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教学问题设计初探——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例论文_曾东霞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方针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初中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对于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很多的学者及历史教育工作者纷纷撰文阐述自己的认识与做法。这些文章大部分是从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大层面去探讨的。本文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例,试从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围绕课程目标,有的放矢设计教学问题。

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和认知水平特点所设定的各学科的具体质量指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和状态,也就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所拥有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核心素养目标和具体的内容目标相结合,并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然后通过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来构建对历史的认识,从而达成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明朝的对外关系》的难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意义。在此我将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数据资料以表格形式呈现,组织学生通过史料的对比分析,总结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比如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等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分析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我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相关史事"和补充的资料,分析得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再如,"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应该重点认识的问题,也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我设计了一组连续性的问题:什么是倭寇?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什么?倭患严重的表现有哪些?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正文叙述、"相关史事"、明代《倭寇图卷》),了解到倭寇经常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我国海防安全。这就为学生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反侵略的性质做好了铺垫。然后我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正文叙述、"相关史事"、"材料研读"、戚继光的诗作等),分析得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围绕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运用史料进行问题设计,将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引用到教学中。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感受郑和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使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满堂灌的做法,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怎样的问题才具有学科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怎样实施才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发展需求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学力发展区都能得到收获。

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做了以下的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的时空范围广,七年级学生对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比较陌生,对西洋准确的地理范围较难把握,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成功原因的分析及对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性质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和"相关史事"等感性材料设置了"自主研学"和"合作研学"两个环节,共设计了六个研学任务(问题)。具体如下:

【自主研学】

1、先研: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至75页的内容,完成研学案的研学任务一、二、三。

任务五: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任务六: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自主研学"环节设计的问题相对简单一些,适合于学习基础和能力薄弱的学生。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发挥小组内优中等生的帮教作用,互助解疑。最后才是教师的适时点拔。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互助解疑,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时空素养,提高了自学及合作的能力。

"合作研学"环节设计的问题体现分析归纳等综合型思维,适合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更好地理解了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同时分析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史料实证的素养也得以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历史问题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这是以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为目标的问题设计所应持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才能设计出有层次性的教学问题。有层次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合作性;有层次的"问题"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以激发兴趣为基石,巧妙设计教学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并享受学习。怎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劲的动力。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并巧妙设计有趣味性的教学问题,不仅能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对历史分析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兴趣,历史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主动而快乐的事情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更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的特点,我选择了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设问:郑和是本节课的主角之一,为什么他能创造航海史上的壮举呢?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入课堂。课中又通过展示一组《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让学生"观察并猜猜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概况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们脑洞大开,争相发言。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后,我又设置了以下问题: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请用一个词形容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处的交往方式。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们都能回答到"友好交往"、"友好平等"、"和平交往"等相仿的词语。正是以多媒体为手段,设计有趣的教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迫不急待的"历史探秘"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的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紧贴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现实设计教学问题。

新课标在家国情怀素养中要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寻求事件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紧密联系现实问题,利用新知识进行巧妙的铺垫,并适时加以引申。在本课的"拓展提升"环节,我要求学生联系当今我国的国情,进一步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于我们今天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有哪些借鉴意义?通过补充图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和材料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来学习历史,才能真正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真谛,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其实,我们教师自身成长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也总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得以实现,问题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位的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将历史教学问题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4、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3期;

5、高黎明:《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历史问题设计:原则与表征》,《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12期;

6、乐毅:《试论制定国家学业质量标准的若干基本问题》,《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7、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8、王天蓉、徐谊、冯吉、唐秋明、张治:《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论文作者:曾东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  ;  ;  ;  ;  ;  ;  ;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教学问题设计初探——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例论文_曾东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