的各种情感,民族器乐都可以进行准确表达,比如古筝的悠扬、唢呐的活泼以及二胡的哀怨,每一种民族乐器都有其表达的一种极具特点的情绪。民乐启蒙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器乐的差异、感受不同器乐所表达的情感,在聆听音乐作品与音乐自主创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鉴赏民乐美感、情感的能力,并与民乐建立起一种共鸣,深刻感受民乐的魅力,对民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身音乐教学除了乐理知识的教授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以表达情感为目的进行民乐欣赏、鉴赏、创作、表达的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并勇于创新
新时代的民乐教育老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崇高的文化修养、优秀的鉴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演奏感染力等综合素质,因为民乐老师是民乐启蒙中的主要参与者与引路人,平时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优化其教学方式。比如,“教”与“学”相辅相成,拉近民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相交流、共同将民乐与流行乐相互结合,共同创作,勇于创新,激发学生们的潜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品味音乐,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结语:
回首过去,我们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过多地教育学生学习了西方的音乐,致使学生们的审美与思想西化,尽管在乐理知识方面,学习西方音乐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把长时间以来我们丢失以及忽视的民乐内涵和文化自信重新在中小学生们心中建立。中国民乐是民族的宝藏,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学生对于民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民乐创作上积极创新。在民乐启蒙教育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民乐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位民乐启蒙教育者应该从“新韵社”的例子中得到启发和未来需要探索的内容,也是对民乐的继承与发展意义重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妍.谈如何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J].吉林教育,2014(05):124.
[2]苏欣.关于民族器乐启蒙教学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9(12):43.
[3]刘俊波.以民乐传承中华文化——初中音乐民乐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中旬,2018,(12):48.
[4]龚艳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8,(2):28.
[5]杨小琪.中国民乐的传承与发展[J].参花(下),2019(07):123.
作者简介:刘久笑(1999.02-),男,山东滨州人,本科,学生,民乐启蒙与发展;
李胜男(1999.08-),女,土家族,湖北五峰人,本科,学生,民乐启蒙与发展;
金子(1999.05-),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学生,民乐启蒙与发展;
马佳琳(1999.05-),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学生,民乐启蒙与发展;
贾锐涛(1999.09-),男,山西临汾人,本科,学生,民乐启蒙与发展;
沈澳(1999.08-),男,湖南长沙人,本科,学生,民乐启蒙与发展。
论文作者:刘久笑 李胜男 金子 马佳琳 贾锐涛 沈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民乐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 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民族乐器论文; 学生们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