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康复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5
【摘 要】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捏脊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将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靳三针结合捏脊疗法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改良Ashoworth分级量表与Tardieu量表评价两组患儿的肌张力改善情况以及痉挛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Ashoworth分级比较,观察组患儿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rdieu评定情况比较,观察组患儿的内收肌痉挛角度增加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11%(41/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5%(34/50),观察组患者的优势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靳三针结合捏脊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靳三针;捏脊疗法;效果
脑性瘫痪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小儿致残疾病,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脑瘫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而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小儿脑瘫的60%-70%[1]。痉挛型脑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挛缩畸形、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以及肌张力异常增高等。本文对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了靳三针结合捏脊疗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随机抽签发分为两组。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3±0.8)岁;观察组45例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在1~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6±0.7)岁。两组进行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10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究会制定的标准[2]。
1.3 纳入标准(1)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1-7岁之间者;(3)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1)癫痫患者;(2)下肢肌张力正常或软瘫者;(3)并发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4)未按规定治疗,无法确定疗效者;(5)正在接受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相关治疗。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治疗
对照组患儿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靳三针结合捏脊疗法治疗,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先针头针,再做捏脊,最后针体针。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2.1.1 治疗组
靳三针治疗:(1)主穴:头针为智三针(神庭、左右本神,共3针)、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共4针)、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入发际为第1针,前后各1寸为第2、3针)、脑三针(脑户、左右脑空,共3针)。体针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2)配穴:下肢肌张力高者,视痉挛部位不同而采取伸肌侧和屈肌侧配合取穴。伸肌侧痉挛,针刺屈肌侧为主,配合少量伸肌侧经穴;屈肌侧痉挛,针刺伸肌侧为主,配合少量屈肌侧经穴。以下为常用备选穴位:下肢伸肌侧取梁丘、解溪、昆仑、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下肢屈肌侧取承扶、委中、血海、阴陵泉、太溪。屈膝者屈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膝反张取委中;足内翻取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足外翻取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悬钟,太溪透昆仑;剪刀步态取风市、阳陵泉、解溪;足指挛缩取八风、太冲透涌泉。以上穴位先针头针,按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的顺序进针;再针体针,先针非痉挛侧,再针痉挛侧,从上至下取穴。头针留针60min,体针留针30min。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法,进针0.5-0.8寸;非痉挛侧腧穴用直刺,痉挛侧腧穴用斜刺,进针0.5-0.8寸。采用捻转法进针,头部腧穴不行针,体针每10分钟捻转一次,每针捻转1s,痉挛侧经穴用泻法,非痉挛侧经穴用补法。体针留针30min后出针,继续保留头针,让患儿起来活动,待头针留针满60min再出针。
捏脊疗法:双手用拇指与食指用捏皮法由尾骶部沿脊柱两侧肌肤至大椎穴向前推进按摩,先捏左膀胱经3次,次捏右膀胱经3次,再捏中督脉线3次,共计9次。每条线采用“捏三提一法”,即一般先捏7一遍,从第2遍开始,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2.1.2 对照组 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
2.2 评价标准
应用改良Ashoworth分级量表与Tardieu量表评价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以及痉挛改善情况。
2.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对比两组的Ashoworth分级和Tardieu评定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下肢的Ashoworth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下肢的Tardieu评定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4讨论
小儿脑瘫属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范畴,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系先天禀赋不足,胎元失养。现代医学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是在发育期脑部受到损伤,肢体发育不正常,从而出现挛缩变形、屈髋屈膝、踝关节内外翻、尖足步态等下肢异常姿势。临床中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主要方法为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坚持,短期疗效不明显。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通过临床和实验总结出来的“靳三针”疗法,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督脉和补肝益肾的作用。靳教授总结出的“益智头四项”即本文头针采用的“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对提高患儿的记忆力,提高智商,改善躯体的平衡机能和运动能力都有较好的疗效[3]。“靳三针”相关研究表明,靳三针治疗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4]。本文研究采用了现代康复医学观点与传统针灸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痉挛肌群相应的拮抗肌上的经穴为主,手法为捻转补法;取少量的痉挛肌群相应的经穴为辅,手法为捻转泻法,从而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达到改善肢体痉挛状态的目的[5]。临床上头针在脑性瘫痪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靳教授强调在小儿脑瘫的针灸治疗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刺激量。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一方面可增强治疗的刺激量;此外,在留针过程中可以进行有关按摩及运动,达到针刺与按摩、运动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对于疗效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6]。
小儿脑瘫病位在脑,连累四肢及神志。中医认为背部属阳,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背部腧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小儿捏脊直接作用于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能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通利关节,从而促进脑瘫患儿的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发育[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Ashoworth分级情况与Tardieu评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靳三针结合捏脊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2]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3]张娜,唐巧萍,熊友红. 靳三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14,34(07):657-660.
[4]徐凯. 靳三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5]陈仁年.马玲老师运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0.2
[6]王琴玉,等.“靳三针”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J].中国临床康复,2005,11(9):156-157
[7]黄济炎,章芬.捏脊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9(02):16-17
论文作者:王芳,李进,罗元连,汪小艳,刘杰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患儿论文; 脑瘫论文; 下肢论文; 小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况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