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改革与建设_教育经费论文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境问题及改革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困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第一线,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教育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为社会输送基础性人才的过程中得到了健康发展。但毋庸讳言,随着劳动就业市场化改革以及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大规模扩张,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吸引了大量学生进入普通高中,使中等职业学校陷入严重的生源流失的困境中,加之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还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这种“进”与“出”两头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面临较大的压力,有不少学校已经步入了窘境。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多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社会教育流程上泾渭分明的两股支流,在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各自的流程中,从学生来源、教育内容到毕业去向,原本有着各自相对稳定的范围和走向。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随着高校扩招而被打破。高校招生爆发式扩张始于1999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教育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加速人力资本集聚,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富民强国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招生扩张历时8年的持续推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又一巨大进步。但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扩招实际上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挤压和挑战。

(一)高校扩招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分流

由图1可以看出的是,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之前的1994—1998年当中,中等职业学校与高中阶段普通学校的发展都呈现出了增长趋势,不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显然没有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速度快,但是总体上来说在招生数量上还是呈增长态势的。而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之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骤然减少,2001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达到该时期的最低水平,而高级中学的招生数量仍然不断的增加,且其增长趋势高于1994—1998年的增长趋势,其中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被高中阶段普通学校抢走。虽然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在2002年以后有所提高,但是在总量上仍然和高中阶段教育无法相比,这与教育部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表1则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重由1998年的59.07%下降到2004年的40.80%,下降了19.07%,暴露出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由于高中阶段就学规模的大量扩张,使得相当一部分在高校未扩招体制下应当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一部分严重流失。由于高校的扩招,高中阶段升学率上升,也使得相当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差的、原本无望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在高校未扩招的体制下,这部分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流失。

图1 1994—2005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情况图

数据来源:《1994—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1 1998—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表(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98—2005》

(二)大众化教育特征使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不平等竞争

应该说,在高校扩招以前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体现的是精英教育,大学生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大学精英教育是一个历史过程,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经过8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基本体现出大众教育的特征;而这个转型过程在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继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用了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才完成。对于国民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讲,则是遇到了一个新的强劲的就业竞争对手。按一般逻辑来看,高校毕业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有各的就业岗位选择范围,不会成为就业竞争对手,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已经成为了竞争对手。这是因为:

第一,高校二级学习实用化的课程设置,使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面对共同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学历相对较低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显然缺乏竞争优势。劳动市场透露的信息表明,除了部分制造业招收操作性的技术型职员比较欢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外,多数行业招收文科类职员的门槛已普遍抬高,视本科学历为基本条件,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明确地将其拒之门外,这使得一些原本适合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岗位已经有相当部分被高校毕业生抢占。

第二,由于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缩减编制,岗位职员基本饱和,使得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重心下移,而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冗员过多的压力,能够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出现大专、本科院校毕业生抢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的现象势所必然。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中职教育在高校扩招形势下面临着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生源被抢夺,致使中职生源遭遇“釜底抽薪”;二是就业岗位被抢占,造成中职教育出路的“梗阻”。这是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道路中不可回避的困境。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和教育模式各不相同,但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却大致相同。世界各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掌握技能的劳动者,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就业、减少了失业,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我国职业教育在其中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不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定位不清、办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建国初期的知识本位、苏联模式仍旧影响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某些中等职业学校以学科为中心,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弱化职业能力,导致毕业生升学观念强、职业意识淡、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的出现,这与职业岗位要求和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

1.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在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中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也有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首先,在强调针对性、实用性的同时出现了轻视人文教育、忽视人的发展方向的问题。一些学校把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技能以谋出路的手段,使得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空间狭窄,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其次,与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开发与更新的周期长,没有达到制度化、常规化,学校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制度来保证教学内容定期调整,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不能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少数学校甚至两三年才做一次行业调查和毕业生反馈。办学定位不能随着市场要求的改变而改变,将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采用学年制,按学期以学科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这样虽然便于课程的编制和教学的组织,但是却丧失了灵活性和弹性。刚性的结构导致了许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之间出现了冲突,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同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和综合,随着学科的细致划分,各学科自成体系、相互独立,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被割裂,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很难适应客观上对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第二,由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系统性,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第三,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不利于学生培养自己动脑的能力,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最后,学科分段式教育是按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顺序排列,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学以致用。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数量不足,不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8.87人,聘请校外教师8.23万人,比2003年分别增加3.01万人和0.34万人,分别增长了5.4%和4.3%,生师比已经达到22.5∶1,高出教育部颁发的生师比标准5.5人。如果根据2005年全国平均生师比测算,2006年中职扩招100万学生,至少需要增加4万名教师。到“十一五”末期,中职招生达到800万人,预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400万人。如仍按目前的生师比测算,至少还需要再增加教师47.8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要增加专任教师1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7∶1的设置标准测算,则至少需要再增加约82万名专任教师,加上自然减员的因素,每年要增加21万教师才能基本满足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见表2)

表2 2005年中职教师缺口分析表(单位:人)

注:参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职成[2001]8号文件),生师比为17∶1

2.师资结构失衡,质量参差不齐

以河南省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教师为例(见图2),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由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转来的,有14.1%的教师是由高校分配来的,这部分老师尽管专业对口,但是教育理论知识缺乏;还有25.8%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不足之处是专业知识欠缺;由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创办比较晚,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数还很少,仅占到10.1%,且他们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学习的理论较多,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最后一部分教师则来源于企业,虽然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教育理论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可以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来源多样,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要么缺乏相应的技能,要么缺乏专门的教育理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当中屡见不鲜,也说明了我国中职教育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图2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情况图

3.中职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差

目前中职院校很难录用和挖掘到优秀的人才到学校任教,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也很难留住。因为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确立,中职教师的地位及待遇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发展环境不理想,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但就目前现实来说这种情况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

(三)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基本上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兴办,即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它们的派出机构举办。而事实是各级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不要说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基础教育都举步艰难,在职业教育的投资上基本上采取了零投入的办法,即仅维持教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日常办公费用,其他各项教学的硬、软件设施均由各校自筹资金解决。一些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招生艰难、生源不足,办学经费来源也面临诸多困难,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基本无力更新使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以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为例(见图3),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是5733.58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为424.46亿元,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7.40%,远低于同期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等的教育经费支出。在2003年,我国地方教育经费支出是5053.53亿元(见图4),其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是418.75亿元,仅占全部地方教育经费的8.29%;而同期用于高等教育经费是1153.54亿元,占国家地方教育经费的22.83%;用于中学教育经费是1169.45亿元,占国家地方教育经费的33.49%;用于小学的教育经费占国家地方教育经费的29.07%。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非常的低,虽然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了重视程度,但是从经费方面来看这种重视还是远远不够的。

图3 全国教育经费分配情况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

图4 2003年我国地方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

(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非常薄弱,主要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没能有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如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分散且品种多样、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方向、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复杂性。在过去的20年内,各地对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高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树立了一些典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农科教结合、经科教结合、“学校+公司+农户”等,但总体上局限于一时一地,难以推广,也难以持久。不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双方或多方能够积极参与、合作的市场机制,政府行为过多地替代了市场行为。因此,市场机制的缺失也是一个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片面重视规模的快速发展,忽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少学校为了取得自身利益,忽视自身规模盲目扩大招生,导致学生入学以后学校不能提供相应的高质量教育,再加上扩大招生也可能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专业结构狭窄、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落后、生源质量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的,这使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严重阻滞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从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类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我国教育经费中比重较低。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与财政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的《关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中央专项资金投入60亿元,除2005年已安排10亿元外,2006年至2010年每年各安排1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左右县级职教中心(或县级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优化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可见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多。另外,国家还应该在政策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学习韩国政府鼓励学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做法,除了私立学校以外其它职业学校一律不收学费和住宿费,政府专门指定一部分职业学校招收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生活保护对象的子女。这样一来,原本因为学费问题不能升学的学生又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许多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国来借鉴和学习。

(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如前所述,在我国中职教师中存在着要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空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要么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可以解释为: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有一部分专任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形成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所以,“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实际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二是被职业学校聘请担任兼职教师的来自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同时要从结构上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要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为了便于界定,“双师型”教师通常应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证明其专业实践技术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专业能力或专业技术职务等证书。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突出,具有“一体化”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师,按照实际履行教学任务的情况也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经验并重、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

2.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新任教师除应具备规定学历文凭外,还要逐步增加相关工作经历的要求,切实具备职业教育师资要求的比较全面的素质。要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固化、发展滞后的问题;要完善教师职务制度,设立专门的职务系列,制定专项的实施办法,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管理的特点。

3.改善中职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确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地位也就很难上升,由于发展空间不理想,所以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就不足,当务之急是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增加吸引力,建立一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其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联系市场,走产学结合、联合办学之路

现实生活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项紧迫任务,即密切关注人才劳务市场的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历教育与培训分轨的做法,加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使企业自身的系统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努力探索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新模式,与企业合作,与普高、高职合作,走一条联合办学的路,开拓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法律规定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技术工作,都必须经过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所谓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设立各种职业培训的学习计划,受教育者多数时间在企业训练,把现场实习与接受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把教育和就业相结合,积极发挥企业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用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企业直接资助学生,学生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单位。在双元制的模式中,两个学习场所、两种教学方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它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和人力资源结构做出灵活的反映和调整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80%的德国青少年就是这样走上工作岗位的。

(四)改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量为2200—2300万,每年的缺口为1400万—1500万。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及市场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有待转移。从长远发展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基础比较扎实、专业适应性较强、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力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此来满足生产、建设、技术、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需求和个人继续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有序地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开拓市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城镇、面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培养21世纪新型农村经济建设人才,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农民形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农村,最后的落脚点也应该是农村。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不会随着城镇化发展而消失,农业也不会被第二、三产业所代替,农民更不会随着农民工的进城而不复存在。农村是蕴含无限生机和潜力的广阔市场。在今天的氛围下,农村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迎合了农村居民对城市的向往,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更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储备,为他们在工作中提高和继续学习做好铺垫,促进学生向创造型人才过渡(包括知识框架的构建和视野、思维空间的拓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助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尽可能帮助学生以科学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农村,帮助学生对农业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并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标签:;  ;  ;  ;  ;  ;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改革与建设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