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君王的土地换地研究_魏书论文

北魏前期诸王虚封地改封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封地论文,北魏论文,诸王论文,改封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前,也就是北魏前期,诸王的封地为虚封性质,并不真正领有食邑。①尽管诸王的封地为虚封地,可是,由于诸王的爵位是与这种性质的封地结合在一起的,并且这些虚封地所处的位置以及具有的户口数并不相同,因此,虚封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就与诸王地位的不同具有联系。这样,北魏国家对一些诸王及其王爵继承者的虚封地实行的改封措施,就成为诸王及其王爵继承者地位变化的一种体现。因此,要探讨北魏前期国家对诸王虚封地的封授情况,也就不能忽视对诸王虚封地的改封问题。迄今学界对北魏前期诸王虚封地的改封状况及其意义的研究尚不多见,故以本文对北魏前期诸王虚封地的改封问题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诸王虚封地的“改封”与“徙封”的涵义

在说明北魏前期国家改封诸王虚封地的实行状况之前,需要对北魏的“改封”与“徙封”的涵义做一些说明。在《魏书》中有对诸王封地改封的记载,如《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拓跋)斤子真乐,频有战功,后袭祖封。太宗初,改封平阳王。”同时,在《魏书》还有对诸王封地徙封的记载,如《魏书·孝文帝纪上》:延兴元年(471年),“赵郡王穆亮徙封长乐王。”无疑北魏前期诸王的封地都是虚封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改封”与“徙封”是否具有相同的意思,需要从历史上的“改封”与“徙封”词语的使用情况来加以辨析。

秦汉时期国家改变诸侯王、列侯的封地,一般称为“徙封”。《汉书·邹阳传》:“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淄川。”又《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六年(73年),“秋七月,淮阳王延徙封阜陵王。”这是诸侯王封地的改变被称为“徙封”的事例。《汉书·张汤传附张延寿传》:“延寿已历位九卿,既嗣侯,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岁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国,数上书让减户邑,又因弟阳都侯彭祖口陈至诚。天子以为有让,乃徙封平原,并一国,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这一记载则是列侯封地改变而被称为“徙封”的事例。汉代诸侯王、列侯的封地都为实封,所以使用“徙封”一语,就能够明确表明封地的改换。至东汉时期,已经不限于以“徙封”表示封地的改换。《后汉书·阴识传》:“(阴)就,嗣父封宣恩侯,后改封为新阳侯。”这说明,东汉时,国家改变列侯的封地也开始称为“改封”。“改封”已经开始具有改变封君实封地的意义,只是对封郡封地的改变,多数使用“徙封”,而使用“改封”的事例并不多见。

两晋时期,国家分封诸侯王时,使用“改封”的词语开始增多。《晋书·武帝纪》:太康九年(288年),“改封南阳王柬为秦王,始平王玮为楚王,濮阳王允为淮南王,并假节之国,各统方州军事。”显然,西晋国家改封这些诸侯王,正是要改变他们原来的封地。西晋国家改变诸侯王的封地,并不只使用“改封”一语。《晋书·武十五王·秦献王柬传》:“(秦献王柬)泰始六年,封汝南王。咸宁初,徙封南阳王,拜左将军、领右军将军、散骑常侍。”这说明,晋代对分封诸侯王的实封地的改变,也可以称为“徙封”。由此可见,在晋代,国家“改封”与“徙封”的意义并没有区别,都是表示国家对分封诸侯王封地的改换。

北魏前期国家所封诸王的封地为虚封地,这种做法是与晋代明显不同的。然而,北魏国家却将诸王封地的改换,既可称为“改封”,也可称为“徙封”的做法继承下来。《魏书·穆崇传附穆亮传》:“(穆亮)显祖时,起家为侍御中散。尚中山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征南大将军。徙封长乐王。”据《魏书·孝文帝纪上》载,穆亮徙封长乐郡,在孝文帝延兴元年,而孝文帝进行爵位改革,则在太和十六年(492年)。因此,穆亮徙封的长乐郡,就仍然为虚封郡。由此来看,在北魏前期,“徙封”与“改封”都是表明当时国家改变诸王的虚封地,所以这两个词语的使用是具有相同意义的。

二、诸王虚封地改封的实行状况

北魏前期,国家对诸王虚封地的改封,是国家制定的爵位制度中的一项内容。北魏的爵位制度是在道武帝建国后开始实行的。史载,登国元年(386年),道武帝就“班爵叙勋,各有差。”②皇始元年(396年),道武帝称帝,“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③爵位制度开始完善化。至天赐元年(404年),道武帝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④尽管道武帝时期的爵位等级出现变化,可是,王爵仍然为最高等级的爵位。当时国家不仅对王爵实行了严格的封授制度,而且,还对王爵实行了改封的措施。《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长乐王寿乐传》:“长乐王寿乐,章帝之后也。位选部尚书,南安王,改封长乐王。高宗即位,寿乐有援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这是《魏书》中关于北魏国家改封诸王虚封地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知,在道武帝时,国家改封诸王封地的措施已经开始实行。在道武帝之后,北魏各代皇帝多有对诸王虚封地实行改封的举动。不过,当时对诸王封地的改封,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改封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

北魏国家可以对始封诸王虚封地进行改封。如前所述,对诸王封地的改封在道武帝时就开始出现,可是,道武帝改封诸王的虚封地只是在宗室王中实行。而在道武帝之后,随着北魏国家所封诸王阶层的增多,实行改封诸王封地的措施已经不限于宗室阶层了。《魏书·太武五王·东平王翰传》:“东平王翰,真君三年封秦王,拜侍中、中军大将军,参典都曹事……改封东平王。”东平王拓跋翰为太武帝之子。这说明,北魏国家可以改封始封皇子王的虚封地。对于异姓始封诸王的封地也可以改封。《魏书·文成帝纪》:太安二年(456年),“尚书、西平王源贺改封陇西王。”又《魏书·罗结传附罗拔传》:“(罗)拔,历殿中尚书,赐爵济南公。高祖时,进爵为王。除征西将军、吏部尚书,改封赵郡王。”这都是改封异姓始封诸王的封地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北魏前期,国家既能够改封始封皇子王、宗室王,也能够改封异姓始封诸王的封地。

北魏前期,国家封授诸王虚封地的象征意义存在区别。从北魏前期封授诸王的虚封地来看,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是诸王的虚封地采用以战国时期的地理理念划分的地域。《魏书·道武帝纪》皇始二年(397年),“以东平公元仪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衮豫雍荆徐扬六州牧、左丞相,封卫王。”拓拔仪受封的卫地区域,正是来自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划分的理念。应该说,这种区域划分的理念,对后世一直具有影响。在晋代,国家分封的诸侯王,就有秦王、楚王、齐王等。道武帝以卫地作为拓拔仪的虚封地,当是承袭西晋分封诸侯王的做法。北魏国家采用以战国时期地理观念划分的区域作为诸王的封地的措施,直到太武帝时还在实行。《魏书·太武帝纪下》: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封皇子伏罗为晋王,翰为秦王,谭为燕王,建为楚王,余为吴王。”这里提到的晋、秦、燕、楚、吴,都是以战国时期的地理观念划分的区域。太武帝以这种区域划分作为皇子王的虚封地,说明这种做法在当时还有重要的影响。

二是诸王的虚封地为行政郡。《魏书·道武帝纪》:天兴元年(398年),“进遵封常山王”道武帝分封拓跋遵的常山,正是常山郡。因为在北魏初年已经有常山郡的设置。《魏书·良吏传·张恂传》:“皇始初,拜中书侍郎,帏幄密谋,颇预参议。从将军奚牧略地晋川,拜镇远将军,赐爵平皋子。出为广平太守。恂招集离散,劝课农桑,民归之者千户。迁常山太守。”就是明证。道武帝实行的这种封授方式,也不是由他独创的,也是沿袭晋制而来的。《晋书·地理志上》:“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正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道武帝以郡作为诸王虚封地的措施,成为北魏爵位制度的重要内容。《魏书·官氏志》:天赐元年,“十二月,诏始赐王、公、侯、子国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师,职比家丞,总统群隶。”据此,在天赐元年规定的爵位制度中,已经出现“大郡王”和“次郡王”的区分。这正是道武帝将“以郡为国”的晋制与北魏国家的具体情况加以结合,并加以变通而出现的结果。道武帝确立的以行政郡作为诸王虚封地的措施,成为封授诸王的一项重要制度。从明元帝至孝文帝爵位改革前,基本都将这一制度付诸实施。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北魏国家封授诸王的虚封郡,存在的状态并不相同,实际诸王受封的郡就有3种不同的情况。一种为北魏国家所设的郡。例如,中山郡。《魏书·穆崇传》:“(穆丑善)子莫提,从平中原,为中山太守。”可知在道武帝时,北魏国家已有中山郡的设置。另一种则为刘宋朝所设置的郡。例如,武昌郡。《宋书·州郡志三》:“武昌太守,《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为武昌郡。领县三”。北魏前期,国家封授诸王中有武昌王,但武昌郡却并不在北魏国家境内。还有一种就是北魏、刘宋都没有设置的郡,却作为虚封地封授诸王。例如,《魏书·孝文帝纪上》:延兴二年(472年),“以散骑常侍、驸马都尉万安国为大司马、大将军,封安城王。”在文献中,不见有北魏、刘宋设置安城郡的记载。《晋书·地理志下》:“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旷远,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可见安城郡实为晋代所设郡。北魏前期,国家封授诸王封地的这些情况,一方面可以明确体现出诸王受封郡的虚封性质;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北魏国家对诸王实行的“以郡为国”的制度与晋制还是存在差别的。

因为北魏前期国家所封诸王虚封地没有采用一致的区域划分,这样就使改封诸王虚封地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如果对北魏国家改封诸王虚封地的史料做一归纳,大体能够分为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种对诸王虚封地的改封,是将原来沿用以战国地理观念划分的区域改换为行政郡。《魏书·太武五王·东平王翰传》:“东平王翰,真君三年封秦王……后镇枹罕,以信惠抚众,羌戎敬服。改封东平王。”又《魏书·太武五王·临淮王谭传》:“临淮王谭,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参都曹事,后改封临淮王。”又 《魏书·太武五王·广阳王建闾传》:“广阳王建闾,真君三年封楚王,后改封广阳王。”又《魏书·太武五王·南安王余传》 “南安王余,真君三年封吴王,后改封南安王。”这都是太武帝改封所封皇子王虚封地的记载。这种改封的特点就是,将这些诸王封地以战国地理观念划分的区域改换为以行政郡划分的方式。这是太武帝对诸王虚封地进一步整合而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说,这是太武帝要全面落实诸王封地“以郡为国”的制度,才对始封皇子王的虚封地进行了改封。不过,太武帝采取的这种改封的做法仅限于少数的皇子王,所以,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改封方式。

诸王封地改封的第二种情况是,当时国家对诸王受封虚封郡实行改换的措施。《魏书·明元帝纪》:永兴元年(409年),“高凉王真乐改封平阳王。”又《魏书·文成五王·安乐王长乐传》“安乐王长乐,皇兴四年封建昌王,后改封安乐王。”高凉王拓跋真乐、安乐王拓跋长乐的原来的封地都是行政郡,改封后的虚封地也是行政郡。显然,这种方式的改封,只是对诸王始封的虚封地进行改变。因为北魏国家主要实行的是“以郡为国”的制度,所以,这种改封应该是北魏前期占主流的方式。

北魏国家对诸王虚封地的改封并不限于始封王,实际对诸王爵位继承者的封地也可以改封。统计《魏书》中的皇子王、宗室王、异姓诸王、外戚王情况的记载,在国家所封的85位诸王中,总共有55人的王爵为后世继承。这些继承诸王爵位者,可以继续承袭始封诸王的虚封地。《魏书·景穆十二王上·阳平王新成传》:“阳平王新成,太安三年封,拜征西大将军。后为内都大官。薨,谥曰幽。长子安寿,袭爵。”拓跋安寿承袭的,不仅有他父辈的王爵,也有父辈的虚封地。可是,北魏前期诸王爵位的继承情况是复杂的,并不是诸王爵位继承者全部都能够既继承王爵,也可以继承虚封地的。北魏国家对一些诸王爵位继承者,只使其继承爵位,却对他们的虚封地实行了改封。《魏书·道武七王·河南王曜传》:“(河南王曜)长子提,骁烈有父风。世祖时,袭爵,改封颍川王。迎昭仪于塞北,时年十六,有夙成之量,殊域敬焉。后改封武昌,拜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平原镇都大将。”又《魏书·道武七王·阳平王熙传》:“阳平王熙,天兴六年封……长子他,袭爵……改封临淮王,拜镇东将军。寻改封淮南王,除使持节、都督豫洛河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虎牢。”这些记载说明,北魏国家对皇子王爵位的继承者的虚封地,在必要时要实行改封,甚至可能二次改封。当然,这些诸王爵位继承者虚封地的改封,都是在正常情况下进行的。北魏国家对一些诸王爵位继承者因为违反国家法律被夺爵,但又恢复王爵者,也可以改封。《魏书·景穆十二王上·京兆王子推传》:“京兆王子推,太安五年封,位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子太兴,袭。拜长安镇都大将,以黩货,削除官爵。后除秘书监,还复前爵,拜统万镇将,改封西河。”虽然拓跋太兴的虚封地改封,已经在太和十八年(494年)。这是在孝文帝爵位改革之后的事情,但是仍然可以反映北魏前期王爵继承者改封的一些情况。实际上,国家对拓跋太兴的虚封地的改封,与正常情况下的改封不同,具有对恢复王爵者惩处的意义。

北魏前期,诸王爵位为后世继承,可以由亲子继承。可是在无亲子的情况下,也允许以过继的方式继承。对这些继承王爵的过继子,国家也常要将他们继承的虚封地进行改封。例如,《魏书·道武七王·河间王修传》:“河间王修,天赐四年封。泰常元年薨,无子。世祖继绝世,诏河南王曜之子羯儿袭修爵,改封略阳。”

综上可见,北魏前期,国家是将对诸王的改封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加以实施的。当时国家对诸王的虚封地可以进行改封,也可以对始封王爵位继承者的虚封地进行改封。虽然在太武帝时,曾将皇子王以战国区域观念划分的虚封地改封为行政郡,可是,这种改封只是为实现“以郡为国”的制度而采取的特殊措施。而北魏前期国家对诸王及其爵位继承者的改封,主要是将始封的虚封郡改换为适合其地位的新的虚封郡。正因如此,应该说北魏国家的对诸王爵位的改封,正是皇帝控制王爵封授权力的一种体现。

三、诸王及其王爵继承者的原虚封郡与改封郡及改封的意义

如前所述,北魏国家改封诸王虚封地,既要将始封时的以战国的地理观念划分的地域整合为“以郡为国”的封地,也要将始封郡做改变适合其地位的新郡。而后一种做法,正是北魏前期国家改封的主要措施。所以,只有对这一措施做具体的考察,才能够明确北魏国家改封诸王虚封地具有的意义。为了说明问题,将文献记载中所见诸王虚封地改封情况列表如下:

根据表中所列可知,北魏前期,共有10位诸王及其王爵继承者的虚封地被北魏国家改封。其中,始封诸王虚封郡被改封的有:拓跋寿乐、源贺、穆亮、罗拔、拓跋长乐,共5人;诸王爵位继承者虚封地被改封的有:拓跋真乐、拓跋提、拓跋他、拓跋羯儿、拓跋根,也为5人。而统计《魏书》中的记载,从道武帝开始,到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爵位改革前,北魏国家总共封授了85位诸王。因此,可以说,诸王虚封郡被改封的数量并不多,在所封诸王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的。尽管如此,北魏皇帝对诸王及其王爵继承者的虚封地的改封,却清楚地表现出他们控制王爵封授的统治意图,所以,要认识当时改封的内在意义,就需要对北魏国家改封虚封郡的措施做具体的个案分析。

先看对始封诸王虚封郡改封的情况。应该说,始封诸王虚封郡最早被北魏国家改封的是拓跋寿乐。在道武帝时,他“位选部尚书,南安王”。⑤也就是说,他的虚封地为南安郡。据《魏书·地形志下》载,南安郡在北魏后期属襄州。南安郡所处的这种位置表明,在道武帝时,北魏统治的势力尚未达到这一地区,因此,南安郡并不在北魏国家的控制地区内。道武帝以南安郡作为拓跋寿乐的封地,正是其封地为虚封性质的一种体现。可是,后来道武帝却将长乐郡改封给拓跋寿乐。他受封的长乐郡的情况就与南安郡很不相同。

在道武帝统治时期,长乐已经成为北魏国家的一个郡。《魏书·屈遵传》:“(屈遵)中原既平,赐爵下蔡子。从驾还京师,卒,时年七十。子须,袭。除长乐太守,加镇远将军,进爵信都侯。”这说明,长乐郡是在道武帝平定中原后设置的。由此来看,道武帝对拓跋寿乐的改封,是将他的虚封地由北魏国家控制的地区外,改换为国家统治区之内。道武帝实行这种改封,将拓跋寿乐的封地移至统治区内,当然具有向宗室王表示亲善的意图。

诸王所封虚封地被改封的,还有始封的异姓王。源贺便是其中之一。文成帝时,源贺“以定策之勋,进爵西平王。”⑥这就是说,源贺的虚封地在西平郡。可是,北魏封授源贺的西平郡,并不在北魏境内。《宋书·州郡志四》:“西平太守,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兴古之东立……领县五,户一百七十六。”据此,西平只是与北魏对峙的刘宋朝的郡。至文成帝太安二年,“十有一月,尚书、西平王源贺改封陇西王。”⑦文成帝改封源贺的陇西郡为北魏所设郡。《魏书·节义·朱长生传》:“高祖以长生等守节远同苏武,甚嘉之,拜长生河内太守,于提陇西太守,并赐爵五等男。”说明孝文帝之前北魏国家已经有陇西郡设置。文成帝将源贺的虚封地由刘宋的西平郡改封为北魏陇西郡,主要的目的是要表示对异姓王的亲善。除此之外,文成帝又命源贺“出为征南将军、冀州刺史”。⑧而源贺正是在出镇冀州才改封陇西王的,所以,源贺虚封地的改封与出任地方刺史也是有联系的。

北魏改封始封异姓诸王虚封地的还有穆亮。《魏书·孝文帝纪上》:延兴元年,“赵郡王穆亮徙封长乐王。”献文帝时,穆亮“尚中山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征南大将军。”⑨穆亮的原来所封的赵郡,北魏国家很早已经设置。《魏书·李顺传》:“(李顺)父系,慕容垂散骑侍郎,东武城令,治有能名。太祖定中原,以系为平棘令。年老,卒于家。赠宁朔将军、赵郡太守、平棘男。”道武帝既然能够以赵郡太守作为李顺父李系的赠官,说明当时已经设置了赵郡。而穆亮改封的长乐郡,如前所述,也是道武帝所设郡。北魏国家很重视封授长乐郡。从道武帝开始,直至太和十六年孝文帝爵位改革前,封授的长乐王就有:拓跋寿乐、⑩拓跋处文、(11)嵇敬和穆亮,(12)多达4人。北魏国家重视将长乐郡作为诸王的虚封地,重要原因就在于,长乐郡的设置不同于其他郡。北魏前期,国家所设郡大多数是承袭晋郡的设置,只有长乐郡为北魏国家开始设置的郡。因为长乐在晋代只是属于魏郡的一个县。《晋书·地理志上》:“魏郡,汉置。统县八,户四万七百。邺,魏武受封居此。长乐、魏、斥丘、安阳、荡阴、内黄、黎阳。”便是明证。道武帝时,才将晋的长乐县改为长乐郡。正是因为北魏国家所设长乐郡具有这种特殊性,所以自然重视长乐郡的封授。由此来看,献文帝将穆亮的虚封地由赵郡改封为长乐郡,自然具有加重穆亮地位的意图。

在北魏国家始封的异姓王中,罗拔的虚封地也被改封。《魏书·罗结传附罗拔传》:“(罗拔)历殿中尚书,赐爵济南公。高祖时,进爵为王。除征西将军、吏部尚书,改封赵郡王。”罗拔的原虚封地济南郡,是北魏较早设置的郡。《魏书·良吏·鹿生传》:“(鹿)生再为济南太守,有治称。显祖嘉其能,特征赴季秋马射,赐以骢马,加以青服,彰其廉洁。”这就是说,至迟在献文帝以前,北魏国家已有济南郡的设置。他改封的赵郡,则为道武帝时所设郡。从罗拔始封郡与改封郡的表面关系来看,只表现出改封的赵郡要早于始封的济南郡的设置。可是,从深层来看,并不是如此简单。《魏书·孝文帝纪上》:太和七年(483年),“济南王罗拔改封赵郡王。”而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则在罗拔改封虚封地之后。《魏书·孝文帝纪下》:太和十年(486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在此之前,北魏国家在地方基层实行的是宗主督护制。由于受宗主督护制的限制,国家很难掌握各地方的户口的状况。可是,北魏国家在封授诸王虚封地时,是需要了解各郡户口多少的。因为北魏国家对诸王是有等次划分的。前引《魏书·官氏志》:天赐元年,“十二月,诏始赐王、公、侯、子国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师,职比家丞,总统群隶。”可见,道武帝确立王为最高爵位时,又将王爵分为大郡王和次郡王二等次。那么,北魏国家区分大郡王与次郡王的标准是什么?在有关北魏的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这可以根据西晋的情况来推知。《晋书·地理志上》:“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显然,西晋是将诸侯王分为三等次,并且,三等次的划分是依据所分封郡的户口数。西晋国家的做种做法,当然要影响北魏。然而,北魏前期,由于实行宗主督护制,所以国家很难准确掌握各州郡的户口数字。这样,晋代各郡户口数,也就成为北魏国家确定大郡王和次郡王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严耀中先生认为,所谓大郡、小郡、大县、小县等区别,不是北魏的区分,而是两晋时的差别。(13)这是正确的意见。根据这种看法来看罗拔始封郡的情况:济南郡,《晋书·地理志下》:“汉置。统县五,户五千。”罗拔改封后的北魏的赵郡设置,实际相当于西晋的赵国。《晋书·地理志上》:“赵国,汉置。统县九,户四万二千。”如果在西晋,以济南郡为诸侯国封地,只能是小国;而西晋的赵国,显然为大国。从这一点来看,北魏国家将罗拔的虚封地由济南郡改封为赵郡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也就是要将他由次郡王提升至大郡王的地位。这正是北魏国家改封罗拔虚封地所具有的深层意义。

拓跋长乐为北魏始封的同姓王,他是献文帝之弟。《魏书·献文帝纪》:皇兴四年,“封皇弟长乐为建昌王。”拓跋长乐的虚封地的改封,则在孝文帝时。《魏书·孝文帝纪上》:延兴五年,“建昌王长乐改封安乐王。”拓跋长乐始所封的建昌郡,《魏书·地形志下》:“建昌郡,领县三”,在北魏属于凉州,所以建昌郡的设置只能在太武帝平定凉州之后。改封拓跋长乐的安乐郡,《魏书·地形志上》:“安乐郡,延和元年置交州,真君二年罢州置。”也为太武帝时所设郡。拓跋长乐为献文帝封授的王爵,而孝文帝却将他的虚封地改封,当然这种改封是有孝文帝的统治意图的。

从建昌郡的设置情况来看,当为十六国时“石季龙改陈留郡”(14)而设的郡。在西晋时的陈留郡曾成为封国。《晋书·地理志上》:“陈留国,汉置。统县十,户三万。”实为当时的大国。因此,献文帝封拓跋长乐为建昌王,是给予他很高地位的。正如《魏书·文成五王·安乐王长乐传》称:“(拓跋)长乐性凝重,显祖器爱之。”可是,拓跋长乐被改封的安乐郡,虽为北魏国家所设郡,但却并不被重视,只有孝文帝将拓跋长乐的虚封地改封此地。这自然与北魏国家将多位诸王封授至长乐郡的情况完全不同。从晋代的情况来看,当时安乐只为一县。《晋书·地理志上》:“及桓温平蜀之后,以巴汉流人立晋昌郡,领长乐、安晋、延寿、安乐、宣汉、宁都、新兴、吉阳、东关、永安十县。”安乐郡的这种设置情况表明,孝文帝时,对拓跋长乐虚封地的改封,是包含降低其地位意义的。

再看对诸王爵位继承者虚封地的改封。诸王爵位继承者的虚封地最早被改封的是拓跋真乐。拓跋真乐为高凉王拓跋孤之孙,“频有战功,后袭祖封。”(15)《魏书·明元帝纪》:永兴元年,“高凉王真乐改封平阳王。”这就是说,拓跋真乐的虚封地改封是在明元帝即皇帝位之初。据张金龙考证,道武帝统治后期,所设郡有:太原、上党、中山、常山、钜鹿、博陵、长乐、渤海、武邑、魏、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16)当时还没有高凉郡和阳平郡的设置。明元帝即位之初,当也是如此。因此,拓跋真乐承袭的虚封地高凉郡以及改封的虚封地平阳郡,沿袭的当是晋代郡的名称。如前所述,当时国家封授王爵虚封地,改封王爵虚封地,晋郡户口数都是重要的参考。《晋书·地理志下》:“高凉郡,吴置。统县三,户二千。”又《晋书·地理志上》:“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由此可见,孝明帝将拓跋真乐的虚封地由高凉改封为平阳,正是要使拓跋真乐由次郡王提升为大郡王。明元帝登基之初,为了稳定他的统治,采取了积极笼络宗室、功臣的各项措施。明元帝通过改封宗室王拓跋真乐虚封地,进而提高其地位的做法,是与他笼络宗室王的措施完全一致的。

继承河南王拓跋曜王爵的为拓跋提。他是拓跋曜为之子,“世祖时,袭爵,改封颍川王。”(17)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他又由颍川王“改封武昌王。”(18)拓跋提继承其父拓跋曜的虚封地河南郡,在太武帝时已经设置。《魏书·李冲传》:“初,(李)冲兄佐与河南太守来崇同自凉州入国”。正是太武帝时已经设置河南郡的确证。如果根据西晋户口数,《晋书·地理志上》:“河南郡,汉置。统县十二,户一十一万四千四百。”当时河南郡无疑为一大郡,因此,北魏国家所封的河南王,正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的大郡王。可是,拓跋提继承父爵后,虚封地就被改封为颍川郡。《晋书·地理志上》:“颍川郡,秦置。统县九,户二万八千三百。”显然,拓跋提改封颍川郡后,较之原来的虚封地的户口减少很多。他第二次改封的武昌郡,已经不在北魏境内。《宋书·州郡志三》:“武昌太守,《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为武昌郡。领县三”。实际武昌郡为刘宋朝所设郡。武昌郡,在西晋的户口数为“户一万四千八百。”(19)与颍川郡相比,户口数更少。

北魏国家不断地以改封的方式,使拓跋提虚封地的户口数减少,是与当时封授王爵的制度有密切关系的。《魏书·官氏志》:天赐元年,“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这是说,在道武帝规定的爵位制度中,是要将始藩王降为公爵的。可是,后来北魏国家对这项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始藩王仍然可以继承王爵。拓跋提正是以始藩王的身份继承父爵的。不过,虽然拓跋提可以继承王爵,但是,却需要通过改封虚封地来体现出其地位的降低。

拓跋他是继承其父阳平王拓跋熙的爵位而成为诸王的。他继承王爵后,被改封为“临淮王……寻改封淮南王”。(20)由此可见,拓跋他与拓跋提一样继承王爵后,虚封地改封二次,即由阳平郡改封为临淮郡,又由临淮郡改封为淮南郡。拓跋他继承的虚封地阳平郡,早在道武帝时已经设郡。而临淮郡、淮南郡在太武帝时,尚未设置。当时的临淮郡却是刘宋朝所设郡。《宋书·州郡志一》:“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改封的淮南郡也为刘宋朝所设郡。《宋书·州郡志一》:“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北魏国家将拓跋他的虚封地,由北魏境内移至境外,当然具有降低始藩王拓跋他地位的目的。

从西晋的阳平、临淮、淮南三郡的户口数字来看,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况。《晋书·地理志上》:“阳平郡,魏置。统县七,户五万一千。”又《晋书·地理志下》:“临淮郡,汉置,章帝以合下邳,太康元年复立。统县十,户一万。”又《晋书·地理志下》:“淮南郡,秦置九江郡。汉以为淮南国,汉武帝置为九江郡。武帝改为淮南郡。统县十六,户三万三千四百。”很明显,拓跋他改封的临淮、淮南郡的户口数都少于始封的阳平郡。北魏国家采取这种改封的做法,也同样是要体现出始藩王拓跋他地位的降低。

拓跋根为京兆王拓跋黎之子。太武帝神元年,拓跋根继承其父拓跋黎王爵,“改封江阳王,加平北将军。”(21)拓跋黎的虚封地京兆郡,设郡时间较早。《魏书·李顺传》:“(李)灵与族叔诜、族弟熙等俱被征……(李)诜,字令孙。京兆太守。”李灵被征为官,在太武帝神年间,可知在太武帝时已设置京兆郡。而拓跋根改封的江阳郡,却不在北魏境内,实为刘宋所设郡。《宋书·州郡志四》:“江阳太守,刘璋分犍为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阳。领县四”。北魏国家将拓跋根的虚封地改封至北魏境外,这与改封拓跋他的情况相同,都具有降低其地位的目的。对于这一点,还可以从西晋时两郡的户口数看出。《晋书·地理志上》:“京兆郡,汉置。统县九,户四万。”又《晋书·地理志上》:“江阳郡,蜀置。统县三,户三千一百。”很明显,江阳郡户口数与京兆郡相比,二者相差甚多。京兆郡当为西晋所封诸侯国的大国的户口数,而江阳郡只是西晋小国的户口数。由此可见,北魏国家的这种改封,正是要使始藩王拓跋根的地位与始封王拓跋黎形成明显的差别。

拓跋羯儿继承王爵与拓跋提、拓跋他、拓跋根不同,他是河间王拓跋修的过继子。《魏书·道武七王·河间王脩传》:“世祖继绝世,诏河南王曜之子羯儿袭修爵,改封略阳。”拓跋修的虚封地河间郡,设置较早。《魏书·长孙肥传附长孙翰传》:“(长孙)翰弟受兴。世祖时,从征平凉,以功赐爵长进子,除河间太守。”据此,河间郡在太武帝之前,已经设置。而改封的略阳郡处于凉州,《魏书·地形志下》:“略阳郡,晋武帝分天水置。领县五。”略阳郡应该在太武帝平定凉州后才设置的。尽管河间郡、略阳郡在太武帝时,都已经设置,可是二郡的户口数只能依据西晋户口数来估算。《晋书·地理志上》:“河间国,汉置。统县六,户二万七千。”又《晋书·地理志上》:“略阳郡,本名广魏,泰始中更名焉。统县四,户九千三百二十。”可见略阳郡的户口数字明显少于河间郡。这就是说,虽然拓跋羯儿以过继子的身份继承王爵,可是他仍然被视为始藩王,改封的目的仍然是要降低其地位。

总括上述情况,可以说北魏国家对始封诸王虚封地的改封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以此改变这些始封诸王的地位。一些始封诸王,诸如拓跋寿乐、源贺、穆亮,改封的虚封郡所处的位置优越于始封的虚封郡;还有一些始封诸王,诸如罗拔,改封虚封郡后,如果以晋代所设郡户口数为参考,一般都多于始封的虚封郡。很明显,北魏国家实行的这些做法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这些始封王的地位。当然,对始封的建昌王拓跋长乐来说,孝文帝对他的虚封地的改封就不同于上述诸王,而是要通过改封的虚封郡在北魏所处的不显要的位置来贬低拓跋长乐的地位。因此,孝文帝对拓跋长乐虚封郡的改封,实际正是孝文帝对具有诸王地位的皇叔实行限制政策的一种表现。尽管北魏前期国家对始封王改封的做法具有多样性,但是共同之处就在于,这些措施都是与当时国家提升与贬低诸王的地位的意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诸王爵位继承者来说,北魏国家对他们虚封地的改封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明元帝对宗室王拓跋真乐虚封郡的改封,是为了稳定刚刚登基时的政局而实行提高宗室王地位的措施。这是与明元帝的施政方针相联系的。除此之外,对始封王继承者虚封郡的改封,则是要表现王爵继承者与始封王之间的地位差异。这些始封王爵位继承者,无论是亲子,还是过继子,在北魏都是始藩王。道武帝在在制定爵位制度时,就规定了始藩王的地位要低于始封王。所以,北魏国家对拓跋提、拓跋他、拓跋根、拓跋羯儿的虚封郡改封,是要通过改变始封虚封郡所处的优越位置以及户口数字,明确表现出他们的地位明显低于始封王。所以,对这些始藩王虚封郡的改封,应该是由北魏前期诸王爵位封授制度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也就不应该忽视北魏前期国家改封始藩王虚封地所起到的这种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10年9月30日]

注释:

①宋人马端临按语云:“其时虽有受封之名,而未尝与之食邑。又道武以来,有受封为建业公、丹阳侯、会稽侯、苍梧伯之类,此皆江南土地,未尝为魏所有。可见当时五等之爵,多为虚封。”此论甚确。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73《封建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72页。

②魏收:《魏书》卷2《道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页。

③魏收:《魏书》卷113《官氏志》,第2972页。

④魏收:《魏书》卷113《官氏志》,第2973页。

⑤魏收:《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长乐王寿乐传》,第346页。

⑥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第920页。

⑦魏收:《魏书》卷5《文成帝纪》,第115页。

⑧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第920页。

⑨魏收:《魏书》卷27《穆崇传附穆亮传》,第667页。

⑩魏收:《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长乐王寿乐传》,第346页。

(11)魏收:《魏书》卷16《道武七王·长乐王处文传》,第399页。

(12)魏收:《魏书》卷3《明元帝纪》,第62页。

(13)参看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78页。

(14)房玄龄等:《晋书》卷14《地理志上》,第420页。

(15)魏收:《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孤传》,第349页。

(16)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二)》,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0-169页。

(17)魏收:《魏书》卷16《道武七王·河南王曜传》,第396页。

(18)魏收:《魏书》卷4上《太武帝纪上》,第87页。

(19)房玄龄等:《晋书》卷15《地理志下》,第457页。

(20)魏收:《魏书》卷16《道武七王·阳平王熙传》,第391页。

(21)魏收:《魏书》卷16《道武七王·京兆王黎传》,第401页。

标签:;  ;  ;  ;  ;  

北魏前期君王的土地换地研究_魏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