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可享[1]2000年在《大成多维教学模式论纲》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我国高考“3+X”方案的实施,使学生顺利通过综合能力测试,满足全球范围内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本文在吸取已有教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成多维”教学思想,即通过多维手段,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大人,成大才。并籍此衍生出了以“大成”为目的,“多维”为手段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即“大成多维教学模式”。“潜能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是资优儿童”是大成多维教学模式坚持的教育哲学观点。“学生、教师、材料和教学环境”是大成多维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因素。大成多维教学模式由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三大模块构成。教学方案设计包括专人设计、集体研讨、个人完善和标准文本制作四个步骤。教学方案实施包括导入、展开、终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感受、解析、问题、结构、评价、创新六个要素。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对大成多维教学模式的操作不能生搬硬套,运用时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作指导,掌握其操作要领。
周远成[2]2014年在《大成管理学论纲:人才·关系·资源·和境》文中提出大成管理学,从整体上研究人的生存发展规律,本质是人与人的一切活动关系和谐协调、动态均衡与持续生态发展等,诸如人类生存活动的公共关系、目的运动、生态平衡发展等基本规律。它是一种宏观战略管理学,其指导思想大成管理哲学属于战略管理哲学思想范畴,即生态哲学、和谐思想、平衡理论、大成智慧的总汇。从内涵本质、演变发展、构成要素来看,情理法度和人才、关系、资源、和境,涉及大成管理哲学、大成管理美学、大成管理伦理学、大成管理功效学等诸多学科,包括领导理念、基层组织、资源环境和管理过程、模式、任务、责任、实践体系等。
陈艳君[3]2015年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徐辉[4]2011年在《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体验”的强调与关注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一种与以往“讲授式”教学模式与“训练式”教学模式大不相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作为对以往知识中心教学的纠偏,课堂中情感的熏陶、生命的体验、意义的生成被置于核心的地位。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泛体验化”与“伪体验化”的现象,使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失去了它的规限,放逐了语文教学的本性,因此,阐明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建构一种适合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我国从古至今的阅读教学模式,分为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重点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比较大的几个阅读教学模式。这样梳理的目的是为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一种历史视野,在历史的发展中来看待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第二章阐述了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着重阐明了体验在哲学、美学、心理学中的含义及其在教育学领域中作为结果、作为过程和作为方式三方面的含义,并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审美体验”内涵作了分析,进而指出了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为生命取向、情感取向、审美取向和文化取向。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说明了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操作程序以及在实践中所存在的误区。体验式阅读教学所适用的范围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其操作程序为:以感受为起点,以对话为体验深化的途径,以意义的生成为终点。这一操作过程是以体验始,而以知识终。语文体验式阅读在实践中主要存在的误区为不辨文体、不顾文本、不讲知识。结语部分提出了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完美境界,那就是体验与知识的融通。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体验化,一是体验的知识化。因此,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既是一种崇尚感性的教学,更是一种注重理性的教学,感性的激发是起点,理性的生成是终点。体验与知识的融通是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完美之境。
佟桧群[5]2018年在《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创客是指那些理解并尊重自身的新奇想法,能够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努力将这种新奇想法和产品整合到一起,并怀有公益心态去分享的一群人。创客在创客活动中形成了创新、协作、实践、分享的创客文化,创客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便产生了创客教育。创客教育理念主张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将创意变成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将跨学科思维、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客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实践能力得以加强,进而会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全民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祖国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与创客活动或者是创客教育有关的课程案例,大多只涉及到物理、计算机等学科,而真正在化学课堂上实施的创客活动非常少。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以杜威的“做中学”思想、钱学森的“大成智慧”、项目式学习等为理论依据。在梳理有关创客教育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铝热反应”和“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两个教学案例,并结合创客教育的教学理念后将这两个案例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反馈,研究分析创客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表明:高中化学课堂融合创客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符合当下高中生发展需要。
魏书平[6]2016年在《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秉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偏离、脱节的弊端,教育部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实验)》中指出,“课程要建立在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上,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生活化教学响应了这一要求,并在此种情况下得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深入分析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概念,亲自走进课堂教学实践、跟踪听课观察和课后对师生进行访谈,对目前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实施的现状进行总结,并针对目前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现实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整改策略。本研究的后续研究方向是将本文所提出的建议带到课堂中去检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的意义、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是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概述,主要对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从学生、教师和现实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经济生活》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四个部分,结合各方面的原因提出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中运用的建议。
郁清琳[7]2012年在《原穴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中各个原穴分散的主治病症及其相关配穴进行全面统计、分类、总结及分析,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便于对针灸古籍的学习与研究,并为原穴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中的超星电子图书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两个数据库,通过以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各原穴的别名为检索词逐一检索,检索出原穴的相关条文,并将其分别按原穴单穴治疗病症及原穴配伍治疗病症收录。再将这些条文进行系统分类,将其按照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和骨伤科病症进行统计分类,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原穴治疗的病症进行频数统计,建立原穴的各科病症统计表格。在此基础上,再对各个原穴的主治病症进行二次分类,将每个原穴的主治病症分为本脏(腑)病、本经病、相表里经病、及其他病症四类,并分析阴经原穴与阳经原穴主治的不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太渊相关文献条文198条,合谷相关文献条文564条,太白相关文献条文161条,冲阳相关文献条文87条,神门相关文献条文200条,腕骨相关文献条文182条,太溪相关文献条文267条,京骨相关文献条文82条,大陵相关文献条文264条,阳池相关文献条文26条,太冲相关文献条文293条,丘墟相关文献条文125条。本研究建立了各原穴治疗病症的各科病症统计表格,可以查询原穴的相关内容。并比较分析了阴经原穴与阳经原穴主治的不同。其中太渊作为肺经原穴,主要治疗肺脏病症,单穴治疗肺脏病症占总频次的51.6%,配伍治疗占32.1%;其次治疗手太阴肺经病症及肺经经脉所过病症。合谷作为大肠经原穴,主要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病症及大肠经经脉所过病症。合谷单穴治疗病症中无大肠腑病症,配伍治疗的病症中治疗大肠腑病的仅占总频次的0.94%。太白作为脾经原穴,主要治疗脾脏病症,单穴治疗脾脏病症的频次百分比高达72.2%,配伍治疗的频次占总频次的60.8%。其次治疗脾经病及脾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脾经经脉病症的频次占总频次的16.7%,配伍治疗占5.2%。冲阳作为胃经原穴,主要治疗胃经病及胃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胃经病症占总频次的51.6%,配伍治疗占总频次的66.1%。神门作为心经原穴,主要治疗心脏病症,单穴治疗心脏病症占总频次的65.6%,配伍治疗占总频次的47.6%。其次治疗心经病症及心经所过病症,单穴治疗心经病症占总频次的9.4%,配伍治疗的占9.5%。腕骨作为小肠经原穴,主要治疗小肠经病症及小肠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小肠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38.9%,配伍治疗的占总频次的57.5%。腕骨治疗的病症中无小肠腑病的治疗记载。太溪作为。肾经原穴,主要治疗肾脏病症,单穴治疗肾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47.5%,配伍治疗的占45.7%。其次治疗肾经病症及肾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肾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27.1%,配伍治疗的占34.6%。京骨作为膀胱经原穴,主要治疗膀胱经病症及膀胱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膀胱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78.6%,配伍治疗的占64.7%。大陵作为心包经原穴,主要治疗心脏病症,单穴治疗心脏病症占总频次的31.4%,配伍治疗的占31.8%。其次治疗心包经病症及心包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心包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31.4%,配伍治疗的占20.7%。阳池作为三焦经原穴,主要治疗三焦经病症及手少阳三焦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三焦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100%,配伍治疗的占76.2%。阳池治疗的病症中无三焦腑病的治疗记载。太冲作为肝经原穴,主要治疗肝脏病症,单穴治疗肝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42.4%,配伍治疗的占34.8%。其次治疗肝经病症及肝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肝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39.4%,配伍治疗的占31.3%。丘墟作为胆经原穴,主要治疗胆经病症及胆经经脉所过病症,单穴治疗胆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75.0%,配伍治疗的占总频次的63.4%。其次治疗相表里经肝经病症,单穴治疗肝经病症的占总频次的21.9%,配伍治疗的占15.1%。丘墟治疗胆腑病症仅占很少的比例,单穴治疗胆腑病症的占总频次的3.1%,配伍治疗的占1.1%。结论:本研究经过整理及统计分析,得出阴经原穴与阳经原穴两者主治病症的不同,阴经原穴主要治疗本脏病症,阳经原穴主要治疗本经的经脉病症。
谌安荣[8]2007年在《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学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概括。其教学论思想不仅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价值。本文从教学目的论、教学本质论、教学规律论、教学艺术论以及教学理想境界的追求等方面对《学记》教学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论述。从教学目的论方面来看,《学记》提出了“建国君民”的社会建构目的与“化民成俗”的个体建构目的相统一的思想。一方面,“建国君民”的实质内涵在于教学的目的要实现社会建构。另一方面,“化民成俗”的实质内涵在于通过教学使个体文化化,从而实现个体建构。社会建构要以个体建构为基础。通过教学建构的个体应具备德性修养、智慧品格和艺术化的人生;这一目的的实现又要以个体的学习为前提,“学道”成为个体自我完善的必经之途。本文认为,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学记》既非社会本位论,亦非个人本位论,而是强调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的有机统一。在教学本质观上,《学记》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主张教与学并重,提倡师与生互动;认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学主体沟通、对话与互动的过程。本文认为,《学记》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性本质,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教学规律方面,《学记》总结概括了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教学之“兴”与“废”的规律问题,认为只有做到“豫”、“时”、“孙”、“摩”,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本文对其思想渊源与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论证了其思想的理论合理性与当代价值。教学艺术方面,《学记》提出了“善教”与“善学”的教学艺术思想。教师方面,要讲究“喻”之启发诱导、“言”之简明扼要、“继其志”之身教,以及“善问”与“善待问”的问题教学艺术;学生方面,掌握“摩”、“时”、“听”、“乐”等学习的方法与艺术。本文在分析其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其思想对于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学记》认为和谐是教学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谐的教学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共生、师与生的和谐共处、生与生的和谐共进,最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李睿[9]2013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就带给教育者无限的遐想与期望。从爱迪生到乔布斯,历经一个世纪,在众多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期望中,试图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而改变教育现实的教育理想是几代教育技术人和教育研究者始终不变的追求和信仰。然而,在近百年的已经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现实恰恰又在讲述着有关信息技术神话的另一个故事:学校教育并没有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依然还在沿用与百年前相似的教学方法,学校依然固守着有明晰空间概念的教育场域。实际上,这个深刻的教育现实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他们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路径,可是,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即使教育研究者已经明确提出技术改变教育的清楚路径,即是在学校教育的内核——课程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整合,然而,技术整合到课程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已经发展百年的信息技术始终还是难以整合到教育中,或者更进一步说,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正是基于此,才形成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显然,在由信息技术所塑造的个体日常生活经验和与之形成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个体日常生活方式所构建的生活世界中,个体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已经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另一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路径,即当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由少数人掌控和使用时,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实现交流、学习、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时,信息技术具备了整合到课程中,并引发教育变革的可能。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视角,展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首先,带着个体日常生活方式正逐渐由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研究视角深入日常教学实践,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了解目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在分析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内容的基础上,发现两个长期存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中的迷思。迷思之一是教师认为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中并不涉及更新原有的教学法知识;迷思之二是教师普遍认为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长期学习兴趣,但从学生问卷中反映出的现实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并没有对学生产生长期学习兴趣发挥决定性作用,甚至还有研究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属于教师的初级教学法知识。故而,围绕上述两个迷思,进一步展开研究。第二,以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本部分的研究起点,目的就是要解答存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两个迷思。通过研究已有和目前最新的有关学习兴趣、学生投入的国际研究动态后发现,就包含了学习兴趣的学生投入研究,还没有引起我国教育研究界的足够重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实现学生投入,需要从学习环境、学习评价、课程设计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故而,在本部分中,又进一步就学习环境理论的新趋势、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以及课程设计的新元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当前的课程设计研究中,以建构主义为导向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主流,故而,在分析近三年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地平线研究报告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对作为课程设计新元素的新技术展开深入地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已经普遍高度重视以移动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主引领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在苹果公司于2010年推出iPad,以及App Store中教育类应用软件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之后。故而,在研究了国际上主要的教育类应用软件排行榜以及苹果公司在教育市场所具有的绝对影响力,最终选定苹果公司旗下的iPad+Apps作为将要运用于课程分析与设计的信息技术。并主要对App Store中的教育类应用软件进行了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入基于iPad+Apps的旨在为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课程设计研究。第三,在本部分中,主要是结合第二部分的有关学习环境、学习设计等理论研究,原创性地提出了设计iPad+Apps学习环境的原则、iPad+Apps学习环境的特征、iPad+Apps学习环境中课程设计的原则以及新型的评价策略。通过提出上述一系列基于iPad+Apps的课程设计原则等要素后发现,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iPad+Apps的作用,教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故而,通过选取中学地理和历史课程作为设计对象,初步实现基于iPad+Apps的课程设想。第四,侧重研究通过iPad+Apps,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建构,并提供了具体的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建议。试图在研究中呈现一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第五,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后发现,当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已经由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信息技术化有可能发生一种实质性的变化,而且可以把这种变化理解为一种教育文化形态的变化。作为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数字化一代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文化形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如果当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日常课堂教学依然不从实质性进行转变,只怕将有可能会引起文化传统传承的断裂。所以,通过本研究,主要获得两个研究结果,一,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学界始终关注的老研究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从个体生活经验的视角解读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力,故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已经陷入一种僵化的研究困境,而本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正试图打破这一僵局;二,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当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系统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因为,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已经不单纯意味着实现个体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已经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 大成多维教学模式论纲[D]. 邹可享. 华中师范大学. 2000
[2]. 大成管理学论纲:人才·关系·资源·和境[J].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 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 徐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D]. 佟桧群.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6]. 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课程中的运用研究[D]. 魏书平.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7]. 原穴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郁清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8]. 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 谌安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 李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