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_金华交通论文

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_金华交通论文

城市郊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华市论文,郊野论文,浙江省论文,旅游资源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假日旅游蓬勃兴起。从目前的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的活动行为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途旅游(一日游为主)最受城市居民的青睐。城市郊区成了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的热点区域。因此,国内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珠海、金华等均将城市郊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首选地,充分利用城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力开发城郊旅游,如在城郊建成农业观光园(简称“农庄”)、森林公园、水上乐园、主题公园等,以满足城市居民休养身心、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返回大自然的需要。

1 城市郊野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功能

1.1 城市郊野旅游开发的条件

1.1.1 丰富的旅游资源。城市郊野空间开阔,有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肥沃的土壤,充裕的水分,自然环境优美;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烂漫山花、虫吟鸟鸣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市民向往的景观;有不少风景名胜,如名寺古刹、名人故里、名镇古村、名人陵墓、特色民居等;同时还有观光农业及郊野农村居民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民俗风情等城市居民心驰神往的景物。

1.1.2 便捷的交通、通讯、食宿、购物和娱乐条件。城市郊野尽管不包括城市核心区块,但其交通仍具有与市区差不多的道路密、等级高、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多的特点。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移动信号覆盖面的扩大及信号的加强,使游客能全方位保持通讯畅通,不必担心因旅游度假而耽误工作和业务。随着卫星城的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城郊区块的食宿、购物和娱乐场所及设施已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也为满足游客的全方位需求创造了条件。

1.1.3 充足的客源。城市郊野旅游资源开发以吸引城市客源为主,而城市由于人口多而集中,市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高,文化水平高,对精神需求也相对强烈,加上城市居民有较多且相对固定和集中的闲暇(如双休日,“五一”、“十一”、春节长假等),故有充足的客源。

1.1.4 有利的区位,即适当的离城距离。地处城市郊野位于城市的周边,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段,是距城市最近的“自然界”。适当的离城距离既能使游客摆脱嘈杂的城市背景而有一定的回归大自然之感,又使人有很强的属地感和安全感。同时,城市郊野旅游又可使游客在时间和资金支配上有很大的可选择性,是满足城市游客既要旅游,又要机动性大、花钱、花时间少的最佳结合部。

1.2 城市郊野的旅游功能

1.2.1 满足市民暂时摆脱“城市问题”。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如“三废”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白光污染、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绿地稀少等;加上人为造成的“水泥沙漠”、“五岛”效应等,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利用节假日,亲近城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获得片刻的安宁。

1.2.2 提供市民节假日度假、休闲的场所。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其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愿承受长途“人车劳顿”之苦,花费巨额资金进行南北纵横“几千里路云和月”式的观光游览,而是热衷于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名胜古迹等。

1.2.3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城市郊野存在各种旅游吸引物,也可开发新的、受游客欢迎的休闲活动场所,如儿童乐园、主题公园、度假村、疗养院、高尔夫球场等,以满足不同旅游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和不同消费层次(高档、中档、低档)的需要;满足观光、参与、活动、商务、品尝和朝靓的需要。也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设计相应的内容,如春天可踏青、赏花,夏天可游泳、乘凉,秋天可采摘、品尝,冬天可滑雪、攀登等。

1.2.4 满足增进身心健康、增长知识的需要。城市郊野旅游的开发,特别是与农业观光和乡村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不仅可为游客提供新的生活空间,释放假期城市人口压力,分流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增进市民身心健康,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更新陈旧观念,加快信息传播,缩小城乡差别,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1.2.5 有利于促进城郊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郊野的旅游开发,可吸收大批当地居民就业,既做到“离土不离乡”,又可大大增加收入;同时可促进、带动城郊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 金华及其郊野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为省辖地级市,占地1.09万km[2],人口约460万;位于119°14′—120°46′E,28°32′—29°41′N,南北跨度129km,东西跨度151k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有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0个,自然和人文景观1 500多处,旅游资源之密集为全国罕见。从自然景观看,既有大规模的熔岩地貌和丹霞地貌交相辉映的山水之胜,又有江南盆地特色的农耕文化风韵。人文景观也让人称羡,金华建置距今有1 800多年,出过近百位名贤,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首创“渔歌体”的张志和,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的李渔,还有近、现代的邵飘萍,张恭、陈望道、吴晗、艾青、严济慈等。金华还是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的著名侨仙——黄大仙的故乡。

近些年来,金华市对这些大自然赐予的婉约、多情的山水和悠久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运用多元投入机制,先后投入80多亿元进行整合、创新,营造出了一个清丽、隽永的山水名城,其快速提高的旅游接待水平,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被国内旅游界称为“金华现象”。

2.1 金华郊野范围的界定

城市郊野是指城市板块与农村板块的过渡地带,即城市板块与农村板块的交汇衔接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城市中心区的服务之上,并随城市中心区功能的演变而变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郊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城市供应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同时承担城市居民的度假功能。

金华作为省辖地级市,截止2004年底,市区常住人口不足40万,属中小型城市。按照习惯思维,其郊野范围应在距中心城区约30km的范围内,即大致涵盖婺城和金东两区,总人口近100万,面积逾2000km[2];辖27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2.2 金华郊野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金华城市郊野共有旅游资源类型62种,旅游单体资源399个。其中五级单体4个,四级单体9个,三级单体69个,二级单体105个,一级单体212个。无论从旅游资源丰度或旅游资源品质来看,金华郊野可以说是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AAAA级双龙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省级金华九峰山、大佛寺风景名胜区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明月楼、一览亭、艾青故居、施复亮、施光南故居、东村桥、滕氏宗祠、严氏宗祠等。还有众多历史名人后裔的聚居地,如孝顺镇严子陵后裔、孔子后裔,傅村镇的沈约后裔,塘雅镇的范仲淹后裔等。另外,以黄大仙为主的道教和以大佛寺为主的佛教又进一步丰富了金华郊野的旅游文化,也使得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成为金华历史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同时,金华郊野的旅游还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形成了佛手、奶牛、花卉、果蔬和禽兽等五大主导产业,产出了赤松佛手、江东苗木、罗店花卉、源东白桃、塘雅葡萄等闻名遐迩的特色产品,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手之乡”、“苗木之乡”、“花卉之乡”等,从而为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条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华及其郊野除已有的众多特色旅游产品以外,近年又相继建成了集音乐喷泉的人民广场、施光南音乐广场、艾青文化公园、金华茶花园等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项目及生态园林式的现代工业园区、无水港、花木城、汽车城等,还有花园式校园的浙江师范大学、山水型校园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金华郊野的旅游前景将十分广阔。

3 金华郊野旅游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城市郊野旅游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

金华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南翼,2004年全市人均收入已达15000元,位居全国前20位,旅游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城市郊野旅游资源的开发认识不足,导致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满足不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的需要;同时也导致城郊旅游交通、接待设施配套不全,致使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区)的可达性不高,旅游潜力发挥不足。如九峰山风景区(省级)、仙源湖度假村(省级)等均如此;甚至连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可进入性也很不尽如人意;其他一些级别相对较低、开发相对较晚的旅游景点(区)的基础设施更是滞后。

3.2 缺乏统筹规划,旅游开发方向不明,功能划分不清

由于重视城市郊野旅游开发的时间较晚,意识较弱,加上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至今金华城市郊野旅游开发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主要表现在:①盲目投资,低层次建设;②景点分散零乱,连不成线,形不成环,构不成片;③综合服务功能差,旅游效益低下,基本没有功能区建设。

3.3 开山采石、山林砍伐、陡坡开垦、房地产开发及环境污染等影响了城郊旅游的发展

由于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各自为政。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必然出现开山采石、山林砍伐、陡坡开垦、房地产开发等与旅游发展格格不入的现象。如双龙风景区内及其周边的几个采石场,围绕采石场而建的几个水泥厂等,既破坏了景观,又造成了环境(空气、水体、噪声等)污染,极大地影响了金华城郊旅游业的发展。

3.4 旅游形象定位不清,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金华旅游尽管已经有了“仙乡文化名城,休闲购物天堂”、“风水金华,购物天堂”、“仙乡胜地,度假乐园,购物天堂”等形象宣传口号,但那是针对大金华、大旅游的;更何况,其主题包括了山水生态旅游、宗教朝拜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商贸购物旅游、古婺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探险科考旅游等,形象过于抽象、内容过于宽泛,反而会造成游客的旅游目标不明确,降低外地游客对金华旅游的兴趣和了解。而对金华市郊野的旅游形象至今没有策划,宣传口号更是无从谈起,促销也就成了空话。

3.5 类型较单一,产品不丰富,市场较狭窄

金华城市郊野的旅游开发尽管已经起步,但由于水平低、规模小、投资散,加上景点和内容缺乏科学优化组合,造成旅游产品不丰富,类型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市场较狭窄,服务功能差,经济效益低下;未脱离观光的特征,影响了吸引力和回头率;地域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与形式基本类同,导致后劲不足;以吃、住、行、游为主,购物、娱乐基本空白的旅游市场,必然导致整体旅游消费水平低下,使金华城市郊野旅游产品处于低层次(低质量、低收入等)的循环之中。

4 金华郊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定位与对策

郊野旅游应把客源定位于市区居民,特别是市中心区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不但把休闲旅游看成是一种消遣活动,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调整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城市郊野旅游带有很高的重游率的特征。正因为如此,郊野旅游开发必须注意收费低廉、保持自然性、内容广泛性、层次多样性、有较强的参与性的特点。

城市郊野可作为旅游开发的景物内容较广、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开发方式也可因具体基础环境而不同的场所,开发旅游产品有较大的选择性。如郊野公园、户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农业旅游区、水上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园等。

金华的郊野,是一片有灵气的土地。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极富特色。只要定位准确,措施得当,布局合理,一定能建成既受市民欢迎、又受旅游企业青睐的双赢场所。

4.1 完善、理顺管理体制,提升已建成风景旅游区的影响力和潜力

在金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市政府下属的旅游局、林业局、文化局、民宗局、景区管委会、属地政府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会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取所需、互相扯皮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金华旅游的形象和效益,需抓紧完善、理顺。如双龙风景区、赤松宫风景区、大佛寺风景区、九峰山风景区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问题。另外,以上已建成风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再进行包装和宣传,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潜力,为金华旅游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着力打造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三种类型:①观光型,主要是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②参与型,主要是采摘、购物和务农型旅游;尤其是采摘旅游在秋季最为盛行,最受欢迎。③度假型,主要是到农家或观光农园“租农家屋,耕农家地,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家乐”的休闲度假旅游。金华作为浙江省农副产品基地,开发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应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金华火腿、金华茶花、金华酥饼、金华府酒、赤松佛手、源东白桃、塘雅葡萄、江东草莓等,都有较大的知名度和较长的文化积淀,一定会受游客的青睐。

4.3 努力挖掘黄大仙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出生于兰溪,得道于金华,弘扬于香港,誉满于全球。黄大仙是位传说人物,他羽化成仙自然也是一种传说。但自晋代以来,人民群众崇敬、信仰黄大仙,歌颂、宣扬黄大仙,创造了具有鲜明群体性的黄大仙文化。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社会现象,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客观存在。它是金华特有的、根底深厚的区域文化,是金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研究、开发、宣传的价值。

黄大仙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道教,还是在民间,黄大仙始终是一位受人敬仰、道法高深、神通广大的神仙。葛洪《神仙传》和《道传》第十一册《金华赤松山志》等书中称,黄初平生于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自幼家贫,8岁牧羊,15岁得仙翁指点,至金华赤松山洞中修炼,40年潜心修道,钻研丹药,终悟得玄机,道法神通。如今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区普遍信仰黄大仙。近现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侨旅居海外,黄大仙信仰也逐渐走向海外各国和地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浙江金华,造就了黄大仙这一神奇的人物。如今,信奉黄大仙的人,都以金华为“仙乡”,以黄大仙祠(赤松宫)为“祖庙”。每年都要到金华黄大仙祖宫祭拜黄大仙。位于香港九竹园区的黄大仙祠,堪称“香港第一大庙”,亦为“金华分迹”而来。由此可见黄大仙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4 充分利用文化名人,带动金华郊野的旅游

金华市区及其郊野,历来名人辈出,特别是近、现代的邵飘萍、黄宾虹、施光南、艾青等文化名人,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以他们为主题做一些文章,相信对金华及其郊野旅游的发展会有不小的作用。如施光南故居、艾青故居、施光南音乐广场、艾青文化公园等,已经成为金华市民的主要休憩场所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等。

4.5 积极开发民间文化、艺术

金华的郊野,散落着许多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很有地方特色,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保护、挖掘和拯救。如“金华斗牛”,始于三国时期,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清末明初尤其盛行,号称“金华一绝”、“江南奇观”,称得上是我国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有的民俗礼仪和民间风情,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亚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它同时需要有9对精壮的公牛现场角斗,其角斗之惊险,形式之有趣,令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过猎奇之瘾,让人无不感叹“金华真牛”。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斗牛表演少,(饲)养牛费用高,不堪重负而纷纷宰牛卖牛。仅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金华斗牛的发源地婺城区,就已经宰杀斗牛10余头,当地斗牛存栏数不足如头,而一次正式表演就至少需要32头斗牛。同时,懂得优选、饲养、培育、培训斗牛的艺人因年岁已高,人数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因“斗牛”不赚钱而纷纷退避三舍。金华斗牛正濒临绝迹,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这一有着金华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瑰宝。

另外,金华孝顺的迎花灯、上叶村的赛龙舟、中柔村的迎花烛等均颇具地方特色,均是值得开发的民间文化艺术,均可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 结语

城市郊野是城市巨大的生态屏障和空气调节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郊野一方面受到城市蚕食和同化的威胁;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发展更迫切地需要保护和发展这片距都市人最近的“自然界”。城市郊野即将或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并成为市民休闲的重(主)要场所。只有保护好城市郊野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合理地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城市郊野的绿地才能真正发挥其生态效益,市民的“自然——城市”的两栖生活梦想才可能实现。

城市郊野旅游以生态旅游与休闲旅游为主,金华郊野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间风俗、农业特产等相当丰富,极富特色。只要综合规划、合理开发,一定能满足市民康体、休闲的需要,为金华旅游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_金华交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